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头发出口做成大产业

21.08.2015  19:41


  “邵阳如今已成为全球头发集散地之一 ,这里不但有印度人的头发 ,还有泰国 、缅甸人的头发。”7月31日 ,邵阳发制品行业协会会长 、阳光发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永祥很自豪地告诉副省长何报翔。这几年 ,我市一批民营企业家勇为人先 ,把小小头发做成了大产业 ,邵阳成了全国第二大头发生产基地。




  全市现在拥有发制品企业130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7家 ,出口型加工企业6家 ,产品涵盖发条 、发套 、发饰三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 ,从业人员20万余人。2014年全市发制品产业总产值50亿元 ,销售收入42亿元 ,进出口总额1.28亿美元 ,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5%。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 ,我市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高端头发集散中心之一。




  偏僻的邵阳为何能成为全国第二大头发基地呢?市商务局局长刘得正认为,我市充分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打造产业园,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培育重点企业,引领集团化、集约化发展。邵阳发制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材料收购网络遍布全国所有省份以及印度、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当时邵阳很多人走南闯北,到处收头发,收到头发后卖到河南,当时人发档发年加工能力3000余吨 ,我市原材料耗用量仅为全年供应量的10% ,其余90%全部销往河南 、山东等地 ,成为其他地区发制品企业的唯一高端原材料来源”。上世纪70年代 ,随着全球环保和动物保护意识的加强及国家政策性影响,世界发达国家的毛皮生产加工慢慢走向衰落,以韩国、香港为代表的一批生产加工企业迅速转移至大陆。由于发制品生产加工受原材料限制,必须围绕原材料链来转移。邵阳正是利用了全国发制品原材料供应基地这一有利优势,及时抓住了发制品产业转移契机,大力承接境外发制品产业转移 ,并迅速形成了规模 ,做成了产业。




  一个产业的发展 ,必须要有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的带动。近年来 ,我市积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 ,以龙头骨干企业为重心 ,鼓励和引导企业走集团化 、集约化发展之路。通过近年来的引导发展 ,形成了以阳光发品为龙头 ,以鸿泰 、美丽来 、唐人发等为骨干的深加工企业群体 ,实现了由简单的原材料加工到正规合法规模化生产。预计2015年 ,我市发制品出口创汇将达1.5亿美元 ,档发加工业产值达20亿元。其中阳光发品现有从业人员近千人 ,人发制品的生产规模已居全国第三位 ,是全球发制品头号供应商美国SNG公司的金牌客户 ,公司“悦翔”、“SSH”等商标被评为全国知名品牌。2011年至今 ,该公司已连续四年位居邵阳市出口创汇排行榜第一 ,在未来的一两年时间内 ,率先成为邵阳市突破一亿美金的进出口企业 ,并组建邵阳发制品企业集团实现成功上市。




  现在我市按照产业规模化 、经营国际化 、产品名优化的发展思路 ,积极引导企业按照市场规则 ,通过联合 、重组等形式 ,多渠道实现规模扩张 ,整合小企业,使出口的产品质量标准、销售价格及对外服务统一化,创建发制品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2012年4月,阳光发品发起成立了邵阳发制品行业协会。同年5月,邵阳发制品行业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为邵阳发制品产业加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我市在宝工区规划建设占地约1500亩的发制品产业园,以实现邵阳发制品产业集聚发展。未来邵阳发制品将以基地整合行业 ,以基地壮大产业 ,以基地打造集团。




  现在我市的发制品企业的营销网络平台遍布全球 ,欧洲 、美洲 、澳洲 、非洲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都有邵阳头发产业的业务员。美丽来发制品 、鸿泰工艺品等发制品企业均在美国 、尼日利亚和南非等地设立办事处 ,邵阳生产的头发已成为世界响当当的品牌产品。


来源:( 湖南省商务公众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