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防御的“湖南经验”受国家防总专门推介

06.07.2015  15:38

( 6月5日,桃源县西安镇,运送救灾物资的摩托车队行驶在泥泞的山道上。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记者 柳德新 通讯员 汤喜春 易知之
  
  湖南省山洪灾害易发、多发,造成的人员伤亡占整个洪涝灾害人员伤亡的比例高,一直是湖南省防汛抗灾的重点、难点。近几年,针对山洪特点,湖南省坚持“以防为主、以避为上、以人为本”,极大减少了人员伤亡。据省防指对洪涝灾害死亡失踪人员的统计,湖南省2000年至2010年年均死亡失踪113人,而2011年至2014年大减至35人。
  
  今年入汛以来到7月4日,湖南省遭受11次局地强降雨袭击,基础设施毁坏相当严重,但死亡失踪人数为11死3失踪,杜绝了群死群伤。近日,国家防总专门推介山洪防御的“湖南经验”。
  
   湖南经验”,为何能得到国家防总认可呢?
  
   监测预警,赢得山洪防御先机
  
  湖南省通过监测雨情、及时预警,抓住从暴雨开始到形成山洪的短暂时间差,赢得了山洪防御先机。
  
  2005年起,湖南省开展灾害性天气手机短信预警服务,为基层防灾避灾争取了一定的主动权;2007年在32个山洪灾害防御重点县的3000个村建立村级预警报警系统,配发了广播、铜锣、口哨等信号器具,用“土办法”打通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
  
  2010年,国家启动山洪灾害防御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湖南省3年规划两年完成,建成了覆盖全省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其中增加自动雨量监测站点2920个,山洪灾害易发区平均每2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雨量监测站点。这些站点监测到的雨情数据,实时传输到县级防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堪称山洪防御“千里眼”。当实时雨情数据满足预案设定条件时(如某乡镇1小时降雨30毫米),县级防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就会报警。
  
  今年6月8日6时许,洞口县防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出尖锐的警报声:该县西北部多个乡镇累计降雨超过50毫米。值班人员立即向相关防汛责任人发出预警短信,并对暴雨中心山门镇启动预警广播,通知群众转移。由于提前1个小时预警,全县成功紧急转移6000多人,无一伤亡。
  
   责任下沉,第一时间转移避灾
  
  防御山洪地质灾害,最高目标就是不死人,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人员紧急转移,最管用的制度就是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湖南省将防汛责任下沉到县、乡、村、组,确保第一时间组织群众转移避灾。
  
  构建防御责任体系并实行责任追究。对山洪灾害防御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薄弱环节,都落实了防汛责任人,并由村组干部和党员、群众骨干担任巡查员、铜锣员、口哨员,构建了一支5.6万人的基层防御队伍。
  
  今年入汛以来,省防指已5次对各地防汛责任人到岗到位情况进行抽查,累计抽查260人次,无一脱岗。6月1日8时至3日8时,桃源县西安镇降雨达220毫米,电力、通讯一度中断,镇山洪防御指挥所通知全镇11个村组织群众转移。杨柳山村铜锣员陆继贵、口哨员张后华利用铜锣、口哨发出转移信号,28名小学生和学校周边10多名群众迅速转移到安全区。
  
  制定山洪防御预案并开展实战演练。各山洪灾害易发区制定乡镇预案2841个、村级预案28540个,明确了预警程序、转移信号、疏散路线等,广泛向相关责任人、当地群众宣传,还举办实战演练。今年来,各地开展157次山洪防御演练,参加群众达3万余人。
  
  绥宁是湖南省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县之一,2001年6月19日一场特大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一夜之间死亡124人。这些年,该县把功夫下在防御上,因灾死亡人员大为减少。今年6月18日凌晨3时左右,该县普降特大暴雨,到8时有11个乡镇降雨超过100毫米,其中大溪站4小时降雨222毫米。该县及时启动预案,紧急转移3.6万多人,实现“零伤亡”。
  
  在应对今年多次暴雨山洪过程中,湖南省累计组织24.68万名群众转移避灾。
  
   隐患犹存,还需关注薄弱环节
  
  山洪灾害点多、面广,湖南省在防御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隐患和薄弱环节。
  
  山丘区切坡建房破坏山体稳定,易导致山体滑坡。临湘市今年6月2日强降雨导致5人死亡、2人失踪。省防指调查发现,全是因为切坡建房、强降雨诱发山体滑坡所致。为此,应加强山丘区宅基地管理和村民建房审批。
  
  侵占河道现象普遍,严重降低河道行洪能力。临湘市龙源村鳜鱼组、铺上组位于龙源河两岸,村民建房就从河中浇筑柱子上来,洪水一来直接冲垮房屋。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局长沈新平建议,应依法制止侵占河道现象,加快河道扫障和疏浚力度,恢复、扩大河道行洪能力。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维护面临“断粮”困境。湖南省已建成的山洪灾害防御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每个县(市、区)一年运行维护费近百万元。有的县由于财政困难,无法负担运行维护费,使得该项目面临效益衰减局面。
  
  群众避灾意识不强。在组织避灾转移时,经常有一些群众心存侥幸不愿转移,有的因此耽误转移时机,甚至转移到安全区后再次返回家中,每年死亡失踪人员中都有此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