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证的65年变更 曾经一个人去也可以领证

13.09.2015  11:56

1948年,湖南省立妇婴保健院给婴儿晒日光浴。 婴幼儿进行日光浴有一定好处,红外线可以增强新陈代谢;紫外线可促进人体钙和磷的吸收,有效预防佝偻病。翻拍/潇湘晨报记者 陈韵娇

  潇湘晨报记者 周帙恒 长沙报道

  从领取简单、不受重视,到四处开证明、强制婚检,再到如今只需身份证、户口本即可办理。

  从1950年到现在,一本结婚证,见证了几代人的生活和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状况。

   1950年代:不用证明也不收钱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出台,确立了婚姻登记是结婚、离婚的必经法律程序。

  当年冬天,婚礼举行完一个月后,17岁的刘秋玉独自前往长沙县跳马乡政府,办理婚姻登记手续。“当时并没有领证的概念。”刘秋玉说,要不是因为丈夫要出国参与援建项目,必须用到结婚证,她会领得更晚一些。由于结婚证要得急,而丈夫又在省城工作,刘秋玉只能独自前去领证。“很简单,没有要证明,也不用花钱。”刘秋玉说,农村里面几乎人人都认识,因此结婚登记也没有太多证明程序,“一来了就给办了。

  这种“不严谨”的流程并没有持续太久,为落实好婚姻登记制度,在1955年和1980年、1986年先后颁行过3个《婚姻登记办法》,1994年2月1日,又颁布了《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全国开始印制统一的结婚证,确定了类似护照,红底金字的“本子”。现在,我国使用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是2003年颁布的,政府和单位都不再“干涉”个人的婚姻问题,只要带着户口本和身份证,去户口所在地的区县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就能顺利领到结婚证。

  1980年代:单位盖章是必需过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刘曼娜就职于当时的长沙市公共汽车公司工会。当时核实登记双方的信息真实性只能靠单位的人事档案,所以刘曼娜开具的那一纸证明就成为全单位员工结婚的必需品。

  “当时同事都笑,讨老婆不仅要‘三大件’,还要刘姐给盖红印。”刘曼娜说,翻着厚厚的人事档案,一条一条地核对信息是她最基本的工作,“这可是人家一辈子的大事,容不得我半点马虎嘞。”籍贯、出生年月、是否单身,这些结婚必需的信息在刘曼娜手中被反复翻看,偶尔信息有出入的,她便立刻向所在部门核实,确认信息真实无误,才能盖上单位的公章。在工会工作的六七年间,几百份证明从刘曼娜的手中开出。

  “那会儿登记结婚虽然麻烦,但看到他们开心,我这心里啊也跟着高兴。”刘曼娜说,繁琐的手续是当年新婚夫妻必不可少的婚姻构成,也是二人的一段共同经历,在这过程中他们也将自己新婚的幸福感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

  1990年代:一个人来可以“通融

  1993年,一个有着蝉鸣的午后,李军完成了人生中一件最重要的事——领结婚证。多年后再回忆起那个午后,李军坦言,最遗憾的就是妻子为了工作无法同他一起去领证。

  李军与妻子同在广东中山市小榄镇打工,要回老家领证,只能请假,但妻子所在单位请假就要扣钱。

  在权衡利弊后,李军决定独自回郴州老家登记领证。李军回忆说,当轮到自己的时候,李军冲进去把婚姻登记员吓了一跳,登记员抬起头来对他说:“女方呢?女方都没来你着什么急。”李军向登记员解释了情况,并将材料一一铺平递给登记员,登记员在审核完材料后将两本结婚证递给了他。拿到结婚证,无法抑制心中激动的李军,立刻赶回工作单位与妻子分享这独一无二的喜悦,以至于老家很多亲友还不知道他回来领证了。

  “其实觉得挺遗憾的,毕竟人生中只有一次的时刻都没和妻子一起。”李军说,妻子至今还总是懊恼当时怎么就为了那点工资错过了呢,不过回头想想,这似乎只是这22年婚姻生活中一件平凡的小事。

   2010年代:领证来的是亲友团

  31岁的李知音是长沙市雨花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婚姻登记员,从业近7年,是单位资格“最老”的一位登记员。

  2013年1月4日,“爱你一生一世”的日子,是李知音从业以来最繁忙的一天。一大早,长沙的天空飘起了雪花,源源不断涌来登记的新人,只能站在雪地里等待。为了提高效率,缓解拥挤,李知音和同事们只能将证件核对好,资料收齐后,请新人们先离开,结婚证得等到第二天才能领到。

  如今,结婚登记的主力军已经由80后逐渐转到了90后,李知音说,挺着大肚子来领证的越来越多了,而领证也从两个人发展到了亲友团。“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也比较重视。”李知音说,现在不少新人都是两大家子人一起来领证,有些家长甚至连填表也帮孩子代劳了,而不少婚庆公司也推出了全程跟拍服务,登记处也越来越热闹。

  见证了这么多幸福时刻,而最让李知音难忘的是2009年9月9日,作为雨花区的居民,她为自己办理了结婚登记。“我老公常常笑,说自己是被卖了。”李知音说,领证不是“办家家”,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是一辈子的承诺,除了带上身份证、户口本,更应带上一份坚定承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