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秀美山乡新乐章——祁阳县新农村建设巡礼

18.06.2015  15:09

时光荏苒,祁阳巨变。城里人休闲的脚步转向农村。那里有亲近自然的山水之趣,各具特色的城镇村庄,花样迭出的农家休闲。

挑剔”的资本悄然“上山下乡”。农业产业园、花卉苗木园、专业水果园、特色养殖园纷纷落户乡镇农村,一个个聚合城市资本的农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农民的钱袋子鼓得比城里人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540元升至2014年的9904元,2012年,祁阳县经济总量跻进全省二十强;2013年,祁阳县成为全省首批9个特色经济发展重点县之一,今年入选全国智慧城市。

变化的背后,是祁阳县委、县政府和百万祁阳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懈努力。

突出三项内容,激发新农村建设活力

人多、田少,自然条件差异大,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祁阳农村长期形成的现实局面就像一道道坎横亘在新农村建设面前。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考量着祁阳县委、县政府对发展路径的抉择。在祁阳这块红色的大地上,一直不乏心怀改变农村面貌的热望,一直不乏投入精力和智慧,破解农村发展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突出抓好规划。一方面,祁阳制定了《祁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年规划》,按照“优化生活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提升乡村文明,构建和谐农村”要求。10年时间里,对300多个村进行重点建设,在全县率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另一方面,编制村庄规划,祁阳根据各村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要素,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拨岀专款,从规划、设计等职能部门抽调专门人员,对全县各行政村进行了详细测绘和规划编制,目前已完成462个行政村的“四图一书”规划和201个行政村的“一图一书”规划。

突出抓好建设。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方针,祁阳从2006年起,在全县强势推进“三清三改、三整三治、三通三建、三培三带、三新三高”工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使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

突出抓好整治。脏、乱、差,是过去祁阳乡村的代名词;如今,祁阳的乡村华丽转身为“白富美”。为打造“白富美”的生态文明乡村,祁阳不遗余力巧做“加法”:整治空壳村,全县共拆空心房65万平方米,清路障4.5万处,做到通路、扦绿、添景;整治旧房屋,对建设时间长、外型不美观、影响村容村貌的,穿衣戴帽改造;整治环境,全县98%以上的村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彻底根治了电线、电话线乱搭、乱拉的现象;改厨2.55万户,改厕2.38万户,改栏12096处, 改水3.68万户,建沼气池8656口,各村订立了村庄环境卫生公约,786个村设立了环境卫生监督员,建垃圾处理池1785个、垃圾焚烧场217个,343个村聘请卫生保洁员964名;种植绿化苗木近130万株。过去粪便满地、蚊虫乱飞、污水乱排、柴草乱堆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扭转,村庄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挥三大作用,形成新农村建设合力

建设新农村,重在抓落实,关键靠实干,做到众人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形成建设的合力。基于这种认识,祁阳科学谋划,注重发挥三大作用,精准发力新农村建设主战场。

发挥党委、政府引导作用。祁阳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抽调了专职人员,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具体的实施细则,同时还安排了28名县级领导和110个县直单位挂点抓新农村建设,抽调县、乡、村干部1462名参与新农村建设;在资金上,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每年从有限的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里子”;在宣传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大张旗鼓宣讲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影响,形成全县动员、全民参与的崭新格局。

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没有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就会失去基础,也会失去肥沃的土壤。因此,祁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从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注、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满足农民群众求美、求新、求幸福的愿望,不断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干”为“主动干”和“争着干”。

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祁阳人自古就有乐善好施、扶困解难的传统美德。在新农村建设中,祁阳各级党委和政府因势利导,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10年来,祁阳各界社会力量的捐款达1.355亿元。

注重三个结合,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

新农村在“”,如何让新农村岀“”、岀“”? 祁阳在拓展新农村的外延和内涵上下足了功夫,交岀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注重与培植产业促农增收相结合。祁阳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工作思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每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都规划了产业发展重点,坚持“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径,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创新,积极引进和培育业主规模经营,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县先后建成了优质稻、生猪、蔬菜、水果、油茶、楠竹等六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特色产业基地146个、面积达2.4万亩,发展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成为全省拥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最多的县。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下,该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904元。

注重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多一个广场,少一个赌场”;“多看名角,少一些口角”……新农村建设,要以文化人,提升素质,使人有书卷气,村有文化味。鉴于此,祁阳坚持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建设乡风文明新村。以“科技进农家”、“文化进农家”、“ 信息进农家”等活动为载体,大规模开展政策宣传及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该县大力开展了“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培训农民22.8万余人,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10万人。组织种养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各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人员达3.6万余人,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171人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图书室配备了4.6万多册图书。举办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班62期,培训党员干部及后备干部2960多人次,农民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同时,大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大部分示范村都组建了篮球队、腰鼓队,竹山、木埠头等村还邀请专业老师指导村民们跳舞健身。跳舞健身成了农村新时尚,村风文明得到有效提高。

注重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相结合。农民群众不仅是新农村的建设者,还是新农村建设的管理者和维护者。祁阳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日常行为;实行村务、财务、政务“三公开”制度;配强村两委班子;依法治村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使农民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管理的主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祁阳自2006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5亿元,大力推进了两批1个示范片、65个示范村、182个生态文明村、56个建设扶贫村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2009年至2011年,祁阳新农村建设工作连续三年荣获全市一等奖。2011年、2014年两度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小江、竹山、唐家岭等村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竹山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小江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成就伴随着汗水,数字见证着跨越,未来更可期待。

(通讯员 何顺 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