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点亮风雨长征路

30.03.2016  10:21

  【红网】桑植:气象扶贫瞄准600多贫困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沈梦艳 桑植报道) 位于武陵山脉腹地的桑植,曾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也是贺龙元帅的故居。1935年,红二、六军团从这里出发,踏上了北上抗日的长征之路。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3月27日,湖南省气象局、湖南省气象学会、红网联合主办的“点亮风雨长征路——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活动考察团走进桑植。 

  “养过猪、养过羊,也种过蘑菇,政府相信我给我资助养蛙,等我赚了钱就还本。”说这话的是湖南省桑植县松柏村村民佘协雨,如今只等资金支持,他便能带领同村6户贫困户一同开展石蛙养殖事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根据湖南省委统一部署,全省八千个贫困村要实行驻村帮扶全覆盖。2015年,湖南省气象局与桑植县桥自弯乡松柏村结对开展脱贫帮扶工作,专业的结对帮扶队伍于4月8日入驻松柏村,到2017年底,计划实现全村建档立卡的606户帮扶对象稳定脱贫。因家庭条件困难,佘协雨被列为村上帮扶对象之一。
  
   年过半百 他结伴圆“石蛙梦”
  
  土壤瘠薄,旱涝灾害并存,有山不成林,有林不成材……湖南省桑植县的松柏村是典型的贫困大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全村471户1841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189户606人。
  
  如何另辟蹊径发家致富?佘协雨有他的想法和坚持。
  
  2001年,佘协雨开始养殖牲猪,经过多年的辛苦经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猪的经验也被县畜牧局作为先进典范推广。而在2005年,妻子的一次偶然喂养过程中,40多头牲猪食物中毒全部死亡,他也在一夜间倾家荡产。今年,佘协雨将注意力瞄准了石蛙市场,按四亩规模建石蛙池,他预计整套项目完工得花十五万左右,三年内可回本20万。
  
  “我观察两年了,石蛙的市场价一直没有跌过,卖价高,销量也很好。”说起养石蛙,今年已51岁,个子不大、皮肤黝黑、清瘦的佘协雨浑身来劲,满是活力和激情。嗅出商机的他,动了养殖牛蛙的念头,白天摸索养殖经验、钻研养殖技术,晚上到大山深处寻找合适的野生种蛙,碍于资金不足,“石蛙梦”搁浅了两年之久。
  
  多次走访调查,帮扶工作队队长高曙发现了这一情况,“我们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带动村上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进行产业帮扶并给予技术指导、资金支持。”
  
   三年内实现600多贫困户脱贫
  
  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松柏村牵动着大家的心。2015年10月15日,湖南省气象局局长常国刚在深入桑植县桥自弯乡松柏村调研驻村帮扶工作时提出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方法、带着资金开展好该村的帮扶工作。在各级政府和后盾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到2017年底,即帮扶工作队驻村三年后,实现全村建档立卡的606户帮扶对象稳定脱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
  
  “危房改造、教育助学……去年各类资金总投资超过100万元。”高曙介绍,去年工作队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实施了增智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爱心工程、村卫生室建设,逐步推进帮扶对象增收、构建产业体系、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务规范化建设等八项工作。其中,申报落实危房改造补助3户,省气象局结对帮扶、医疗补助32户,生活补助6户并启动成立了“桑植县松柏村养殖合作社”,发展村石蛙集体经济。
  
  高曙介绍,今年各类帮扶资金投入将超过200万。其中危房改造将扩大到18户,实施教育助学脱贫到48户70人,同时继续对特困户结对帮扶和产业帮扶,大力发展石蛙养殖等集体产业。一年帮扶工作下来,高曙坦言,让他和队友备受挑战的是转变村民观念,“在过去的脱贫过程中,村民们失败过,信心不高,现在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主动作为。”
  
  结对帮扶工作带动当地基础建设和产业多元化发展,村委会主任卓金桂满心感谢。她说,目前蜜蜂、蘑菇产业在当地已初具规模,石蛙养殖、药材、黑木耳种植也正大力发展。据她初步统计,村上已有10户石蛙养殖户,黑木耳树种已有数万根。“希望在帮扶工作推动下,村上各项工作有更好的发展。”

 

 

红网【防灾减灾潇湘行】溆浦:气象零距离服务“三农”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沈梦艳 溆浦报道) 1935年11月19日,为摆脱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二、六军团先后突破敌人澧水、沅水两道封锁线,进入并占领湖南省溆浦县。红军进驻溆浦前后27天,发动和组织群众打土豪、斗地主、分浮财,开展了广泛的革命活动,帮助成立了31支共1600多人的游击队和抗日义勇军。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3月25日,湖南省气象局、湖南省气象学会、红网联合主办的“点亮风雨长征路——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活动考察团走进溆浦。
  
  面积3440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696个村(居)委会,湖南省溆浦县有着近100万人口。作为粮食生产大县,却频受暴雨山洪、雷电灾害等气象灾害影响,农业发展任务艰巨。
  
  气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近年来,溆浦县实施“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随着防雷设施、气象信息服务站等一系列全新气象服务建设的建成,气象零距离服务农业,成为溆浦农民的好帮手,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昔日“雷击村”变“平安村”
  
  山背村位于溆浦县葛竹坪镇,所处地形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类似于“锅”状的山坡,因每年都造成人员伤亡而闻名于国内,被称为“雷击村”。
  
  据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1976至2000年间,被雷电打死11人,击伤200多人,打死家禽家畜无数,造成了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
  
  2014年在李克强总理的批示下,各级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山背村防雷工程成为溆浦县的一项民生工程,防雷项目包括区域雷电灾害防御建设、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和现有建筑物防雷设施建设三个方面。2015年12月,该工程第三期雷电灾害防御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内防雷专家的竣工验收评审,建成后检测山背村的雷击风险低于国际标准容许值,防御能力明显提升。
  
  “自从装了避雷针,我家的电灯再也没有被雷打坏过。”山背村当地一位老娭毑激动地说道。现在的山背村几乎每家屋前都安装了避雷针,村民们纷纷坦言,近年来,雷暴天气虽常有发生,但村子里再也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溆浦县气象局局长夏小芬介绍,目前山背村在努力打造5A级旅游景区,通过在山背村主要的劳作区及观光旅游集聚场所修建10个应急避险亭,对农作人员及游客在雷雨季节的生命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扎根气象工作21年,她称有幸见证了“雷击村”成功蜕变成“平安村”的全过程。
  
  家家农户鼓起了钱袋子
  
  “农业发展不遵守气象规律是瞎忙,不尊重气象科学是白忙,干部不学习气象知识是科盲。”谈及气象,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委书记蒙汉认为农业发展离不开气象,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生产也都与气象息息相关。
  
  溆浦是粮食生产大县,做好“三农”气象服务工作尤为重要。为让农户更快发家致富,县气象局成立了以当地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的县级气象为农服务领导小组,并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县43个信息服务站的成立、挂牌工作,在观音阁镇覃村建立了“气象信息服务标准化”示范点。
  
  “气象部门还加强与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等涉农部门协作,创新了服务方式。”夏小芬介绍,当前气象局组建了16人的专家团队,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县气象局采用漫画、卡通通俗易懂的方式自主编写了《溆浦县气象为农服务丛书》,《三农服务技术推广手册》和便民卡,免费发放给农民,在关键农事季节现场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打药、收割、晾晒工作。
  
  随着气象服务的深入,当地农户大受益处。问及收成,种粮大户毛修林笑不拢嘴,“有了气象部门的技术指导,每亩少用两次农药就能降低了40多元的成本,足足能增产280斤,赚了钱又保证了产品质量。”
  
  而在溆浦,像毛修林因气象服务鼓起了钱袋子的并不在少数。当前气象局已打通180户种粮大户“直通式”气象服务体系,通过提前发布短期天气预报信息指导其当前农事操作。
  
  溆浦县气象局是“全省区域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先进单位”,2013年获“湖南省文明单位”称号,并连续九年被评为溆浦县“防汛抗旱先进单位”“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粮食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红网】城步:气象服务擦亮南山牧场金字招牌

      1934年秋,湘江战役后,红六军团西征,从广西进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城步由此成为红军长征过湖南的第一县;城步老山界,“当年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高山”,由此也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红军在此开展革命活动,打击地方反动派,同苗乡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3月24日,湖南省气象局、湖南省气象学会、红网联合主办的“点亮风雨长征路——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活动考察团走进城步。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沈梦艳 城步报道)利用好南山的自然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让山区老百姓脱贫致富,这一话题是近年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上下都在思考的事情。
      “气象预报就好比是老者给人出门前的提示,如不听老人言,那就会应了‘吃亏在眼前’的老话。”城步苗族自治县副县长唐耀平充分肯定城步气象局的工作。他认为,在保障人身安全、推动经济建设、发展生态旅游方面,气象工作做出了助推好山、好水、好生态“走出去”的贡献。 
        擦亮南方牧场金字招牌
      “炎炎盛夏,地无暑热;数九寒冬,亦无长寒。”享有“南方呼伦贝尔”美誉之称的南山牧场坐落于城步县南部气候优越的崇山峻岭之上。得益于高海拔、降水充沛和集中连片的23万亩草山等优势资源,南山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是城步的金字招牌。
      也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2013年1月,城步境内遭遇了罕见的气象状况,连续8天内出现两次低温雨雪天气。这对有着1760米海拔的南山牧场而言,意味着届时冰雪难消,奶牛将面临饥饿的困境。
      做好预防工作尤为重要。“提前预测到这一恶劣气象情况后,气象局立即发布预报信息,及时将情况上报至县委县政府及相关单位。”城步苗族自治县气象局局长李文明回忆,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在极端天气到来前,囤够了足够牧场过冬的干牧草,减少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除发展乳业,气象局还支持南山牧场进行了多项产业发展,擦亮这一金字招牌。南山牧场副场长王祥辉介绍,2008年,国家重点能源项目(南山风力发电项目)正式在南山启动。“项目实施前提要求要有三年以上的风力资源监测数据资料,工程量很大”。王祥辉说,项目建成后,测风塔监测到的数据资料,对牧场各项项目报批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据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南山乳业产值过亿,南山牧场景区门票收入达270万,电站收入560万元,国有资产出租近200万元。
      打通气象传播“最后一公里”
      “气象预报就好比是老者给人出门前的提示,如不听老人言,那就会应了‘吃亏在眼前’的老话。”回想起2013年的暴雨天,唐耀平仍记忆犹新。2013年3月,经气象预测,城步县境内的杨田村晚十点将出现暴雨天气,担心会造成山体滑坡,县气象局迅速向县委县政府要求立即转移全村人口,凌晨两点多,在出现严重山体滑坡之前,杨田村成功转移了数百名群众。
      “在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推动经济建设方面,气象局起到了很大作用,还要进一步助推将好山、好水、好生态“走出去”。”唐耀平介绍,当前城步已建成负氧离子站,得益于气象监测,最高含量可达1万多个的负氧离子将吸引游客,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提前知晓天气状况,延季蔬菜、果茶等生态绿色产品培育好进入市场也将大有销路。他说,通过气象准确预报,还可将生态具体工作量化,推动工作开展。
      十二五期间,为满足农村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求,解决气象信息在农村传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截至2015年7月,城步县在所有乡镇、部分行政村和自然村等安装气象预警大喇叭15个,在县城和桃林安装了气象灾害信息预警显示屏,滚动播出日常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初步建立了新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预计2017年全县13个乡镇都能保证有一个。”李文明说。
      气象部门在当地旅游旺季、特色活动开展上也做好了全方位保障服务工作。李文明介绍,近年来,城步特色少数民族节日——“六六山歌节”在活动期间日均客流量均达到5万人以上,“曾有一次气象监测得知白天气温将达30多度,气象局立即建议将白天的主题活动调整到晚上,保障了活动顺利举办。”此外,在重要节点,县气象局还会在各大酒店等人流量密集场所摆放气象知识展板,宣传普及气象知识。 

 

    【红网】宁远:气象服务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时刻新闻记者 沈梦艳 23日宁远报道)途径10个乡镇,历时17天,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有三支队伍途径湖南省宁远县,近100名红军在此牺牲,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开来,长征给宁远留下一抹红色。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3月22日,湖南省气象局、湖南省气象学会、红网联合主办的“点亮风雨长征路——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活动考察团走进宁远。
      “得赶紧把水排出去,烤烟刚移栽更要培育好,不能把根长时间泡在水里。”在湖南省宁远县湾井镇田心村,烟农田进宣一边站在田埂上给大家介绍自家烟田,一边忙活着下田挖沟排水。他告诉记者,通过气象短信得知未来几天还会有雨,便提前来田里做好排水工作。加之精心管理,200多亩的烤烟田每年能给他带来四五十万收入。
      在宁远县,像田进宣靠种烤烟发财致富的烟农不在少数,而这仅仅是气象作用经济的一个小缩影。宁远气象灾害虽种类繁多,但随着气象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逐渐增强,真正做到了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多渠道发布气象预警信息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宁远成为全国烤烟种植适宜区,浓香型烟叶生长的黄金走廊,是永州市第一、湖南省第二产烟大县,作为县内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成小康宁远的支柱产业,在宁远,每年烟农收入达到2.5亿元,提供烟叶税收5000万元以上。
      “宁远有着近60年的种烟历史,2005年以前,由于岩区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烟农基本‘靠天收’。”宁远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庚旺介绍,近年来,宁远县气象局逐步建立烤烟直通式气象服务长效机制,2013年县气象局与全县所有烟农专业合作社签订了烟叶生产气象公益服务协议书,将各级领导与所有烟农的电话号码录入到气象信息发布系统中。
      从父亲手中接过家族产业,今年已是45岁的田进宣从事烤烟行业的第25个年头。和其他烟农一样,每天下午四点准点看手机气象预报短信成了这位老烟农的习惯。“大风一吹,冰雹一打……从事农作物生产的就怕遇上极端天气。”他介绍,手机短信上除了有天气预报,还有针对极端天气发布的预防措施。
      据宁远县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烤烟种植面积7.6万亩,收购烟叶15.5万担,烟叶总产值2.1亿元。
      气象保障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宁远生态文化旅游迅速崛起,跻身全省旅游强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九嶷山旅游更是声名远播,游客纷至沓来。
      作为宁远县另一重要支柱产业,旅游快速发展也受益于气象服务。宁远县气象局局长周明辉介绍,去年9月,乙未年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在宁远县九嶷山举行,县气象局首先与市气象台会商天气,及时准确把握气象条件的变化,做出正确的气象预报,并利用便携式自动站进行实时天气监控,实时提供天气预报和咨询,有序地推进了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顺利进行,让游客轻松畅享九嶷山秀美景色。
      近年来,宁远成立了全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的常委、副县长主抓,气象、农业等12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和20个乡镇(街道)的乡镇长、办事处主任协调配合,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把责任细化落实到部门、到人头。此外,县委县政府还将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纳入县、乡、村三级应急管理体系中,制定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组织编制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宁远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欧阳友忠介绍,目前,县气象服务工作已做到了新闻媒体、通讯网络、重要时段三覆盖,通过电视、新闻网开设专栏,借助《红网宁远手机报》、两微一端发布最新气象预报信息。当处于农业生产、重大旅游节庆、烤烟移栽等重要时段,气象局也将发布气象信息。尤其是防雹方面,烟草局和气象局联合开展了人口影响天气的综合研究,对极端天气进行实时监控,一旦监控到有可能出现冰雹天气条件,人影作业人员马上赶赴作业地点,适时开展消雹作业。
      2011年,宁远县气象局被评为湖南省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2012年获得宁远县委县政府颁发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奖”。

      【红网】桂东:气象预警数小时 紧急转移4万群众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沈梦艳 22日郴州桂东报道)1934年8月,红六军团在湖南省桂东县寨前镇举行誓师大会后奉命西征,拉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桂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一类革命老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20日,湖南省气象局、湖南省气象学会、红网联合主办的“点亮风雨长征路——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活动考察团首站走进“红色桂东”。
  
  桂东县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腹,平均海拔近千米,是湖南省海拔最高的县城,有“天然氧吧”“养生天堂”之称。然而正是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桂东境内气象次生灾害多发,历史上因灾致贫现象突出。
  
  随着桂东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加强,近年来,桂东的气象灾害虽依然严重,但损失越来越少了。不仅如此,气象发展还助推了当地经济建设。
  
  气象预警数小时 紧急转移4万群众
  
  “现在只要一下雨,睡眠质量就不好。”回忆起2010年的一次气象二级应急响应,桂东县委书记谭建上仍心有余悸。
  
  2010年6月20日凌晨两点,时任桂东县县长的谭建上接到时任气象局局长李峰的电话,经气象监测,受连续性强降雨影响,建议县委县政府立即启动二级应急响应。想到桂东连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强降雨,若不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谭建上立即下令启动全县二级应急响应并组织相关部门部署转移工作,桂东县各村镇连夜紧急转移四万余人。
  
  令人庆幸又后怕的事情发生了,启动响应一个半小时后,强降雨导致桂东县境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房屋倒塌、山体滑坡,监测显示,两个小时内桂东降雨量高达210毫米。
  
  “幸好做到了提前预警,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谭建上说,面对这一现实状况,桂东县不断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气象管理科学化、气象设施现代化和气象服务信息化,提升了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根据统计,2010年18个乡镇、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宋坪国有林场全部受灾,受灾人口13.63万人次,紧急转移人口4.2万人次。
  
  今年,桂东的汛期比往年要早很多。截至3月20日,境内最高降水量就达到了127毫米。对此,谭建上要求,全县上下强化防大灾抗大灾、防大汛防早汛工作,此外,建立完善气象部门信息沟通机制,加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并统筹调动全县防灾减灾资源优势。
  
  气象发展助推经济建设
  
  “桂东虽灾害严重,但损失少,气象预报工作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桂东县宣传部副部长陈应时说,随着气象服务更全面更及时,政府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和支持。
  
  近年来,桂东县政府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公共财政预算投入逐年增加,先后出台了《桂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桂东县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通知》《桂东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4-2020年)》和《桂东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施细则(试行)》等系列相关文件和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桂东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自2011年以来,桂东县每年都有气象防灾减灾项目纳入“民生100工程”。以2015年为例,“人工增雨(防雹)标准化炮点”和“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两个项目分别纳入市定和县定“民生100工程”,为提高全县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气象发展还助推了当地经济建设。桂东县气象局局长钟勇飞认为,去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暨中国(桂东)养生休闲避暑节(简称“红节”)的成功举办便得益于气象服务。“气象局充分利用县级综合业务平台和视频会商系统,加强与省、市气象台的天气会商,每天滚动发布天气预报,最终使‘红节’的所有活动如期得以顺利举行。”

 

 

      【红网】   “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宣传科普活动走进桂东

      红网桂东站3月22日讯(分站记者 王冬媛)3月21日,湖南省“点亮风雨长征路·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宣传科普活动首站走进桂东,湖南省气象局总工程师、省气象学会理事长汪扩军率省、市气象专家及媒体记者一行实地调研,与当地同志交流座谈,了解桂东县气候对候鸟迁徙的影响、生态环境建设、候鸟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气象防灾减灾以及气象服务于农、气象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征求关于气象为农服务、精准预报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呼吁社会各界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桂东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因地形及海拔高度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形成“一山存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小气候区。多年平均日照1440.4小时,平均气温15.8℃,其中夏季平均气温为23.6℃。年降水量1742.4毫米,最多年份为2444.2毫米,最少年份为1572.5毫米,年蒸发为1205.1毫米。平均霜日29.1天,无霜期249天。县域内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密布,森林覆盖率高达85%,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高达25272个,最高瞬时值达每立方厘米150000个,被评为“世界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县”。同时,桂东县为内陆第二大鸟类迁徙通道,每年均有数百万只候鸟飞过,被称为“千年鸟道”。
      近年来,桂东县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将气象防灾减灾项目纳入“民生100工程”,积极推进气象管理科学化、气象设施现代化和气象服务信息化,提升了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在春耕春播等关键农事季节和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及时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涉农企业、县乡政府及村委会提供滚动专题气象服务;通过组织应急宣传、应急演练、防汛和地质灾害避险演练等活动,不断提高公众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意识,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加大候鸟以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建设候鸟保护巡查、候鸟保护宣传、野生动植物疫病监测、护林防火、林政管理“五位一体”保护阵地,并与江西遂川、株洲炎陵等“千年鸟道”所在周边县建立候鸟保护联防联保机制,严厉打击非法猎杀、盗采野生动植物行为,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加优良的生存环境。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得力,近年来,原本出现在县内寒口、增口一带的“千年鸟道”区域拓宽至四都、八面山等乡镇范围,候鸟也由在寒露期间短时间集中迁徙拉长至秋分至立冬长时间段迁徙,且有大量鹭类候鸟在迁徙过程中转变成桂东境内留鸟。

 

 

        【红网】湖南今年气象灾害或偏重 5市6县启动防灾减灾潇湘行 

        红网长沙3月20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沈梦艳)正值“3•23”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由湖南省气象局、湖南省气象学会、红网联合主办的“点亮风雨长征路——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宣传科普活动今日在长沙启动。湖南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志祥,省委网信办副主任屈贵全、省气象学会理事长汪扩军以及省科协、红网等单位领导出席启动仪式。
      预计今年湖南气象灾害偏重
      湖南为天气气候形势复杂、各类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省份。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虽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但防灾减灾工作仍任重道远。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将通过重走长征路,走进郴州、永州、邵阳、怀化、张家界等5个市及其桂东、宁远、城步、通道、溆浦、桑植等6个县,历时7天,将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考察调研工作。
      潘志祥表示,考察团将通过重走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深入宣传报道沿途各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气象防灾减灾以及气象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发掘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典型,引导、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注、积极支持、共同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潘志祥分析,今年长江流域降雨会明显集中且偏多,湖南北部地区降水将集中,出现区域性洪涝灾害可能性大,南部地区到夏秋则会出现严重干旱,预计与往常相比气象灾害会有偏重的趋势,全省相关部门已着手准备应对今年将出现的气象灾害。
      气象系统已迈入全媒体服务建设
      近年来,湖南省气象系统以高度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狠抓互联网建设,省气象局先后在腾讯、新浪和人民网开通了官方微博以及官方微信,推出“湖南天气通”公众号,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天气实况、灾害影响及各类气象科普知识,在多次重大气象服务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气象系统的网络平台全媒体服务窗口建设,仅是湖南互联网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屈贵全介绍,湖南是互联网大省,网民人数超过3000万,网站超过20万家。随着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移动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o2o等新兴业态快速兴起,长沙成为移动互联网“第五城”。
      红网将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气象防灾减灾
      “作为湖南省党网、活动主办方,红网报道团全程参与采访,将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红网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沈国清表示,活动期间,红网将推出系列深度报道、活动专题并编辑出版活动报道集。
      沈国清介绍,为报道好此次活动,红网充分调动了“网、报、端、微、视”全媒体宣传力量,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气象防灾减灾“长征路”的最新情况,为网友带来5市6县在气候变化、气象防灾减灾以及气象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同时,红网还将为全国、省内媒体提供新闻宣传报道素材,将影响扩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湖南日报】

 

      “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
      ——“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宣传科普活动关注气候变化

      湖南日报3月20日讯(记者 周月桂 通讯员 孙姣)每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为纪念世界气象日,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今天启动了“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宣传科普活动,该活动将走进桂东、宁远、城步、通道、溆浦、桑植等地开展考察调研,湖南日报记者也将跟随采访,共同引导、呼吁社会各界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省气象局总工程师、省气象学会理事长汪扩军说,现在,全球热浪、干旱和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在不断加剧,气象部门将积极进行科普宣传,让大家了解气候知识和气候风险,自觉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
      据了解,作为纪念世界气象日的主体活动之一,省气象预警中心今天免费对外开放,向社会公众普及世界气象日及气象科普知识,预报专家和气候专家进行了现场讲座、互动答疑。此外,省气象局日前还开展了气象科普校园行活动,在各大高校招募气象志愿者。

 

 

 






      【湖南卫视新闻】点亮风雨长征路(13分40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