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一张脱贫“路线图”是如何打造的?

09.03.2017  10:04

  新华社北京3月8日新媒体专电 题: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一张脱贫“路线图”是如何打造的?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

  这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精准扶贫提出的目标。近四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扶贫、脱贫的阐述,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一个坚定的信念。

   每年1000万,目标更坚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

  近四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这样的一张成绩单: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2015年,减少1442万人;2016年,减少124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240万人。每年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随着时间推进,深度贫困问题会逐渐凸显,目标任务越往后难度越大,但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脱贫的目标却从未改变!

  全国政协委员范小建表示,现在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一部分大宗农产品价格也是下降趋势,这种情况下,能够保持住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趋势,要付出很大努力。下一步,一方面要抓好现有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还要把连片特困地区的发展,与精准扶贫的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加强针对性,真正补短板!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贫困县脱贫标准是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贫困人口脱贫做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脱贫攻坚是要在2020年之前解决我国现有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所有的贫困县要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

   可操作性逐年加强,部署更细、更实

  四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越来越细的工作部署,使脱贫攻坚做起来更深、更细、更实。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特别是“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扶贫措施更加具体:“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能力。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教育和健康扶贫,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强化资金和项目监管。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全国政协委员吕建中表示,报告中逐年细化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要求,表明了中央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政府求真务实的执政理念。

  全国政协委员巩富文说,回顾这几年报告中脱贫工作的具体要求,不难看出,中央的规划是有系统性、针对性、前瞻性的,可操作性也在逐年加强。对于地方各级政府而言,报告中的具体指示也是开展脱贫工作的行动总纲领,能指导他们有的放矢,更好地开展工作。

   让历史来检验,挤掉“水分”彰显政府决心

  从2014年到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向人民群众作出的一个个承诺,向全国各级干部,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干部提出的要求更高。

  “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其中,“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向脱贫宣战发出的最强音。

  来自四川凉山州的全国政协委员阿什老轨说,脱贫攻坚就是要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容不得弄虚作假。

  挤掉脱贫攻坚中的“水分”,让群众满意和认可。范小建表示,对扶贫干部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

  全国人大代表韩永东建议,扶贫去“水分”就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在脱贫攻坚中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估,尽快建立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扶贫监督体系,为全社会脱贫奔小康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和透明的环境。(记者:梁爱平、王雷、薛天、吴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