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工艺美术创意成果展藏民间罕见大作(组图)
湖湘工艺美术创意成果展在湖南省工艺美术馆开展,展览将持续至11月16日,观众可免费观展。
华声在线讯(记者 王雪晴 刘玉锋)小小的器物里,如何能够诠释6000多年的文字演变轨迹?一件《如虎添翼》的作品,竟耗费了19块珍贵的沅水玉?作为第五届湖南省艺术节重要活动之一,湖湘工艺美术创意成果里藏着各种民间罕见大作。11月12日,华声在线记者采访了创作者,听他们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
壹号作品:《高山流水》
规格:俞伯牙49*38*25 cm;钟子期26*27*50cm
材质:青釉
被赠给英国女王?“听”青釉里的高山流水
作品取材于《列子 汤问》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作者自上而下以水纹作衣纹,用高山流水的气韵,夸张写意弹琴的伯牙和听琴的子期。
人物跌宕起伏、婉转流畅的线条,让人仿佛感知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时的场景。“中国白”的骨肉,让人强烈感受到二人高洁的品格和纯洁的友谊。梅子青的釉衣,向人们传达一种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破琴绝弦的忧伤。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在创作者精雕细琢之下,作品人物的每一个细节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其采用了“中国白”施以青釉,在氧化焰1310°C的环境中烧成,成品无瑕疵。本作品仅制作三套,一套由作者保存,一套镇店,还有一套随彭丽媛出访英国,作为国礼赠与英国女王,极具收藏价值。
贰号作品:洞庭女系列之《天香》
规格:高宽厚84*45*27cm
材质:乌木(阴沉木)
用乌木秀美女?赏雕刻里的大师风范
《天香》的作者运用精湛的雕刻手法,使作品线条如行云流水般精致。美女站姿优雅,笑容微妙,雕琢者巧妙地使人物的丰富情感、美丽的身体外形及阴沉木色泽三者完美碰撞结合,对于美女微卷人秀发、面容中眼角神态及胸部等关键部位运用了泥雕和绘画中的一些创新手法,着力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使作品达到了惊叹的神韵之境。
乌木(阴沉木)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长达成千上万年炭化过程形成乌木,故又称“炭化木”。历代都把乌木用作辟邪之物,制作的工艺品、佛像、护身符挂件。古人云:“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
此乌木工艺品在其雕饰上,融汇圆雕、平雕、镂雕、透雕、浮雕、毛雕等雕刻技法之精髓,处处细致,刀刀显功,经大师巧夺天工般雕琢,将无声流淌的提材置入其中,方化为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
叁号作品:《衍》
规格:145*96*40(cm)
材质:菊花石
6000多年的时光轨迹?看菊花石里的文字演变
《衍》以活字印刷结合篆刻艺术为主体表现意象,融合了汉字在时空隧道中历经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其演变过程为:神秘的甲骨文 → 高古的金文 → 沉稳的小篆 → 古拙的隶书 → 雄浑大气的楷书 → 浪漫自由的行书 →激情绚烂的草书。
本作品以寓意和谐永恒、生生不息的太极形式,表现汉字的历久弥新、连绵不绝,颂扬了其穿越千古独步世界文化之林的勃勃生机。作品还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从各个历史时期中,精选代表性极强的书法名家名作,旋转中亦凝聚亦绽放的表现形式,不仅强调了悠久而古老的时光轨迹,而且蕴涵了中华民族广博而深厚的传统文化。
本作品以汉字为主体,有机地融合了藏文、西夏文、满文、东巴文……在经纬交织中,各种中华民族的文字形成了向心而富有凝聚力的和谐整体,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互融,象征着各民族文化、文明的和谐统一。
肆号作品:《如虎添翼》
规格:30*30*20(大约)
材质:沅水玉
曾耗费19块沅水玉?睹猛虎里的千姿百态
作品《如虎添翼》,运用湖南本土玉石——黄蜡石虎皮纹独特的纹理、颜色雕刻出一只生动活泼的猛虎,整个作品栩栩如生。
作者雕刻此件作品前后耗时1年左右,从创意到设计到完成,先后耗费19块沅水玉虎皮纹。沅水玉中的虎皮纹在国内玉石中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品种,目前只在湖南境内有发现,量少且珍贵。因雕刻过程中玉石里面花纹走向不同,导致前面19块材料出现虎头脸部花纹杂乱,鼻翼取色不净,眼珠瞳孔黑色俏色不出等问题。
为让老虎看上去浑然天成,作者丝丝入扣,从瞳孔黑色的俏色,到鼻翼两旁留出干净黄色,点滴细节均可看出作者对待作品的态度。在后期抛光中,运用两种抛光手法,画龙点睛的突出眼睛,牙齿,鼻头,爪子,抛出亮光效果,使整件作品看上去更加逼真鲜活。
作品的黑色部分作者并没有特意去掉,而是幻化成老虎翅膀,使整件作品看上去更加有趣生动大气,黑黄颜色对比也更加鲜明。底座方面,采用双层底座,黑檀与酸枝相结合,更加称托出作品的大气高贵,虎本是山中之王,从天而降,回归山林。整件作品一气呵成,百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