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男子送全村6万年货 感谢25年村民资助上大学

04.02.2016  16:03

  原标题: 25年前全村人资助他600元读大学,现他回报全村人6万元年货

  株洲网讯 “20多年来,一直想感谢当年那些无私资助我的家乡父老。今天,我终于完成了这个心愿。”前日,45岁的大海(化名)说。

  25年前,在株洲县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株洲县龙凤乡兴台村,一个家里一贫如洗的农家子弟考上了大学。因为全村人无私资助他600元,他最终才踏进了大学的门槛。

  25年后,这个昔日的农家子弟已小有成就,小年(2月2日)当天,他给村里每户人家送了一份年货。这些年货总共价值60000元。

  同时,他还设立了助学基金:今后,凡考上“985大学”的该村子弟,可获奖5000元/人

  ▲前日,低调的大海不愿意出现在记者的镜头中,特意让妻子(左)代表他将年货送给村民 记者 徐滔 摄

   现场

   全村家家有礼,村民个个喜气洋洋

  株洲县龙凤乡兴台村是株洲县最偏远的山村,毗邻衡东县,全村人口868人、232户,至今还是省级贫困村。

  2月2日下午4时,兴台村的村部内喜气洋洋,因为不少村民都来这里领年货。年货有蜂蜜、苹果、旺旺大礼包等,每份价值260元左右。

  “听说村里每户人家都有年货领,刚开始我还有点不相信。”该村73岁的村民刘念仁告诉记者,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后来一打听,他才 知道是本村的大海送过来的。刘念仁说,“这个伢子出去几十年了,至今仍记得家乡并回报家乡,给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家乡人送来年货,让人很开心,也很温暖”。

  记者拆开了一份年货,在里面见到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的内容大概如下:几十年前,承蒙全村乡亲资助我600元,让我进入大学门槛,几十年来一直怀 着感恩的心,努力工作、打拼。现在为村里每户人家送上一点心意,祝愿乡亲们健康、平安、福旺!即日起,本人开设一个助学基金,今后,只要是本村的子弟,凡 考上 “985大学”者,每人奖励5000元。

   回忆

   他考上大学,是当年村里最大喜事

  肖友余,71岁,1986年-2002年期间担任兴台村党支部书记。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送钱给这个伢子读书的事。”肖友余说,大海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这是当年村上最大的一件喜事。但是,当时大海家里有6口 人吃饭,且全靠父母种田维持,所以家里比较穷。为此,村里特意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专门讨论如何帮助大海读完大学。最后,村民代表大会形成了一个决议:以后 村上的子弟考上大学的,资助600元;考上中专的,资助300元。

  “资助大海的600元,本来是要分给全村老百姓的,可以说是全村人资助了大海读大学。”肖老说,那个年头,学生只要考上中专、大学,就像中了状元一样,国家给转户口,毕业后还包工作分配。农家的孩子,从此就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国家粮”。

  村民代表大会形成决议后,肖友余和当时村委会的几个人一起将600元送到了大海的家里,大海因此顺利进入了大学读书。

  “那时候的600元比较值钱,可供大海一个学期的花销。”肖老说,大海此举,对全村的孩子来说,是一次最好的感恩教育,同时,对孩子们以后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也将产生积极意义和影响。

   对话

   一直想感谢家乡父老

  大海出生于1971年,家中排行第三,下还有妹妹,父母均为农民,种田是当时家里最主要的收入,家庭比较困难。正因为如此,大海的两个姐姐读完初中后就辍学外出打工了。

  1991年,大海考入株洲某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601”(现在的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在这里,大海一干就是10年。

  2004年,大海辞职,下海创业。

  经过10多年的打拼,大海现在有了自己的公司。他在我市某工业园自购了几十亩地,建起了现代化的生产厂房。如今他的固定资产有数千万元,公司年产值逾千万元。

  经过交谈和观察,记者发现大海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开的是10多万元的小车,穿着打扮也十分普通,不抽烟、不喝酒。

  “就是一点心意而已,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大海说,大学毕业以后,他一直想要回报家乡父老。因为自己不抽烟、不喝酒,所以每次回老家,总是忘记带烟、带酒,一直以来连一根烟都没有递给过乡亲们,心里特别惭愧。

  此次,他本来想给每户村民家送600元现金,后来和一些朋友沟通后,放弃了原来的决定。

  “送现金最担心有人说我炫富,那样就适得其反。”大海说。

   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当今社会,一个人成才的渠道比几十年前宽阔多了。”大海说,但纵观成功人士,“知识改变命运”仍是一条不变的真理。

  “这次我和村委会特意交代,一定要帮忙宣传,只要是村里子弟,考上重点大学者,就奖励5000元/人 。”大海说,他对于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一定会不遗余力进行支持。

  “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支持我们的教育,让更多的孩子,因为知识而改变命运,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大海说。 (株洲晚报记者 徐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