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男子花5年制作"非遗大篷车" 将开进乡间田野

14.04.2016  17:29

  原标题:湘潭男子花5年制作“非遗大篷车” 将开进乡间田野

  □ 袁劲节花5年时间制作,用以宣传湘潭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他希望以此来探寻中国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方法

  风靡一时的电影《大蓬车》,您看过吗?向往吗?

  4月13日,记者了解到,雨湖区袁劲节花5年时间制作了一辆“大篷车”,与电影里的大篷车不同,他的“大篷车”不仅承载着放浪形骸的梦想,还盛装着一位普通市民致力要留住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赤子之心。

  焦虑

  今年41岁的袁劲节,是雨湖区文化馆一名办事员。2010年,因工作关系,袁劲节接触到了我市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看似“老旧断代”的东西,却给了他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

  袁劲节告诉记者,走访过程中他发现,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难以在本土生根存活。更可怕的是,许多年轻人对它们的认知,几乎是零。

  “祖辈辛苦积攒下来的文化瑰宝,我们当然不能任之毁灭。”随着调查了解的深入,袁劲节对湘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情愈发深厚。与此同时,一种焦虑的情感也在他心里弥漫开来。

   想法

  2015 年底,袁劲节做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决定——他投入全部身家,在雨湖区白石公园附近创办了一个“湖湘非遗文化展厅”,用一种直观的方式为民众无偿提供包括皮(纸)影戏、剪纸、彩色折纸技艺等16个官方认定的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解、体验活动,然而,展厅建立后却受到了冷遇。基于这一现实,袁劲节决定换一种思路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既然做不了‘高大上’,那我就去做‘小而美’;上不了‘大雅’之堂,那我就去它们的发源地——乡间田野找寻空间。”

  如此一来,建立“移动文化展厅”的想法,在他的头脑里呈现了出来。

  行动

  其实,从2011年起,袁劲节便开始了“移动文化展厅”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他还为这个计划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蓬蒲车计划”。

  他说,之所以取名叫“蓬蒲车”,是希望某些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能够在尚存的原生态环境中找到生存的空间,亦或是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让它们像蒲公英一样,在移动行走的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

  当天,袁劲节饶有兴致地带记者参观了他的“蓬蒲车”。

  袁劲节的“蓬蒲车”是由一辆2.0排量的越野车改装而成,车内空间面积不算大。车顶上安装了两块1.2x1.6米的太阳能发电板,太阳能发电蓄电。为充份保证驾驶行程,他特意在车尾箱内设计安装了两个150安深度循环电瓶。

  而整个“蓬蒲车”最核心的部分——“展厅”,则由两个可折叠的帐篷搭建而成,四周再用遮光布围避,篷布展厅里靠LED照明灯来提供光源。

  “轻便、环保是它的特色。”袁劲节透露,“蓬蒲车”展厅所用的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与一般的展厅相比,它最大的优势就是里面所有的陈列都能随时拆卸、组装,可以随时深入到乡间地头为居民展示民间文化,这就成全了那句“说走就走”。

  希望

  记者了解到,目前袁劲节的“蓬蒲车”已完成了首次实验性出行。接下来,他希望有更多朋友加入其中,通过行走实践这种方式来验证“蒲公英”式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方法是否可行,进而以一种文化迁徙、文化融合的方式去探寻中国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方法。

  采访中,袁劲节反复和记者说到一点,那就是,他希望在行走过程中提高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程度,以此唤醒大家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我期待生活在乡间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尽快树立建设和发展家乡本土文化的意识,因为那里才是我们的精神乐园”。

  (湘潭在线 湘潭晚报记者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