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创新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升级

29.01.2016  16:17

近年来,常宁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科学谋划,真抓实干,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近日获悉,常宁市被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通报表彰为2015年度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这是该市首次摘取此项殊荣。

2015年,常宁市委市政府从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抽调106名干部组建工作队进驻30个示范村开展指导新农村建设,先后投入帮扶项目资金1702.7万元,实施生产发展项目99个,基础设施项目136个,环境整治项目46个,精神文明项目38个。

树规划,重品味,打造历史文化乡村。该市始终坚持高位统筹、规划引导的原则,以科学发展为统揽,以打造连片效应为构架,因地制宜传承历史文化,诠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农耕文明。各示范村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注重历史文物的保护,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桐江、湘江、农林、七龙、东白村等示范村扎实开展了通村通组道路建设。其中,湘江村争取资金700余万余实施渡改桥1座,解决了2个组群众的出行难题。对江、太星阳、元山、禄福、山岐村等加大了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其中元山村自筹资金15 万余元护砌河堤900余米;山歧村硬化山塘6 口,清淤渠道3公里。西岭镇平安村引进大三湘企业开发种植油茶 1000 余亩,发展苗木基地 100余亩,不仅绿化全村所有的山地、荒地,而且油茶丰产期年产值达到 466 万元。如今,该村正兴建“大三湘产业园”、‘“十里沙江”风光带、“农俗文化体验园”等生态旅游项目,实现由单一的油茶种植产业向乡村旅游观光休闲、油茶加工、农俗文化体脸等多层次生态产业的发展。庙前镇中田村及其古建筑群先后荣获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求舒适,显特色,构建美丽宜居乡村。各示范村积极开展村庄序化、净化、绿化、亮化,农村人居环境明显好转。以生产生活设施健全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的西岭镇平安村被评为荣获2015年度“全国生态文化村”。据村支部书记周法文介绍,该村通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近两年共硬化村组道路 6 公里,水泥路到组 100 % ,道路绿化 3.3公里,房前屋后绿化1.1万余平方米,实现‘村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图景,新建污水净化池 2 个、公共厕所 4 个,分类垃圾回收站 1 个,让污水、废水不流入河中,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80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8%。

引龙头,培产业,发展富裕文明乡村。大部分示范村致力发展创建产业基地,培育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推动了农民收入及村集体经济持续提升。对江、渣石、香湖、元山、河洲、蒲竹村等示范村新发展了一批规模特色产业和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对江村流转土地3000 余亩,台湾绿世界百万樱花休闲农业产业园落户该村;香湖村采取“村委会+社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500亩茶叶绿色长廊;桐江村盘活集体资产新建烤烟农机合作社,为群众提供了及时、高效、优质的农机服务,有力促进主导产业的提质增效。平安、大渔、蔬菜村等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各示范村积极完善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事会为监督主体的村民自治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定期公开村务财务,构建了干群同心协力谋发展的和谐环境。全市所有新农村示范村都选派产业带头人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学习;大部分示范村立足实际,开展了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文明新风进农家活动,定期开展 “清洁卫生户”、“五好家庭”、“道德模范户”等评比活动,文明新风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