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火电”事件折射基层社会治理之痛

11.11.2014  12:48

   新华网长沙11月10日电 (记者 黄兴华 余鑫 帅才) 地处湖南省东北部的平江县,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先后走出了64位共和国将军和10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是中国三大将军县之一。伴随着2013年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五站拍摄地选址于此,平江着实在中华大地“”了一把。

   此“”未熄,“平江拟建火电站”一事却“”上浇油。今年7月份以来,该事件成了网上关注的热点话题,持续发酵至9月中旬,部分民众连续三天群体性上街游行反对该项目,最终以县政府一纸通告宣布“停止项目前期工作”收场。普遍被当今社会看好的火电项目,为何在平江如此受阻?好事未能办好,折射出的是社会之痛?还是体制的病态?

   回顾:好事未能办好 项目被迫暂停

   平江发展火电项目,主要是缘于蒙华铁路的规划建设。蒙华铁路是“十二五”期间国家规划建设的一条铁路,连接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地区和湘鄂赣等华中地区,是“北煤南运”新的国家战略运输通道。蒙华铁路在平江全县境内贯穿6个乡镇,全长约64.9公里。

   铁路的建设,带来了平江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和湖南省政府在能源布局中将湘东北地区规划为省里的能源基地,重点发展煤电产业。随着华电、华能、神华等一批国家级能源企业纷纷进驻湖南,平江也同周边的华容县、汨罗市、岳阳县等地积极争取火电布局的主动权。

   “最终,华电集团总部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看上了我们平江。”平江县委一位领导同志告诉记者,平江距离湖南省电力负荷中心长沙较近,又有着良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是典型的路口电站,因此才会将平江火电项目作为华电“十三五”期间在湖南唯一新建的重大项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华电平江项目预计一期投资近80亿元,年发电量约100多亿千瓦时,年产值约45亿元,可缴纳地方财政税收约6亿元。同时,火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可广泛应用于建筑、水泥生产、筑路等方面,备受建材、建工等行业的青睐;脱硫石膏可应用建筑墙纸及石膏制品,与平江发展石膏板材加工相契合;火电厂每年消耗石灰石10万吨,可充分利用县里的石灰石资源。

   “火电厂的建设和投产,有利于拉动平江建筑、交通、物流、矿业、建材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不单单如此,对于一个去年工业税收只有1.3亿的国家级贫困县,该项目落地后,单笔就带来利税6亿,有了这笔钱,县里的公共财力增强了,改善民生、保护生态,提升公共服务就有了保障。”平江很多支持该项目的同志谈及此面露激动之情。

   然而,有人担忧,项目引进了,经济发展了,环境是不是就要开始恶化了呢?此前,这确实是一个发展的魔咒和怪圈,纵观当前国内大部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无不充斥着“带血带泪”的GDP,群体性事件诸如厦门、茂名反PX游行示威事件此起彼伏。难道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真的就不能和谐并存吗?

   “我们期待将好事办好,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我们有能力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项目落地。”这是平江县委政府一贯坚持的呼声。

   据华电平江火电项目负责人介绍,在环保方面,该项目采用的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将执行天燃气轮机组排放标准,实现从进料到最后废弃物处理全过程的“近零排放”,完全可以解决群众担心可能存在的环保问题。“比如,我们采用火车运煤和封闭圆形煤场,全程封闭运行,不产生扬尘污染。烟气通过系列高效脱硝、脱硫、除尘等环保设施处理,不会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采用脱硫废水深度处理等技术,所有废水经收集处理后,全部回收使用,全厂不设排污口。”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技术先进、环保可控,被各地竞相争取的项目,却在平江阻滞不前。7月份以来,“平江拟建火电站”一事成了网上关注的热点话题,网上发帖声讨持续不断,发酵至9月中旬,部分民众连续三天群体性上街游行反对该项目,最终县政府一纸通告宣布“停止项目前期工作”收场。

   “一些民众谈煤色变,对火电缺乏了解。”这是记者在实地采访中感受最深的。特别是对煤电企业不信任,认为普遍存在偷排现象,媒体多次曝光,说明这一现象比较普遍。

   不单单如此,平江县对火电项目宣传发动启动的时间也很短。平江县政府9月初才利用所有媒体开展火电项目的大力宣传,两天后就召开县委全体会议,将火电项目作为重要内容。由于很多干部第一次接触此项目,导致干部内部思想不稳定、不统一。同时此举导致民众久久听不到政府发声,普遍对政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对公权力产生了一定的质疑。

   “县里对反火电活动的组织信息不灵,准备不足,也是导致该项目搁置的一个重要原因。”平江县政府一位负责人直言不讳的告诉记者,平江反火电事件是一起组织周密、分工明确、酝酿较久、计划全面的群体事件,活动有统一的标志、横幅,有固定的宣传阵地,可是县里事前掌握的信息不够,对活动组织缺乏了解,从而造成了被动应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