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发展农业机械化,引领农业现代化

07.06.2016  21:30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衡阳市作为农业大市和农机大市,近几年来,农业生产坚持“经营集约化、产销一体化、生产标准化和耕作机械化”总体战略,推进农机“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全市农机化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一、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夯实现代农业装备基础

  “十二五”以来,全市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82亿元,补贴各类农机具6.52万多台,受益农户4.51万多户,直接拉动农民投入近15亿元。政策实施过程中,重点补贴大型、高效、复式机械,极大满足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需求。在惠农政策的强力拉动下,全市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加,结构持续优化,重点作物和关键环节农机具加快发展,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经济作物机械化不断创新发展。2015年底,全市农机保有量73.3万台(套),总动力达到了551.6万千瓦。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5%,其中水稻、油菜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了70.18%和56.1%。
  二、加快培育发展农机合作社,提高现代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以实施省“千社”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机合作社,把发展农机合作社作为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现实难题。在全市推介四种模式,即:企业主导型的“安邦模式”、部门主导股份合作型的“泉湖模式”、村委领办型的“大广模式”和户户联合模式。围绕“一流转五服务”,延伸农机服务网络,积极培育发展以农机合作社为主的新型服务主体,大力推行“订单作业”、“一条龙作业”、“土地托管”等农机服务模式,提升了农机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农机服务实现了从单一环节的作业服务向全程化的作业服务转变,并向农机销售、农机维修等市场服务延伸,农机作业服务已经成为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主要内容。目前全市已注册农机合作社560家,40家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现代农机示范社,100家成功申报了省财政扶持建设的现代农机合作社,7家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示范社。全市农机合作社专职从业人员1.5万人,流转耕地面积超过80万亩,作业服务面积(含跨区服务面积)超过350万亩,农机作业产值超过35.3亿元。
  三、大力推广应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大力推广应用了粮食烘干、机械植保、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深松等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共推广了大型谷物烘干机150台,建成区域烘干中心60个;推广无人植保飞机50多架,重点解决了种粮大户的烘干、植保难题。今年,全市重点推广秸秆还田机械,利用收割机加装秸秆还田装置,将作物秸秆直接粉碎还到土壤中。全市共探索出和完善了三种机育秧方法,即低拱小棚、大棚育秧、工厂化育秧,成功破解机育秧“瓶颈”。全市注重办点示范与立足规模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群众参与育插秧机械化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机育插秧在全市的普及。
  四、全面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在春耕、双抢、秋收和“四冬”生产等关键农时,农机部门及早部署,科学安排,全力做好维修、技术、安全、培训等农机服务,确保了粮食颗粒归仓。一是大力提升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在各县市建立了集农业机械展览、销售、维修保养、产品流转、培训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农机综合服务中心,依托乡镇农机站设立农机服务点,真正实现农机流通领域没有假冒伪劣产品,农民购买配件不出乡,购买大型机具不出县,农机具小修不出乡,大修不出县。目前全市农机维修网点总数达到179个,覆盖全市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二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推进“平安农机”建设。全面开展专项整治和安全隐患排查,严格查纠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多年来保持平稳的良好态势。探索了农机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把牌证管理机械的安全监管职责分号段、分区域分解到每个监理员,实现了市、县、乡三级齐抓共管的农机监管网络。到2015年底,我们成功创建了全国“农机平安示范县”3个,“平安示范乡镇”59个,新建标准农机驾驶员考场6个。三是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政策支持、项目帮扶、融资联介、技术指导等一系列措施,着力提升农机手的素质和技术,推动农机手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全市每年开展了驾驶操作、维护修理、技术指导、经营服务等内容的农机技术培训约120期,培训8000人次,同时还举办了机插秧现场会、油茶机械化演示会、油菜免耕直播观摩会等,有效提高了农机手的技术素养和致富能力,推动农机手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