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赵强在2014年度全省社会工作总结大会的讲话
在2014年度全省社会工作总结大会的讲话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赵强
(2014年12月5日)
同志们:
这次社会工作年终总结座谈会是在全国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召开的一次业务工作交流与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各市州贯彻落实《意见》和《规划》、发展社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面临形势和任务,明确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对策。因为马上还要赶到外地办事,我先作一个讲话后,下步朱处长还要总结全省今年的工作情况,部署明年的工作任务。
今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民政部门切实履职,在贯彻落实社工《意见》和《规划》以及推动全省社会工作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集中体现为:一是融入服务发展大局。省委省政府和各市州地方党政领导认知不断提高,逐渐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到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在发挥社工人才服务区域发展、服务社会治理、服务民生保障的方面,彰显了专业社会工作在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服务效能提升方面的杠杆作用。二是注重政策配套创新。省级层面综合政策和配套政策创制,制定了《湖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湖南省《关于四类公益型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省委办公厅 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等文件,为推动全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加快党政干部培养。为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社会工作认知,我们把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社会工作专题培训作为突破口,通过多方合作的形式,加大培训力度,今年办了四期党政班,将地方政府、组织部和民政局分管领导轮训了一遍;各地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基础性工作,通过系统内部专题培训、纳入计划定期培训、结合考试集中培训等方式,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素质有了大幅度提升。四是拓宽社工发展平台。通过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开发、政府购买社会工作岗位、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等多种方式,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广阔平台。长沙、株洲、怀化市已在全国范围内引进社工机构、聘用专业社工配置在重点社会服务领域,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拓宽发展平台。五是提高社会工作认知。经过几年探索实践,湖南通过举办社工节、社工论坛,强化社工教育,拓展社工实务,引入社工机构,开展社工比武等多种形式,扩大社会工作宣传力度,已经初步形成有组织机构、有培训渠道、有实务平台并为社会认同的发展格局,经验值得总结,做法值得推广。
湖南省虽然是中部地区,但是也承担着辐射带动社会工作发展的重任。这次把同志们召集在一起,就是希望能够在推进社会工作方面步子更大一些、节奏更快一些、效果更好一些,能够进一步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一会儿各市州的同志要交流发言,在这里,我讲三点意见。
一、加快社会工作推进步伐
随着党和国家对基本民生工作的日益重视,人民群众对民政服务需求日益增多、种类日趋多样、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民政工作理念、方式、手段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迫切需要加快推动民政工作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不断提升民政工作水平。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专业价值体系、服务方法体系和科学助人制度,对树立现代民政新理念、打造现代民政新格局、塑造现代民政新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是有利于创新民政工作理念。“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是民政部门秉承的核心理念,传统的民政工作更多地关注“解困”,减灾救灾、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等民政业务更多地是提供物质帮助、解决生存问题,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等传统机构更多地是为老人和儿童提供基本的日常照料,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较少涉及这些领域与群体需要的心理援助、精神慰籍、关系调适等需求与问题。民政工作引入社会工作,有助于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更加突出“尊重、接纳、平等、宽容、诚信”的专业价值,更加突出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支持,更加突出个体感受和人性服务,更加突出现代民政的人文关怀与为民情怀,也是新的救助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法律要求。
二是有利于完善民政发展机制。加快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机制,构建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家庭和群众、职能有机统一的管理服务机制,是对民政部门职能转变的新要求。社会工作起源于民间,发端于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发展于现代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构建,日益成为现代国家实现政府与社会合作管理、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日益成为现代国家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政工作机制改革创新中,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机制,积极发挥社会工作宣传倡导、组织动员、资源策动的专业优势,有助于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三社互动”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两工联动”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民政事业,形成多元并存、共同发展的社会服务供给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