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县:薄弱学校的“蝶变”历程

16.12.2014  16:42

 

  (本网讯 汪建业)薄弱学校,一般是指那些条件差、学生少、师资弱、质量低的学校。其形成,既有“乡学乡办、村学村办”差异化的历史原因,也有位置偏僻、投入不够等客观原因,当然也与学校办学思想落后、管理松弛等主观因素有关。但无论怎样,薄弱学校是我县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最大的“拦路虎”。 勇于直面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推进事业发展,是宁乡教育人的优良传统。到2014年,我县共提质改造薄弱学校100多所,回眸我县薄弱学校“蝶变”的历程,可谓“一路汗水、一路欢歌”。   “三扶两促”,开启温暖与希望之门 2009年底,在新任教育局长黎爱莲的带领下,县教育局和局二级单位百名干部顶风冒雪,脚步为亲,开启了以“帮扶山区教育,帮扶薄弱学校,帮扶困难师生,促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主题的“三扶两促”活动。活动中,百名干部与百所山区薄弱学校“结对子”,坚持每月走访一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给山区薄弱学校带领了温暖、希望和信心。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三扶两促”活动成为教育系统的“规定动作”,并一年推出一个分主题。2010年,教育局续写“百名干部结对帮扶百所薄弱学校”序集。帮扶工作人员或自掏腰包,为边远山区学校和薄弱学校捐献爱心款项10万多元;或发动企业、事业单位、知名人士、学生家长等社会各界力量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募集资金和物质达300多万元,还组织城区优秀教师赶赴薄弱学校开展送课下乡、互动交流、支教活动100多次,如繁花满目的春风,活泼生动了寂静乡村的课堂。 2011年,39所县直高中、城区和近城区基础较好的学校、民办学校加入帮扶大军。这一年的主题是“三扶两促”—“手拉手”学校结对帮扶活动。机关和二级单位干部组成的19个帮扶小组、39所优质学校分别结对帮扶一所最薄弱的学校。一年的帮扶行动,争取建设资金400多万元,捐赠教学物资价值40多万元,完成建设项目60多个;组织或参与教学研讨活动28次,指导教师1000多人次;开展送课下乡活动30多次,送课到薄弱学校150多堂,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距离进一步缩短。 2012年,教育局将帮扶重点转移到对97所农村村小的食堂改造上,筹资170多万元,帮助90多所村小添置了冰箱、消毒柜、储物架、食品留样箱等四大件,使他们达到了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的条件。目前,我县村小食堂餐饮服务许可证办证率100%,村小师生吃饭卫生无保障的历史宣告结束。 2013年以来,帮助薄弱学校创建为合格学校成为教育局帮扶工作的冲刺目标。机关干部的身影又一次频频出现下乡的路途,让薄弱学校逐步旧貌换新颜。大屯营同荣小学、巷子口檀树小学原本都是巴掌大的地,晴天灰、雨天泥;现在校园面积扩大了不少,基础设施也一应俱全。学校老师们说,“这是以前想都没想过的。” 初步统计,“三扶两促”活动为薄弱学校捐、筹资1000多万元,帮助40所薄弱学校创建成省市合格校,活动获得长沙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创新成果奖。   “三个疗程”,注入充满活力的基因 “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不仅反应了前几年我县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的失衡,更是对薄弱学校特别是偏远村小师资问题的形象表述。县教育局人事科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全县小学专任教师3513人,其中50岁以上1376人,占39.2%。在50岁以上教师区间内,初中占8.6%,高中仅2.4%;大多数农村完小、村小(教学点)任课教师年龄均在50岁以上。“年龄大了,眼睛花了,思想观念跟不上了,学生也不喜欢了。”不少老教师如是自嘲,却不无道理。为解决师资问题,我县制定了三个“疗程”,为薄弱学校注入了活力十足的因子。 “补血” 。2011年,我县5年招聘1700名中小学教师的计划出台。采取“定乡镇、定学校、定学科、定服务年限”的招聘方式,近五年招聘教师1100多名,其中935名在边远山区任教。落实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定向为农村薄弱学校培养教师225人。 “新鲜血液”给薄弱学校带来了无限活力。大屯营紫林小学就招进了“凤凰男”——与帕瓦罗蒂同一师门、留学乌克兰音乐学院的80后高材生王博雅。乐观平和的心态,开放灵活的教学,让学生孩子们都喜欢上这位平易近人的胖胖的大哥哥,当地村民也常以此为自豪。凤凰网、《长沙晚报》等媒体多次聚焦王博雅和紫林学校的“新鲜事”。 像紫林小学一样,全县偏远薄弱学校都有了年轻的面孔,最边远的龙田杨柳小学引进2名年经教师后,孩子们开始学会了用电脑、识简谱、唱“哆啦咪发索”,一到下课,两个大哥哥、大姐姐的身边总围着一群小脑袋。2014年,边远学校教师平均年龄由42岁下降到37岁,沩山乡教师平均年龄由43岁下降到32.9岁,较2009年下降10.1岁。道林镇教师平均年龄由42.5岁下降到31.2岁,较2009年“年轻”了10.3岁。 “健身” 。薄弱学校教学质量跟不上,与缺乏优秀教师密切相关。那么,优秀教师“去哪儿了”?跟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优秀教师一般都集中到了城区学校、区域内中心小学、基地初中等相对优质的学校。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2010年开始,县教育局规定:中学校长在同一学校任职6年后必须交流;并按照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办法推动小学校长交流,流动比例达到50%以上;还鼓励城区学校、县直学校的管理人员到薄弱村小担任校长。年轻的“下派校长”让不少村小学由“丑小鸭”变为“白天鹅”。金海小学骨干教师刘波到喻家坳乡涌泉小学担任校长后,内引外联,争取宁乡温州商会支持200多万元,让破旧的村小学成为了当地最漂亮的建筑。大成桥中学团委书记袁志国下派到资福乡红旗小学后,筹办了建校60周年校庆活动,村小办校庆在宁乡教育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教师交流与校长交流同步。各乡镇按照“学校设岗、教师竞校、协调上岗”的原则,采取“学校选择教师、教师选择学校”的双向选择模式,推动教师交流。全县33个乡镇中,教师交流比例达到10%以上的有31个,交流比例达到20%以上的达到10个,最高的巷子口镇校际和域内交流教师比例达到全镇教师总人数的34.5%。 考虑到薄弱小学学生人数少,教师少,不能开出音体美、信息、英语、科技等国家课程,专职教学水平不高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教育局推动了专任教师到各校“走岗走教”工作。要求乡镇根据域内学校课程安排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师担任多所学校的教学任务。目前全县有200多名教师奔走在“走岗走教”的教书育人道路上。 2012年我县教师交流经验在全省推介。2014年,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夏智伦到宁乡调研时评价说:“宁乡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会议‘关于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决策部署,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氛围浓厚、基础牢固、情感深厚、保障到位、典型鲜活、培训有效、机制科学’,破解了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探索出了一系列成功经验,是全省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配置工作的典范。” “强体” 。教师业务的高度决定教学质量的效度。为提升薄弱学校教师素质,县教育局设计了两个强体运动。 “全身运动”——突破师训盲区。我县50岁以上教师有近2000名,约占全县教师总数的1/4,大多集中在村小。由于“船到码头车到站”等主观原因,他们很少进入培训之门。对此,县教育局于2011年暑假,在全省率先推出了一个“喊得亲”的工程——资深教师培训。资深教师培训班开设了阳光心态建设、养生与心理健康调试、精彩教育人生故事分享、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与教学技能等实用的课程。“我们收获了太多意外的精彩”、“特别期待下一次”、“一定学以致用,更加努力地工作”培训结束后,老教师们的感慨是对此活动成功组织的最好褒奖。到2014年,首轮资深教师培训完成。四年来,老教师的培训热情愈来愈高,老师们说“我们就是站着也有听课。”资深教师培训活动的有序开展,不仅标志着我县师训工作实现全覆盖,而且对薄弱学校发展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平衡运动”——一校一骨干教师。2013年,《宁乡县中小学县级骨干教师评选与管理办法》出炉,按照“每一所学校都有骨干教师”的原则,评审认定500名县级骨干教师,县财政每年为每名骨干教师提供1200元工作经费,解决了薄弱学校缺乏骨干教师的困境。     “缺什么补什么”,推动校园全面升级 近年来,我县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舍陈旧,学生运动场地不足;二是学校功能室不齐全,图书、仪器特别是电脑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亟待更新。 为了让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实现“高大上”的华丽转身,2010年,我县全面推进合格学校建设,并对之前因创建标准过低通过验收的合格学校进行“回头看”。到2012年底,我县完成227所省市合格学校建设任务,超省里规定的目标29所。2013年,我县按照合格学校建设的标准,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启动实施了提质改造104所薄弱学校的三年行动计划,当年完成38所, 2014年完成33所,明年规划又完成33所提质改造任务。 在合格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过程中,新征土地1809亩,新建学校30所,改扩建117所,新建校舍62.3万㎡,新建校舍面积相当于2009年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校舍面积的69%,占目前义务教育学校校舍面积的53.3%,为城区学校新增学位2万多个;目前,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5.29㎡、初中7.21㎡,比2009年分别增加1.82㎡、1.57㎡;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5.46㎡、初中7.87㎡,较2009年分别增加0.7㎡、1.72㎡。新装备学生机房、多媒体、科学室、实验室等功能室近1000间,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生637.79元、初中生997.91元,比2009年分别增加314.36元、498.1元。装备学校图书45.69万册,建成“阅读 梦飞翔”图书室36个,小学生均图书21.57册、初中30.39册,比2009年分别增加7.9册、5.4册;每百名学生生均计算机小学9.57台、初中13.35台,比2009年分别增加5.94台和13.27台。市政府督导室高度评价“有声有色有效、扎实务实真实”,“引领长沙农村学校发展”。省政府教育督导专家组史无前例的评价:“宁乡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止。2014年,我县薄弱学校改造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新鲜出炉”。改造的标准提高至“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按这个新的建设标准,2014年—2017年计划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3所,其中2014年改造41所,2015年改造31所,2016年改造16所,2017年改造15所。新建、改建教学及辅助用房70796㎡、生活用房45193㎡,装备功能室58间,添置仪器设备119697台(件/套)、音体美器材23444(件/套)、计算机1339台、课桌椅6943套、图书123905册。并为52个教学点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满足教学和生活基本要求。 信息化建设与薄弱学校改造同步。我县抓住成为湖南首批教育信息化工作试点县的契机,制文件、定规划、抓实施,掀起了信息化建设的热潮。率先在长沙市建好了“信息化专用高速公路”——教育城域网,让全县496个站点(学校)都与信息中心实现了点对点的光纤传输。位于西部山区的流沙河等10多个乡镇还完成校园网改造升级工作,网络信号覆盖到了校园的每个角落。 教育信息化不仅让薄弱学校逐渐有了现代化气息,而且让老师们的教育管念得到更新。流沙河镇仕堂完小是一所距离宁乡县城80公里的山村小学,但校园每个角落都有网络信号,每个老师参与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热情都很高。在县教育局推进信息化教学、推广网络空间“人人通”过程中,该校4位老师的空间排名进入全县前10,其他老师排名都在前列,58岁的姜立军老师排名更是连续稳居全县前3名。50岁的周仁杰老师常在网络空间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所教班的数学成绩名列全镇第一。   “捆绑发展”,与好学校共同成长 每到开学季,很多地方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好学校“人满为患”, 有的家长为了给子女求得一个学位甚至提前排队;而有的学校“门罗可雀”。为了给“择校热”降温,我县在实行划片招生,落实就近入学,严控大校大班等措施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治本之策——让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捆绑”发展。最主要的捆绑方式是组建教育联合体。 2013年,我县按照“大校带小校、中小带村小、骨干学校带薄弱学校”的原则,组建了五大教育联合体。在组建联合体的过程中,联合体内部形成了“统一管理,统一编制,统一教学,统一财务,统一待遇,统一考核”等管理机制。 乡镇域内联合体 。此类联合体牵头学校为乡镇中心小学和乡镇完小,牵头学校与就近村小组成200个教育联合体。金洲镇按照学校位置分布,安排关山完小和同兴完小为牵头大校,带领片区内其他“小校”组建一体化的片区学校。大校和小校是总校和分校的关系,由总校分别委派一名副校长担任分校的校长,总校和分校管理上按照“资源统管、经费统用、教师互派、教学互动”的原则进行。 这一管理模式,让村小不再与年轻老师“绝缘”,也有了美丽的风景。 城区教育联合体 。玉潭镇与城郊乡、历经铺乡、白马桥乡打破乡镇行政界限,采取小学与小学对应、初中与初中对应的方式跨乡镇组建11个城区教育联合体。联合体内同样实行“人员互派,教学互动,资源共享”。 课改联合体 。由五里堆中学、铁冲中学、城北中学梅花校区、玉潭中学、金海实验小学为发起单位,组建200个课改联合体。课改联合体理事单位一期举行一次展示活动。 “三扶两促”联合体 。由教育局班子成员、各科室、二级单位、县直学校、玉潭中心学校所属学校、民办学校为联合体支援单位,组建“三扶两促”100个联合体,每年对口支援100所薄弱学校。 特色校联合体 。以示范高中、特色高中、职业学校特色专业为龙头,与初中、小学联合,采用托管、基地培训等形式,带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兴趣特长培养,校园文化活动开展。 强校捆绑弱校,大手拉小手,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受益的是学生,受惠的是群众。城北中学和历经铺中学被“捆绑”到一起后,城中业务骨干戴飒英被交流到历中担任校长,他自然将城北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管理经验带了过来。一年后中考,这所学校上宁乡一中分数线的学生达10位,学校综合排名一下就上升了22位。听到消息后的历经铺乡党委政府十分高兴,在今年的教师节对部分优秀老师进行表彰奖励的同时,还决定拿出资金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城郊乡卯田小学与玉潭镇中心小学“捆绑”后,学生人数从7个增加到56个。 2014年11月11日,农村薄弱学校再传福音,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长沙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有多条“干货”推进薄弱学校发展。文件明确提出:到2015年底全市农村教学点全部达到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标准,到2017年底前农村中小学全部建成标准化学校;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村小学和教学点人员编制单独核算并适当增加;教学点根据学生人数配备相应数量教师,20人以下的教学点应配备2-4名教师,21-50人的教学点应配备 3-5名教师,50人以上的教学点及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配备数量根据编制标准适当增加。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增设偏远农村中小学教师人才津贴,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含初级)的在编在岗教师,在偏远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点)工作期间,经年度考核合格的,按学校在自然村寨、村委会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不含县城关镇)三类情况,分别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900元、700元、500元人才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