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万尾鱼苗放流湘江 今年共将放流2.77亿尾鱼苗

31.03.2016  09:12

  (原标题:湘江里多了350万个小伙伴)

  3月30日,长沙橘子洲,350万尾鱼苗鱼种被放流湘江。当天,2016年湘江春季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举行。从4月1日起,湘江干流长沙段将以“常年禁渔”取代实施禁渔期制度。

  上午9点,10多辆运送鱼苗的罐装车抵达橘子洲,渔政部门工作人员、志愿者、游客共300多人动手参与放鱼。

  “湖南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全省放鱼日,在重点江段、重点水域同步放鱼。”省畜牧水产局局长袁延文介绍,今年将在湘江干流放流鱼苗鱼种2.77亿尾,湘江干流 6市的30个县市区每年都要组织人工放鱼,湘江源头的潇水江段、常宁大渔湾的湘江“四大家鱼”产卵场、长沙橘子洲作为固定放鱼点,每年定期组织放鱼,并进行效果监测。

  当天放流鱼种350万尾,其中“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330万尾、湘华鲮5万尾、胭脂鱼5万尾、背瘤丽蚌10万只。省畜牧水产局渔政处处长汪旭光介绍,湘华鲮、胭脂鱼都是湘江鱼类中的“贵客”,现已人工繁殖成功。湘华鲮是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物种,刮食生藻类、植物碎屑等食物,能净化水质。胭脂鱼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从吻端至尾基有一条胭脂红色的宽纵带,外观漂亮。

  “这些鱼种通过湘江进入洞庭湖,投放产出比为1∶4以上。”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廖伏初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湘江渔业资源呈下降趋势。“四大家鱼”的野生鱼苗发生量从20多亿尾降至不足1亿尾。2013年起,湖南全面实施湘江干流春季禁渔制度,同时,在湘江流域持续开展放鱼活动,先后建设了湘江“四大家鱼”、湘江野鲤等8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逐步推进了涉水工程渔业生态补偿制度。袁延文表示,随着各项保护措施的持续推进,湘江渔业资源逐步恢复。2015年,在湘江衡阳江段、长株潭江段监测到鱼类94种,其中鲤科鱼类最多,为56种。记者陈张书通讯员武深树

   渔民

  鹅洲渔民:上岸转开农家乐

  根据规定,今年4月1日12时开始,湘江长沙段将实施常年禁渔。“常年也就是长期、永久性的,也就是说只要没有新的政策出台就禁止捕鱼。”渔政工作人员对此解释。这一政策,直接影响到“靠水吃水”的湘江渔民们,长沙690户渔民面临转产转业。

  “没有鱼打了,就上岸转行开了开农家乐。”3月30日,脚穿拖鞋、卷着裤腿刚从地里回家的鹅洲村村民李建良一边吩咐记者坐,一边倒茶。

  鹅洲村位于坪塘街道东南端的湘江的江心洲,洲上的土壤是砂土,锁不住水,不能种稻谷,居民基本依靠打鱼为生。子承父业,李建良从小跟随父母以打鱼为生。

  “那时一网下去就可以上岸了,有好几百斤。”回忆起当年的打鱼经历,李建良黝黑的脸上布满笑容。他还记得,1983年时在湘江里打到过90多斤的鲅鱼,“足足近2米长,费了好些功夫才弄上岸”。

  不过,这些都已成为美好回忆。“以前每年打鱼至少可以赚9万元左右,如今一年不到2万元。”李建良说,洲上100多户人家,以前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打鱼为生,如今湘江里的鱼少了,大多数渔民已经外出务工,年轻一辈则根本没有子承父业的打算。

  今年55岁的李建良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已出嫁,20多岁的儿子在外学厨师。“儿子以前也在家打鱼,现在我也要转行,他就回来开了农家乐。”听到湘江长沙段将要常年禁渔的消息,去年10月,李建良的农家乐正式对外营业。

  “实在是没有鱼打了,一个上午捞了不到10斤,只能转行咯。”李建良说,渔民转行要有条件,不然还真不好转,“(渔民)没有本钱,没有技术,除了打鱼干不了什么,还好儿子学了厨师”。李建良对开农家乐充满信心,因为不用房租,很多食材都是自己种,再加上鹅洲村自然环境好,如今来洲上旅游的市民越来越多,“等桥修好后可以直接开车上来,现在洲上在搞开发,还有大公司在这里建了马场和游乐设施”。

  “禁渔后不能捕鱼了,再打几天鱼就得回湖北,还真有点舍不得。”在湘江与浏阳河交汇处摆摊卖鱼的湖北渔民易林说,在长沙打鱼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和很多买鱼的顾客也有了交情。易林想了想又说,两个孩子在老家和父母一起生活,“能回去照顾孩子们也好”。记者陈张书

   背瘤丽蚌:1克蚌每分钟过滤1毫升水

  在放流现场,有工作人员驾小木船沿浅滩放流一种名为背瘤丽蚌的贝蚌。“水体环境怎么样,贝蚌是最好的指示剂。”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冬武介绍,贝蚌类大多耐低氧能力强,如果出现贝蚌大量死亡,则表明环境水质严重污染或缺氧,其他生物也难以生存下去。背瘤丽蚌还可以净化水质。它主要吃有机碎屑和浮游生物,转化水体中氮、磷的能力比较强,通过过滤水中杂质提高水体清洁度,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王冬武曾通过多次实验发现,1克蚌一分钟可以过滤1毫升水。

  背瘤丽蚌属于湖南省级保护水生生物,主要栖息于长江流域的江河、湖泊及其附属水域的底部。“湘江里以前有不少背瘤丽蚌,由于过度采捕和环境污染,破坏了其生存繁殖的栖息地,导致背瘤丽蚌分布范围大幅缩小,资源量严重衰退。”王冬武说。

  背瘤丽蚌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岳阳从事背瘤丽蚌养殖的白尊富介绍,背瘤丽蚌比一般蚌的蚌壳要厚,且十分坚硬,密度和铁的比重差不多,所以又叫“铁蚌”。目前市场上背瘤丽蚌的壳价格在20元/斤,加工后的珠核每斤可卖到几千元,“背瘤丽蚌生命周期在20年,一般需要养殖8年才能发挥其经济价值。”(潇湘晨报 记者 陈张书 通讯员 武深树 李书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