2015年衡阳农业工作注重“七个并举”

27.02.2015  16:25

一是“扩面积与转方式”并举,着力挖掘粮食增产新潜力。 继续组织实施《衡阳市2014-2018年粮食生产规划》,着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部门尽力抓粮向政府强力抓粮转变,层层分解落实“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检查督促和考核奖励坚决遏制耕地抛荒、减少季节性抛荒,力争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5万亩。二是由散户兼业种粮向新型主体专业种粮转变,继续组织实施“十百千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三是由扩面增粮向科技兴粮转变,大力开展“百千万”高产创建梯级示范和水稻“四双”增产模式攻关,力争全市完成粮食高产创建面积250万亩、超级稻330万亩以上。四是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大力发展“优质、有机、富晒”等特色米业品种,继续组织实施湘米工程,着力打造“金雁”、“绿海”、“角山”等米业高端品牌。 

二是“培育特色与提升质量”并举,着力加快经作产业发展步伐。 一方面以省、市组织实施两个“百千万”工程和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为契机,加快发展茶叶、柑桔、葡萄、鲜食枣、早熟梨、西(甜)瓜、棉花、中药材等经作特色产业,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试点。力争年内完成果茶园改造2.6万亩,新建果茶园4万亩,扩建良种苗木繁育基地700亩,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品牌。另一方面以石鼓区、珠晖区创建全省蔬菜综合产业园为契机,加快中心城区国家级、省级蔬菜标准园,县市8大特色蔬菜基地以及城市大型社区30家蔬菜直销店建设力度。

三是“强化政策扶持与培育农业新业态”并举,着力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方面深入实施衡阳市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认真抓好国家、省、市已经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积极组织全国主食加工示范行动,重点在粮食、畜牧、油料、果蔬、竹木、茶叶等六大支柱产业和中药材、席草、香料、水产品等特色产业中,重点培育10家领军龙头企业,确保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1%以上,全省小康监测指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28个百分点以上。另一方面认真组织实施乡村旅游质量提升与休闲农业示范创建行动,力争今年再创建一批国家级示范点、星级农庄,实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突破;  “衡阳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农业新型主体服务,积极引导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加快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培育冷链物流、农超对接等新型农村流通业态;  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推进规模农产品出口基地和供粤农产品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抓好农业节会组展参展工作。

四是“产出来与管出来”并举,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 方面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力争今年全市建设高水平标准化种植基地200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0个、生产基地30万亩。另一方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管控。健全监管、检测体系和村监督员、组协管员队伍,配齐必要的设备设施,保障监管经费,切实提升基层监管能力;严格农药等投入品监管,加强巡查监督,强化产地准出管理和收购、储运环节质量安全监管;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努力实现主要食用农产品和商品生产基地全覆盖;创新监管机制,依法加强生产经营主体管理,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信用体系,努力推进社会共治共建。

五是“强平台与促转化”并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一方面以超级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镉低积累农作物品种筛选与选育三大科研平台,以及衡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列入国家级科技示范园,衡南县列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契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研发一批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新技术新品种。另一方面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行动,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结合的思路,切实抓好主推技术、主推品种的推广应用,确保全年完成集中育秧大田面积150万亩,超级稻面积330万亩,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16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900万亩。

六是“抓治污与强管理”并举,着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一方面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大力推广节地、节肥、节药、节水生产技术,继续组织实施湘江保护治理一号工程,切实抓好8个省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5个国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化统防统治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项目的实施;  继续抓好100万亩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监测和7个县市综合降镉农艺技术试验示范,为污染耕地修复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依法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工作,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认真开展补充耕地后续耕种培肥、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耕地质量评定等工作,积极配合国土部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做好县(市)长、乡(镇)长离任基本农田保护审计。

七是“强法制与增活力”并举,着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行政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完善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健全涉农行政执法经费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拓宽农业执法领域,积极开展耕地质量专项执法、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动植物检疫等专项执法活动。另一方面按照“省、市定标准,市县(经营主体)搞创建,验收达标后授牌认定,以奖代补”的工作机制,在完成省政府两个“百千万”工程任务的前提下,全面启动市本级“百企千场万名”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即从2015年起,用5年时间,重点培育1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个家庭农场、10000名新型职业农民;同时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抓好农技推广补助、科教兴村项目,提高基层农技服务水平,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支持鼓励安邦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在育秧、插秧、烘干、统防统治四个关键环节大力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