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蔬菜产业发展浅析

28.10.2016  05:05

常宁地处湘南,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发展蔬菜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优质高效农业在促进农业增高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蔬菜业生产由于其投入少、见效快、收益高的特点,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逐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轨道。正确分析蔬菜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推动蔬菜产业化进程,对进一步发展蔬菜产业具有积极意义。

一、常宁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

1、整体发展态势好。“十二五时期”常宁市蔬菜生产呈现种植面积稳步增长,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场流通日趋活跃的良好发展态势。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2.3万亩,同比增长5%,商品菜种植面积17.01万亩;蔬菜产量36.96万吨,同比增长7.6%;年产值达6.47亿元,带动菜农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达4.5万亩,其中城镇蔬菜专业基地面积发展到5800亩,城镇居民人均菜地拥有量0.026亩,比上个五年增加了0.011亩。

2、特色蔬菜产业提速提质。“十二五时期”,常宁特色蔬菜产业发展迅猛。2015年常宁特色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9万亩,产值达到2.2亿元。其中无渣生姜1.5万亩,精品瓜果2.2万亩,茭白0.5万亩,草莓0.3万亩,百合0.2万亩,朝天椒0.2万亩,双孢蘑菇、平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面积28万平方米。2009年,常宁市与河南省夏邑县食用菌开发责任公司纵向联合种植双孢蘑菇,起初以大棚栽培为主,三年累计推广双孢菇27万平方米。2012年既发展大棚栽培又发展大田栽培,全面推广“中稻——双孢菇”地棚栽培模式,为水稻产区提高了种植效益,为农民发家致富提供了门路。同时既利用各种农作物秸秆生产营养丰富的双孢菇,产后的废渣又作为有机肥料返回田间改良土壤,实现了废弃生物资源经多级多层次的循环利用,又实现了无污染、零排放,构建循环经济模式,确保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3、基地建设成效大。全市初步形成和发展了以精品瓜果、无渣生姜、茭白、草莓、 百合、食用菌等10大优势产业,其中精品瓜果、无渣生姜、茭白达万亩以上,并形成拳头,走出了常宁。十二五期间,稳定和发展了以宜潭大立村、盐湖玄塘村、罗桥依波村、宜阳万寿村、兰江乡合群村、白沙西岭镇为主的城镇专业蔬菜产业园区和特色蔬菜产业园区;园区面积达到6万余亩。培育和发展了以常宁市晶鑫生态农业食用菌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常宁市金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常宁市义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常宁市大立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常宁塔山大自然蔬菜专业合作社、常宁市菲禾茭白蔬菜专业合作社、常宁市浙湘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常宁市排山阳光生态专业合作社为主的16个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目前,生产的产品已销往长沙、广州、上海、湖北等大中城市及粤、港、澳市场,成为常宁市一个外销蔬菜生产新型区。

4、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常宁市自2010年开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合综合监管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市、乡、村、组”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创办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推行农业品标签标识二维码“身份证”管理制度、建立诚信等级评价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范乡镇”和“农产品安全监管示范基地”创建活动,监管工作卓有成效。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同时,我们还大力加了强蔬菜基地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蔬菜供应的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推广和应用蔬菜大棚、地膜和遮阳网覆盖、电热育苗、自动化喷滴灌等设施栽培技术,全市大棚已达到500多座;推广和应用频振式杀虫灯、生物农药、产地检测等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全市共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20个,保证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近五年来,常宁市没有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省、市例行监测抽检合格率100%,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先进。

二、常宁市发展蔬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乡镇、村干部对发展蔬菜产业不够重视,工作缺乏主动性,服务意识淡薄,对市场研究不够,对如何引导、组织农民发展蔬菜生产思路不宽。塔山绿色蔬菜协会租赁2000亩荒地种植长季节高山胡萝卜和白萝卜时,很多党员干部认为种植蔬菜效益低,对工作不予配合甚至于故意制造障碍,种植成功后,也不积极主动组织发展周边群众和协会搞订单农业,共同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2、农民积极性不高。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囿于一贯的“稻谷加稻草”的种植方式,惰性很大,甘于搞“温饱农业”,不愿发展蔬菜生产。尤其是大棚反季蔬菜,舍不得投入,怕担风险。 

3、土地流转机制不活,生产零星分散,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村基本上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体制,田地分到户,实行分散经营。由于土地流转没有配套政策,蔬菜生产只见丘块,难以连片,没有规模效益,市场竞争能力较差。常宁市水口山专业合作社2015年计划在双泉村搞一个1000亩连片的大棚蔬菜露天蔬菜种植基地,直到现在还因为个别农户位于片区中心地段的土地不愿租赁而搁浅。

4、蔬菜生产方式落后。“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和“放心菜”工作难度大。多数菜农依然沿用传统的栽培技术和方法,大棚、遮阳网、防虫网、无公害栽培等现代技术应用步伐缓慢,良种、良方的引进和试验示范还十分薄弱。大多菜农只种自己熟悉的品种,如水松镇蔬菜村蔬菜基地每年种的都是空心菜、芹菜、包菜、大蒜,老百姓对他从没接触过的良种不愿尝试,对新的栽培技术也担心吃眼前亏。

三、促进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发展蔬菜产业,不仅是保障城镇居民生活和健康的需要,而且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产业精准扶贫,引导农民奔小康的一条重要途径。各级各有关部门应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加快“三化”进程的一项大事、实事来抓。要明确“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服务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重点基地、重点市场、重点企业、重点品牌,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千方百计把蔬菜产业做优做大做强。

2、合理规划布局,抓好基地建设。要根据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按照“发挥资源优势,注重品牌效应,实行区域化布局,建立规模化基地”的原则,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商品菜基地。大力发展“千字号”,努力创建“万字号”的品牌基地。

3、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品种结构。当前蔬菜供求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思路,调整品种结构,注重发展名、优、特、新蔬菜。目前,山野菜(如蕨、笋等)、精细菜(如芹菜、韭黄等)、便于储藏运输的蔬菜(如红衣葱、生姜等)、绿色、无公害蔬菜等市场销路好,可适度规模开发。湖南、湖北市场对香芋、甘蓝、西芹菜、高山反季菜,及港、澳、市场对藠头、大蒜、生姜等品种的需求较大,对这些品种要加快发展。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从蔬菜种植业领域看,更换一代新品种,可以使蔬菜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提高10%-20%;一项新技术、一种新型覆盖材料的应用,可带来30%-50%甚至更多的增产增收效果。今后常宁市科技兴菜,要紧紧围绕健全“一个体系”(蔬菜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两个中心”(蔬菜科技示范中心、蔬菜种苗中心),实行“三个结合”(引进和创新相结合,点土试验和面上推广相结合,实用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实现“四个突破”(在名特优品种上突破,无公害绿色食品技术上突破,在贮藏、保鲜、加工技术上突破,设施栽培技术上突破)。

5、加快龙头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是加快“龙头市场”建设步伐。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以城市批发市场为主体,(农村)产地季节性批发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网络建设。二是发展“运销龙头”。目前,蔬菜产品最主要最普遍的外销方式是通过个体运销户销售,收购到田间地头,信息快,经营灵活。要在巩固壮大运销队伍的基础上,引导组成运销联合体、协会或运销公司。积极探索公司+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新型产销方式。三是兴办龙头加工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培植加工企业,重点发展脱水加工、无盐渍生姜加工和蔬菜罐头。通过合同契约、订单蔬菜等多种形式,为加工企业建立相应的配套的原料生产基地,促进常宁市蔬菜加工向精、深方向迈进,带动蔬菜产业发展。

6、发展无公害蔬菜,推行市场准入。当前,人们的消费观念已发生变化,不仅仅满足于蔬菜产品的充足数量,而且更加注意其外形、色泽、包装,讲究花色品种和风味,并追求产品的内在营养、保健食疗,要求清洁、无污染,食用安全、方便等。必须加快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和推行市场准入的步伐,加强监检,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按标准生产,从源头上确保居民的食菜安全。同时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放心菜基地大型超市和蔬菜批发市场的蔬菜质量监测检测,严格执法,确保上市蔬菜的质量安全。

7、强化保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大力推行“菜蓝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巩固和完善对蔬菜产业的扶持政策。坚持依法治菜,认真贯彻《湖南省城镇蔬菜基地建设管理条例》,加强对蔬菜基地的保护,严禁滥征、滥占。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规范蔬菜种子市场,坚决杜绝假种子等蔬菜生产资料坑农、害农现象。严厉打击欺行霸市行为,整顿市场秩序,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完善投入机制,采取群众自筹为主,财政投入,银信部门支持等方式筹措必要的资金。

8、加大投入增添动力。蔬菜既是战略产业、又是弱势产业、这决定了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该产业的支持支保护。“十二五” 时期建好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投入只增不减,确保增量比例稳步提高。同时、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采取群众自筹为主,财政投入,银信部门支持等方式筹措必要的资金,增加生产投入,促进基地稳定发展。

9、积极探索灵活机动的土地流转机制。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应改进那种按人头平均承包土地的办法,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农民土地使用以有偿转让,或者土地入股、按年度分红的“股田制”,建立土地股份合作企业,或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土地进行“反租倒包”,进行集中开发、连片承包,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搞活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规模化生产,实现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