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七旬独臂老翁返乡种茯苓 年产值1.8亿元

14.05.2015  10:54

湖南日报记者 肖军 黄巍 通讯员 刘杰华

年逾七旬,返乡创业。在当地,他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叫“一把手”。这不仅指他一只手有残疾,也是对他的一种尊称。

一把手”叫张煌成,靖州和盛茯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5月9日,在靖州茯苓产业科技园见到他时,他正拿着图纸,调度厂房建设,颇具“独臂将军”风采。

几起几落,痴心不改

2013年7月,张煌成返乡创业,成为当地街谈巷议的话题,因为他曾是靖州茯苓产业“教父级”人物。

靖州是我国最大的茯苓生产区,有“中国茯苓之乡”的美誉。

张煌成年轻时因一次事故造成左手残疾,但他脑瓜子好使。1986年,年逾不惑的张煌成结缘茯苓,两年内,通过经营茯苓成了当地首富,“一把手”由此得名。

后来,张煌成承包靖州供销大楼,净亏105万元。有人说:“张煌成这回怕是要跳楼了。”但1992年,他东山再起,创办了靖州茯苓加工厂,第二年,又创建了怀化地区茯苓开发总公司,开发了茯苓卷筒、茯苓高级平片,并在深圳设立茯苓海外总经销,靖州茯苓走出国门。

天有不测风云。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东南亚经济危机,张煌成遭受毁灭性打击,国外货款收不回,公司破产。张煌成拖儿带女,举家迁往云南永平县农村谋生。

在云南,心中惦记的仍是茯苓。张煌成发现这里资源、气候、土壤适宜种茯苓,于是带着儿女们租赁田地种茯苓,并向当地农民传授技术、免费提供菌种。几年过去,茯苓种植在云南数县推广。接着,他又在深圳做起了茯苓生意。

云南建基地,深圳开公司,还是依靠茯苓,张煌成还清了旧债,实现了新的更大发展。

为了圆梦,返乡创业

走进张煌成设在靖州艮山口管委会黎明村的公司,大门上“梦工厂”3个大字金灿灿。张煌成踌躇满志地说:“让长在山冲泥地里的‘土疙瘩’,变成农民增收的‘金疙瘩’,这就是我的‘茯苓梦’。

这个梦长年萦绕于心。而回乡创业,缘于2013年回家乡过年。他了解到,靖州县委、县政府把茯苓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来打造,致力建设全国最大茯苓产业科技园区。县领导还找上门,请他返乡创业,并表示一定特事特办。

2013年7月,张煌成放弃在云南、深圳的事业,举家回迁发展茯苓产业。多年磨砺,张煌成视野开阔,他确定采取“加工+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茯苓产业。当年,张煌成在云南、四川、靖州等地建设了2.15万亩无公害茯苓生产基地,并与湖南唐氏公司合作,使靖州茯苓在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

次年2月,张煌成联合68位农民,组建了靖州茯苓合作社,与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签订了供货合同,合作社每月盈利上万元。如今,合作社成员发展到了360人。

今年1月,投资8532万元的茯苓加工生产线和茯苓冷冻库动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8亿元、创利税1000万元以上,并带动相关产业,可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

■短评

创业令人生更精彩

肖军

近30年追梦,只为成就一件事:发展茯苓产业。张煌成在古稀之年返乡创业,激情似火,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心中有梦事业成。张煌成志存高远,就是要让当地老百姓靠茯苓致富,创业由此有了动力,屡遭挫折,痴心不改。张煌成创业给人以启迪,在全民创业年代,创业不仅需要激情,还要敢于面对失败,更要有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