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县以黑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

22.04.2016  12:16

  安化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片区。近年来,安化县委、县政府致力实施产业扶贫,积极做强黑茶产业,取得显著成效。至2015年底,安化黑茶品牌形象店发展到4200多家、网店3万多家,成功进入北京、广州、上海、武汉、深圳等146个大中城市,远销韩国、德国、泰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27.5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02亿元、税收过亿元,6.7万多贫困人口从事黑茶种植及关联产业,1.6万多人因茶实现脱贫,黑茶产业真正成为了该县扶贫攻坚的主要支柱产业。

  一、精准定位,选对产业

  安化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是湖南有名的有色金属大县、水能资源大县、林业资源大县、茶叶生产大县、药材生产大县。安化县委、县政府充分考虑实情,从众多的产业当中确定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打产业是因为茶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带动优势。

  一是有着比较丰厚的历史底蕴。安化县是著名茶乡,先有茶后有县,产茶历史悠久。唐朝即有文字记载,明清时期资江两岸呈现出“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的繁华盛景。新中国成立前,湖南省茶叶管理总处就设在安化。解放后,安化黑砖茶长期是国家定点生产的计划商品,茶园面积突破25万余亩,“户户有茶园、村村有茶场、乡乡有茶厂”,茶叶收入是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二是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安化县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质肥沃且酸碱度适中,拥有被誉为世界奇观的冰碛岩地质,富含锌、硒等大量微量元素,极为适合茶树生长。境内雪峰山脉常年云雾缭绕,资江依山蜿流,史载“水畔山崖,不种自生”,芙蓉茶、云台茶、高马二溪茶名甲天下,其中高马二溪还是明清时期钦定皇家茶园,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宜茶区域之一。新建1亩茶园,3年受益、5年丰产,从春茶到秋茶实现全价利用,亩平年产值可达1.2万元,除去培管成本,可得纯收入8000至10000元。一般情况下,户平一亩茶,基本可以实现脱贫。

  三是品牌价值逐步显现。安化黑茶生产历史达600年以上,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的声誉。近年来,经过政府与茶企努力,安化黑茶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著名商标12个,湖南名牌8个,中华老字号1家、湖南老字号2家。安化千两茶和茯砖茶的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化黑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评上海世博十大名茶、米兰世博中国名茶金奖、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传播力品牌和湖南省十大茶品牌等荣誉,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安化茶三个茶叶公用品牌估价达35.81亿元。

  二、精准发力,引导发展

  优化顶层设计,坚持统筹谋划,精准发力,把茶产业打造成区域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富民产业。

  一是统筹规划贫困区域茶产业发展。以茶产地为核心区,按照宜茶则茶的原则,统筹规划柘溪库区“百里茶湖”,资江两岸“百里茶廊”,芙蓉山脉万亩茶带,基地发展与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相对接,形成“大户连片发展、散户集中发展、企业自主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基地规划到丘块,并统一验收,力争实现户均年产茶收入1.2万元以上,确保边远高寒山区群众至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

  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吸纳能力。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实施新建技改项目70多个,完成投资60多亿元,新建厂房面积32万平方米,年可生产加工茶叶10万吨以上。加快县城东部黑茶产业园建设,首期开发建设用地2000亩,引进维维豆奶、华莱生物等一批茶叶深加工企业,打造全国最大的黑茶产业聚集区。

  三是推进“一体化”帮助贫困户直接增加收益。鼓励农户采取以土地参股、出租、承包等多种方式,发展连片基地,促进农村土地集中,提高产出效益。鼓励茶企自建基地,凡茶产业新招商项目,以自建基地达500亩以上为准入条件。各茶企与各重点茶农签订合同,企业采取提供种苗、技术指导,支持茶农发展基地,实行上门收购,设定保护价,实现企业连农户和利益共享。阿香美茶果专业合作社创新“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把初制茶厂建到贫困山村,投资在柘溪库区13个贫困村新建黑毛茶初制加工厂13个,服务柘溪库区10个乡镇(场)、11000多户贫困农民,贫困农民直接增加收入1500多万元。古楼乡三合村129户农户每年采摘鲜叶13万斤左右,2014年茶叶收入63万元,比2010年增加2.7倍,茶农户平增收3000元。公司还安排季节性就业劳动力16人,人平获劳动报酬4000多元。总投资1200万元的五龙山茶叶公司,采取包种苗供应、包技术指导、包资金扶持、包茶叶收购、固定土地权属的模式,建成优质茶园基地2000余亩,与建档立卡500余户贫困户签订收购合同,并按种植面积提供1000元/亩的资金扶持,保证不低于市场价回收茶农自产的茶叶,确保农户稳步增收。

  三、精准帮扶,政策支撑

  把握茶产业发展大势,把做强茶产业纳入“3+2”战略,出台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力推进茶产业发展。至2020年,全县建成茶园面积45万亩、年产量10万吨、综合产值300亿元以上、年税收10亿元,带动区域40万人就业。

  一是帮扶措施细化到户。成立了县茶产业领导小组、茶产业办和茶协会,每年安排经费300万元,明确3名县级领导具体抓茶产业,并从各部门抽调14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产业办,为全县茶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四大家领导分别联系一个茶企和一片茶园,有效促进了重大茶产业项目实施。同时,明确每年新增茶园面积2万亩以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纳入全县绩效考核。各茶叶乡镇也分别成立了茶叶协会和领导小组,有专门的工作班子、工作经费和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户种植茶叶的立档建卡,一对一的支持扶助。

  二是资金扶持细化到户。成功争取省特色农产品县扶持政策,3年可到位资金1.8亿元,将全部用于茶产业基地建设、市场服务。统筹扶贫、移民等项目资金,采取以奖代投方式,按照种苗基地2000元/亩、新建基地1000元/亩、老茶园改造500元/亩的标准,对茶企、茶农给予扶持。在金融服务方面,组织建设银行、邮政银行分别推出“助保贷”和“互惠贷”等金融产品,新增信贷资金近3亿元,用于支持茶产业发展。2015年,全面实施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小额信贷扶贫,共发放信贷资金3378万元,扶持 1916户贫困农户发展茶产业。

  三是技能培训细化到人。全力实施“五个一千”工程,即培训1000名制茶师、1000名质检员、1000名茶艺师和1000名营销经理,重点支持企业建设1000个安化黑茶旗舰店,增强了贫困人口自主创业的能力。县人社、农业、移民、扶贫、茶叶等部门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积极举办“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各类培训班,提高贫困农户发展技能,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近3年来,累计培训各类人员6100多人次,48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

  (中共益阳市委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