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乡村医生:田间地头行走的"救命稻草"

01.06.2015  13:21

  村医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每个村子中,他们和村民之间往往形成了亲人般的依赖关系,他们不但治病,还是村民身体健康的良师益友。数据显示,我市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证的有4509人。

   出诊救人是第一位

  5月25日早上7点,青山环绕的岳阳县饶村乡李汉村正从朦胧的晨雾中苏醒。63岁的村医陈醒时也打开卫生室大门,迎接上午的坐诊工作,但屁股还没坐稳,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就响起。“陈医生,快来救我奶奶,她肚子痛得厉害。”电话里,传来一个惊恐而稚嫩的声音。陈醒时赶紧边安抚小孩,边发动门口的摩托车,一溜烟地开出老远。

  原来打电话的是村里东岭组张春莲的孙子。陈醒时说,这位快70岁的老人身体一直不好,家人又在外打工,每次接到她家的电话,他都要以最快的速度赶过去。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对于陈醒时来说也是常态。李汉村有800多人,60岁以上患有老年慢性病的就有200多人。他也时常因为要赶时间救人,骑车的技术练得在村里都是数一数二的。

  岁月如梭,如今陈醒时不再是个身子硬朗的小伙,从事村医45年的他是村里名副其实的“救命草”。那轰隆隆的摩托车和行色匆匆的身影早已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陈醒时说,“救人的事比天大,既然我干了这一行,就得坚持下去。”时至今日,他还记得当年从医时立下的誓言。

  但当记者询问收入时,陈醒时沉默了。“这是个尴尬的问题。”他说,村医一方面是村里不可缺少的职业,全村老老少少都指望着你问诊。但另一方面,辛苦付出与收入却不成正比。据他介绍,目前村卫生室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基本医疗业务收入(含基本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收入)、基本公共卫生补助收入等。他举例,基本公共卫生补助收入按照他服务的村民人口计算,去年陈醒时获得了8640元的基本报酬,再通过销售中药药材,他一年的总收入为2万多元。“也可以了,能过生活就行。当起村医,我们最重要的看到乡里乡亲健康快乐!”陈醒时朴实地说道。

  岳阳楼区郭镇乡枣树村60岁的村医谢征辉对此也深有体会。1970年,年仅15岁的他在当地组织的农医班学习,从此开始了自己奉献一生的职业。如今,在做了近20年的“赤脚医生”后,谢征辉在村里有了一个环境相对较好的卫生室。60余平方米的卫生室分里外3间,外间坐诊,摆放着两排椅子、一张桌子和简单的医药器具。右侧间是病人观察室,左侧间是药铺。

  不过,多年的山间巡诊还是让谢征辉保持早出晚归的上班时间。“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赶到卫生室,或坐诊或上门。每年除夕和初一,我都会来卫生室值班,就怕村民出现疾病。

  尽管环境提升了,但现在的收入只有往年的1/3。以前村卫生所的药品类可以自己定价收费,如今基药补贴、卫生站补贴、诊疗费、公共卫生费一系列补贴多是按村人口数算。谢征辉说,自从医开始,就没想过要发财、要赚大钱。拿起听诊器,我的想法就是施药救人。

  市卫生局基妇科科长彭国庆表示,国家推行新医改以来,村医收入渠道的确发生变化。以前村医主要靠卖药获得差价收入,现在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后,村医的收入主要依靠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补助、一般诊疗费补助和自己的出诊费构成,这样一来村医自主卖药的钱变少了,自身的出诊率提高了。

   身份还是农民

  从事村医20年的岳阳县张谷英镇陈坪村的王国平是当地比较年轻的村医之一,拿着每月不足2000元的工资,他也感慨,“不少乡村老师转正了,有退休工资;其他行业也有退休金,与其比起来,村医显然‘吃亏’不少。

  王国平说,村医除承担基本医疗任务外,还要走村入户面对面完成40%的公共服务。据了解,公共卫生服务事项不少。按小项算有四五十项,需要很多时间一项项来完成。在每年计划免疫接种的时候,要打电话提醒,村民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要管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一些村民行动不便,村医要上门服务,并且定期要上门回访等等。

  王国平说,对于年纪稍长的村医来说困难还多些。据了解,在张谷英镇50岁以上的村医有16人,占了全镇村医的半数。这些老村医问诊不成问题,但有的年纪大了不能骑车,视力也模糊,晚上遇到需出诊的紧急情况,就有些力不从心。加上老一辈人不懂电脑,在公共卫生服务这一块也难百分百完成任务。

  另外一个让人困扰的事是村医目前的身份还是农民,其养老待遇与农村居民在一个体系内,尽管不少地区出台了政策,提高村医养老待遇,但仍很有限。因此,王国平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年他都自费交100元,以此得到一定数额的报销。

  彭国庆介绍,目前国家正在逐渐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在2014年年底,湖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老年乡村医生困难生活补助》,“此次的补助项目,主要针对60岁以上不在岗位的村医,国家根据他们的工作年限,按照每月60元-120元不等进行补助。”彭国庆说,村医这个职业比较特殊,如果光靠政府的补助资金收入肯定不高,他建议村医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医学知识,通过本职工作来赚取出诊费,另一方面村医可以完成好政府的购买服务来获取相应报酬。

   努力改变青黄不接局面

  32岁的吴文颖是君山区柳林洲镇新洲村的一名年轻村医,卫生室就设在家里。吴文颖成为村医,是因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行医者,而他理所当然的子承父业。吴文颖的父亲吴辅政是当地有名的村医,正是因为医术了得,这所卫生室还被授予成为“同心卫生室”,每月都会有市里的医学专家前来为村民会诊。

  在卫生室,记者一进门就看到墙上挂着许多类似“济世良医”的锦旗,有的还是外地送来的。吴文颖介绍,父亲是一位地道的中医,家里祖传的医书一直是他行医就诊的“秘籍”。今年3月,衡阳县洪市镇太和村的一位年轻姑娘杨丽得了肾病综合征,全身水肿。在同乡人的介绍下,她来到吴家的卫生室,一进门就央求他们救救自己。在经过吴辅政2个多月的中医治疗,杨丽的病大为好转。于是,通过众人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外乡人慕名前来。

  但这样的医术在村医中并不多见,许多村医还是半路出家,可以看小病,无法治大病。有报道称,我国现有125万乡村医生中,其中不少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从医的赤脚医生,他们都已经在65岁以上。

  对于这种现象,彭国庆也表示,尽管农村医生短缺,但医生水平不能有半点含糊。根据规定,乡村医生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培训考核,村医们要在学习内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老年病管理的基本知识、技能等80个专业知识课时后参加考试,对不合格的予以辞退,注销乡村医生执业资格。

  与此同时,现在村医队伍也面临老龄化趋势,数据显示,岳阳市60岁以上的村医有 898人,50-60岁以上的村医有 622人,约占全市村医人数的48%。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村医成为了一道难题。

  彭国庆说,村医行业的确面临青黄不接的现象。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一些定向培养年轻村医的政策。比如,去年湖南省推行《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计划》,我市平江县有10位高中毕业生通过考试录取,并在为期三年的培训后,成绩合格者可获得村医资格证。

  在面对村医存在的种种“心结”,彭国庆也坦言,“作为职能部门,我们一是认真落实现有政策,将一般诊疗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基本药物补助等按时足额拨付给村医,并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满足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让群众信任村医。二是通过政策倾斜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村医工作,实现人才下沉,进一步加强村医的建设队伍。

  扎根于乡村的村医们,没有“白大褂”的装饰只有乡间路的陪伴,但他们与村民的关系却近如亲人。虽然没有大医院的专家水平高、名气大,他们是一般人眼中的小医生,然而正是这千万个小医生,成了基层群众身边叫得应的“好医生”。在采访中,记者正好遇上一位村医要上门给几户村民做健康回访,刚进门口,质朴的村民就开始热情招呼,让记者忽然感慨有一种医患关系叫“真切的关怀能得到真心的对待”。

  然而在面对现实的待遇问题,这种关系又能维持多久?村医的队伍又能维持多长?我想除了村医自我的坚守外,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基层是片广阔的天地,农村群众更需要优秀的医护人员,只有把医疗力量充实到广大的农村去,才能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远发展。

  最近,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使得村医现状再次聚焦人们的眼球。

  近年来,我国乡村医生整体素质稳步提高,服务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卫生服务可及性不断提升。但是,乡村医生队伍仍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难以适应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日前,记者通过实地采访,进一步了解我市村医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