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武陵源 花开宝峰山 ——省环保厅驻武陵源宝峰山村建设扶贫工作纪实

25.12.2014  12:58

情系武陵源  花开宝峰山

—— 省环保厅驻武陵源宝峰山村建设扶贫工作纪实

(卓志才)

武陵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版图上出现的一个新地标。

武陵源,是改革开放催生出来的一片热土,也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追寻的世外桃源。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时至今日,在这片热土的大山深处,还有少数人生活在贫困线下。湖南环保人自2007年3月进驻武陵源开展建设扶贫工作以来,就再也割舍不下这片热土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

2013年3月,一个鸟语花香的日子,省环保厅建设扶贫工作组来到宝峰山这个美丽而贫脊的小山村,紧扣“扶真贫、真扶贫”这一主题,开始了第四轮扶贫攻坚。

忧民 建设了一个好班子

宝峰山村,位于古刹宝峰寺山下,这里,松杉繁茂、杂树生花,翠竹泛绿、满目葱茏。但是,这个看来充满生机的小山村,与“良田美池桑竹”的世外桃源却大相径庭,具有贫困村的共同特征。全村国土面积7.536平方公里,仅有稻田493亩、旱地171亩,人均耕地面积少;8个村民小组,172户,571人,其中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28人,占总人口的5%,五保户10户,低保户13户,且老年人多,弱势群体突出;平均海拔800多米,最高海拔 1217米,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恶劣;天睛三天就旱,下雨三天必涝,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民居住分散、思想观念保守;经济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种养业和外出打工。宝峰山村情可用“老、高、差、散、弱、贫”6个字概括,因而被列为国家级贫困村。如何使这里的人们早日脱贫,省环保厅驻村建设扶贫工作组组长唐春保同志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唐春保心理明白,民生多艰,哪有安宁,又何谈发展!为尽快打开工作局面,驻村工作组在乡、村干部的陪同下,开始了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通过察民情、听民声,对村里的山、林、田、地和村情民风做到了了然于胸,发展思路也逐渐明晰。在调研论证基础上,驻村工作组制定出《2013—2014年建设扶贫工作计划》,计划锁定的主攻方向—围绕“”和“”两大民生工程,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加快发展集体经济,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实现村民整体脱贫,村风民风根本好转,把宝峰山村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了这个目标,工作组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抓好村级班子建设。为把村支两委班子建成一个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领导班子,工作组及时召开了村组干部会、党员大会,多次找村民代表和党员进行个别座谈。针对班子心不齐、劲不足的现状,组织村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解决村支两委班子存在的“软、散”战斗力不强的问题,先后5次组织村干部学习政治理论和经济管理知识,帮助村干部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思想水平,引导村干部学会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努力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抓班子能力建设,为宝峰山村建设了一个好班子。针对党员年龄老化现象,积极培养、发展了5名年轻有为的村民加入了党组织,改善了党员队伍结构。在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同时,狠抓了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治保会等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了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了《宝峰山村党员、组长和村民代表岗位责任制》,坚持和完善了服务群众“三三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工作组的敬业精神、务实作风,深深感染和影响了村组干部。村组干部坚持学他们那样抓工作,像他们那样为民办实事,大大增强了村支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信任,在今年5月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中,原有的几个村干部均以高票再次当选。抓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行为规范,为宝峰山村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为民 探出了一条好路子

多年的建设扶贫实践证明:贫困村要脱贫,靠发展传统农业是没有出路的,单靠外援也是行不通的。面对宝峰山村种养业散而不成规模、集体产业一片空白的现状,工作组的同志在思考该村发展思路时,耳畔响起省环保厅刘尧臣厅长在宝峰山村调研建设扶贫工作时的讲话:“要认真抓好扶贫点的示范创建,既要用好用活扶贫政策和资金,又要吸引社会投资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模式”。思路决定出路,工作组决定在转变扶贫方式上寻找发展出路。

加快发展三大产业,实现由依赖“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 菜葛,纤维含量高,营养丰富,是一种有机农作物,产量高,加工方向多元,市场销路好,种植技术含量不高且耐寒耐旱,适宜在宝峰山这样的高寒山区生长。经多次论证,工作组毅然决定投入40万元扶持安福食品厂成立集菜葛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建了120亩的菜葛种植基地,不仅解决了村里60多人就业问题,而且一年能为村里创收8万多元。这种创新型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省扶贫办认可与肯定,并在全省予以推广。基于宝峰山楠竹资源丰富,竹器制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工作组又扶持了本村已初具规模的竹器加工厂,解决了12个村民就业,一年为村里创收上万元。同时采取以奖代投方式,扶持牲猪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发展特种养殖业。如今,菜葛种植基地已扩大到1000亩,并产生了较大的辐射效应,由一个基地发展到五个基地,由一个村发展到一个乡,由武陵源区发展到永定区。2015年市、区两级政府拟将此产业纳入农业开发项目,在全市推广,价值和影响不可估量;竹器加工厂生产的建筑施工跳板远销市内外,且供不应求,年产值达到40多万元,年获利8万多元;生猪养殖场现有母猪20多头,存栏800多头,预计今年产值可达200万元左右,可获利30多万元。通过发展三大产业,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

扶贫先扶智,实现由单纯的资金扶持到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让村民学会一技之长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今年7月工作组组织举办了菜葛种植技术培训班,特邀广西菜葛种植能手来宝峰山村搞技术讲座,为73个村民传授了菜葛种植技术。同时还组织他们到广西腾县现场取经,彻底掌握种植技术。12月又在全乡举办了一次特种养殖、水电工全能型培训班,使1000多个村民掌握了1至2门专业技术,增强了脱贫致富本领。培养人才为宝峰山村的长远发展增添后劲。工作组先后两年在“六一”儿童节到协合乡中心小学与在校学生联欢,给中心小学送去赞助金3000元,为在校就读的宝峰山村学生送去书包、文具盒等节日礼物。同时工作组利用在省会城市的人脉关系,积极争取社会爱心人士,到宝峰山村开展爱心助学活动,通过牵线搭桥和结对帮困,给2013年以652分高分考上北大的丁琳同学一次性赞助2万元,为9名贫困中小学生争取每人每年1200元的社会赞助,直至大学毕业。

引导村民自主创业,实现由依赖外援到自我发展的转变。 为从根源上解决宝峰山村贫困落后局面,驻村工作组针对村民思想保守、自主创业意识不强的问题,坚持把教育引导村民克服小农经济意识和依赖思想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进组入户个别座谈中,坚持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引导村民走自力更生、自我发展道路。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村民群众逐步克服了等靠要思想,不断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和自己家园自己建的参与意识,积极参加建设扶贫项目建设。两年来,村民群众在架桥、修路、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主动投工投劳600多人次,形成了工作组与村干部同群众一道在希望的田野上共同耕耘的浓厚氛围。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引导村民走自力更生道路。共产党员、何家沙组组长孙志成在前几年率先办起生猪养殖场,经过几年的拼搏奋斗,成了村内脱贫致富的典型。村民张卫华看到养猪前景广阔、放弃了外出打工赚钱的机会,回家办起了养猪场。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村民黄明凡也毅然辞工回到家乡创业,成了蔬菜种植大户,年收入达5万多元。工作组因势利导,同村支两委研究制定了《宝峰山村种养业以奖代投实施方案》,先后给40个种养户进行了奖励,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随着村里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和人文环境改变,必将吸引更多的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

惠民  编织了一幅新画卷

突出环保特色,建设美丽乡村。创建“生态武陵源”是武陵源区委、区政府加强武陵源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省环保厅作为建扶的后盾单位理所当然会突出环保特色,两者不谋而合。工作组通过会议、宣传栏、宣传手册等载体加强了环保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引导村民破旧俗、除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努力提升村民文明行为能力。制定了《宝峰山村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指导、督促农户做好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时组织清运车辆搞好垃圾清运。投入150万元对全村172户房前屋后实施了以改厨改厕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五改”工程,新建垃圾池14个、垃圾堆沤池60个,新增垃圾转运车1辆,新增生活污水处理池82个,新建1个能供40户使用的沼气池。投入30万元对何家沙组水塘进行了污染治理,建设了污水处理系统,使生猪养殖场污水做到了达标排放。说起养殖场,孙志成动情地说:当初,我们办养殖场,对牲口粪便基本上没作任何处理,给当地水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工作组不但没有叫停,反而花这样大的代价,为我们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养殖场发展到现有规模,能有今天的成就,我从内心感激工作组,感谢环保厅。同时,加强了对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是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做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确保该村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目前,该村脏乱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无苍蝇无臭味,由往年卫生检查全乡最差村一下跃为市级文明卫生村,美丽乡村的面貌正逐步呈现。

加强村风民风建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好丈夫”、“孝顺媳妇”、“明理婆婆”等评选活动,树立了精神文明标兵27个;开展了对特殊人群的关爱活动,在“七一”、“重阳节”对50多名空巢老人和困难党员进行了走访慰问;加强了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建起了村广播站和文化广场;扎实做好邻里纠纷调解工作,实现了村风民风根本好转、社会和谐稳定。

凝心聚力谋发展,修通最后一条路。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苏家组,仅8户33人,当地政府考虑这里山高坡陡,修路难度太大,人户又少,曾经几次动员苏家组农户整体搬迁下坪,但苏家组人故土难离,以至搬迁未果,路也没有修通。修刘苏路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工作组从开发宝峰山寺,谋划宝峰山村长远发展出发,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工作组的同志跋山涉水、实地踏勘,和村干部一道研究确定了刘苏公路的线路走向后,立即找公路部门进行规划设计、编制修路具体方案,夜晚,又同村干部一道上门找农户就修路占地补偿问题进行协商,先后找发改、交通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在工作组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今年11月修通了这条九曲十八弯,形似永定区天门山的盘山公路。年届八旬的老党员刘春华走在刚修通的刘苏公路上说“过去我们走山路高一脚、低一脚,吃尽了苦头,还生怕摔跟头,祖祖辈辈都想修一条路,今天,是党的惠民政策,是工作组真扶贫的务实精神,帮我们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两年来,工作组就是这样着力在改善民生上,大兴惠民之举,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共整修灌溉水渠2000多米,修建100立方蓄水池6个,铺设供水管道20000余米,确保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修建便民桥2座,安装道路安全设施2000多米,水土治理护坡3000余立方米,整修、硬化村组道路8.7公里,新修刘苏公路1.3公里,实现了组组通路目标,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改写了村民出行“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脚泥”的历史;为46户贫困农户实施了危房改造,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对村部进行了改造修缮,改善了村里的办公条件;修建了一栋300平方米的五保户集中供养房,建起了村级幸福院。今年10月,省联系领导、常务副省长陈肇雄同志来村视察后,在秘书写好的新闻稿上认真地加上了两句话:“对宝峰山村发生的新变化感到高兴,对扶贫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两年来,省环保厅、省直有关单位及市、区领导先后60批260余人次前来宝峰山村调研、检查指导建扶工作,并就如何抓好该村建设扶贫作出指示、提出要求。工作组的同志不负领导重托和宝峰山人的期盼,坚持脚踏实地抓好扶贫项目建设,多次向省厅汇报,找省发改、住建、林业、水利、民政、国土、财政等10多个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近千万元,为宝峰山村的建设发展竭尽心力,使宝峰山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不断强化,发展能力大幅提升,预计到今年底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加2000多元,基本实现了宝峰山村整体脱贫。如今,一栋栋富有土家族建筑特色的民居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一条条彰显现代文明的水泥路盘绕在山岭沟壑之间,一幅文明、和谐、幸福、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丽画卷正在宝峰山村徐徐展开。               

                                                                            2014年12月于武陵源

                                                                                  (作者系武陵源区政府退休干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