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之子:"融我入山河大地"——纪念把毕生奉献给祖国水电事业的谭靖夷院士

14.11.2016  13:37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水利水电专家、中国第七届光华工程奖获得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省级劳动模范、原中国水电八局总工程师谭靖夷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1月12日15时45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5岁。


  平生志在治山川,闽粤湘黔不计年;何惜青春成白发,喜看水电展新篇。惊涛骇浪犹萦梦,高峡平湖别有天;四化征途堪再战,丹心捧向红旗前。 这是谭靖夷院士1982年9月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写下的诗句,也是他一生的向往与追求。

  谭靖夷院士一生钟情于江河,钟情于祖国的水电开发事业,为了治理江河,报效祖国,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前30余年他在水电施工技术岗位拼搏不止;后30余年他在专家咨询岗位为祖国的大型水电工程问诊号脉,严格把关,60余年如一日耕耘不止,参与建设与咨询中型、大型、特大型水电工程达80余座。

  谭靖夷院士是中国水电开发的参与者、亲历者,更是中国水电施工技术的奠基者、开拓者、引领者,他为中国的水电开发事业,为党的事业、为“中国梦”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他是水电事业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是30余万水电建设大军学习的楷模。

精忠报国,平生志在治山川

  “靖夷”一词,取自《诗经•大雅》:“实靖夷我邦”。当年取这个名字,是谭靖夷父亲希望他将来能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效力。

  1941年,谭靖夷被保送到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大学毕业时,他受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建设长江三峡水电站宏伟构想的鼓舞,当时班上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待遇优厚的铁路行业,他却毅然投身了水电事业。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百废待新。谭靖夷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福建古田溪(一级)水电工程建设,这一年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志愿书,从那时起,他就把党的事业、新中国的水电开发事业,与自己的追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56年广东流溪河电站开工建设,其坝高78米,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与施工的混凝土双曲拱坝,也是谭靖夷一生中最满意的工程之一。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时任总工程师的谭靖夷下达了严格军令:拱坝模板安装误差不得超过5毫米。有一次,由于模板在浇筑过程中变形超出了要求,浇筑出来的混凝土出现了几个平方米的麻面蜂窝。谭靖夷责令大坝工区主任和主任工程师在职工大会上深刻检查。有人质疑是否小题大做,谭靖夷却表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工程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由于谭靖夷的严格要求,尽管当时施工手段十分简陋,但是浇筑的混凝土堪称一流。工程竣工后,有一次,一位日本水电专家到流溪河电站参观,他根据以往经验,估计坝内灌浆廊道会有渗漏积水,进廊道前要求换上高筒雨鞋。可是到了现场发现整个廊道是干的,只有一个灌浆孔孔口稍有湿印。他当即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人创造了奇迹!

  1968年2月,他冒着大雪去了欧阳海灌区工地巡查,发现上游土石过水围堰因施工安排不当,堰脚无法保护,汛期有被冲毁的危险。他说服工地技术负责人在围堰大坝基坑之间另筑一道混凝土挡水墙。这一年汛期到来,上游围堰果然被毁,但因有了第二道防线,工程未受影响。他还在现场发现拱坝左岸山体有一条断层,影响拱座的稳定。他说服设计人员修设计,扩大拱座开挖线,消除了工程隐患。当年5月,欧阳海灌区的一条渡槽在充水试验后出现了一些裂缝。谭靖夷又与设计人员一起研究,指出钢筋布置设计有错误,并和工人师傅一起商定了处理裂缝的措施。

  1972年3月,一个水电工程上游围堰面临不能安全度汛的危机,两次水下填石注浆都失败了,800吨水泥随水而去,请来专家也未能解决漏水问题。谭靖夷被调到围堰现场,解决漏水问题。他提出,一方面抓紧水上抛填粘土止漏,另一方面抢浇围堰下游侧加固拱,终于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水下填石灌浆,使围堰转危为安。

  谭靖夷说,自己与中国共产党一年“出生”,有着不解之缘,但由于地主家庭出身,多年被阻挡在党的大门之外。1982年9月,年逾花甲的谭老终于如愿以偿,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谭老激动地写下了《 入党书怀》,那一年他61岁。

筑坝大师,创新的楷模

  乌江渡水电站,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喀斯特地貌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为混凝土拱形重力坝,最大坝高165米,总装机容量63万千瓦。打破了外国专家定论——岩溶地区不能建设大型水电站的神话,时任总工程师的谭靖夷率领工程技术人员摸索与试验,首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压灌浆工艺,大型人工砂石料生产工艺,并创造了60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重大成果20多项,在筛子般的地貌上建起了乌江渡水电站。1984年乌江渡工程获得了国家银质奖。1985年,谭靖夷作为《在岩溶峡谷地区建设乌江渡水电站》的项目负责人,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东江水电站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自行设计建造的国内最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其坝高157米,蓄水量81亿立方米,相当于半个洞庭湖的蓄水量,被喻为“南洞庭”。工程建设面临着种种难题的挑战,建设初期的一天,谭靖夷陪同水电部总工程师潘家铮参观东江工地,两位老总一边谈论着东江水电站的美好愿景,一边热烈地讨论东江水电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问题。潘家铮说:“作为设计师,我们完全有信心做好双曲拱坝的设计,问题就在施工。” “你们能设计出世界一流的双曲高拱坝,我们就保证能够建设出一座最漂亮的高质量的双曲高拱坝!”谭靖夷回答掷地有声。

  自1983年开始浇筑混凝土后,浇筑的大坝部分混凝土出现了裂缝,尽管这些裂缝比头发丝还细,最长不过一尺,但是,影响了大坝的安全和使用寿命。为了攻克难题,谭靖夷率领工程技术人员白天跑现场,晚上查资料,解剖分析一块又一块坝块,提出了以速度保质量,实行常年全面全过程的混凝土精确温控方案。并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一系列的科技攻关,从1984年冬季大坝混凝土恢复浇筑以来,所浇的混凝土没有再发生危害性裂缝,至大坝浇筑完成,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优于部颁标准。1986年,东江水电站下闸蓄水,1992年,东江水电站建成,标志我国拱坝设计与施工技术跨入国际先进水平。

  沙牌水库大坝工地处四川边陲的高寒山区,施工点分布在终日不见太阳的峡谷里和海拔1800多米的悬崖上。到处是悬崖峭壁和终年不化的积雪。通往施工点的道路不仅陡而且滑,时刻有摔下悬崖的危险。谭靖夷不顾危险,多次到工地指导,为工程建设排忧解难。在工程建设中,国外有的坝工专家对其混凝土拌和工艺和大坝所用水泥的质量提出质疑,一时难以定夺。谭靖夷深入工地,连续三天三夜看现场、查资料,对施工的原始资料进行仔细分析,最终做出质量可靠,大坝安全的结论。工程建设后期,由于当时工程处于半停工的状况,资金紧张,谭靖夷又从自己的院士经费中拿出资金进行大坝混凝土取芯工作。结果取出了13.15米的芯样,创造了当时又一个世界之最。2003年12月,沙牌水电站全面竣工。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八级地震。距震中30公里的草坡河谷,几乎所有的房屋、桥梁、渠道等建筑物,乃至山体均遭受严重的破坏,唯有沙牌水库大坝岿然不动,安然无恙,运行正常。专家们誉为汶川地震中最“”的大坝。

世纪工程把关人、中国水电施工泰斗

  1986年,谭靖夷从总工程师岗位退下来了,但他斗志不减,依然继续为中国的水电开发事业做贡献,先后受聘担任福建水口,广西岩滩、天生桥、龙滩,广州抽水蓄能,浙江天荒坪抽水蓄能,四川二滩、锦屏一、二级,云南漫湾、大朝山、小湾、景洪、糯扎渡等诸多大中型水电工程专家组成员或组长,担任长江三峡工程专题论证组成员及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质量检查专家组专家、副组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乌东德水电工程专家组顾问,足迹几乎遍及我国每一座大中型水电工程,为国家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出谋献策,我国世界排名前15位的特大型水电站,座座都留下了他的智慧和汗水,是业界公认的综合型高级专家和“大手笔”。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谭靖夷先是担任长江三峡工程专题论证及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质量检查专家组专家,之后,又担任专家组副组长。他提出了“完美无缺,无疵可求”创一流的质量要求。他说:“一流的工程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要有‘吹毛求疵‘的精神,不断找出质量上缺陷和漏洞,包括隐藏的缺陷和漏洞,加以克服,向国家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从1995年到2006年,谭靖夷先后17次随国务院质量专家组赴三峡工地进行质量检查。每次现场检查,无论是上仓面、还是下廊道、钻隧道,无论道路多么难走、多么危险,他总是坚持到工作面去查看,一丝不苟地检查,不放过任何瑕疵和缺陷,并写出高质量的检查报告。2008年冬天,谭靖夷已经87岁。此时,正值船闸施工期,进闸室要乘坐简易吊篮,才能下到40米深的闸室里。陪同他的年轻专家劝他,在远处看看就行了。可谭靖夷不顾危险,和年轻技术人员一起下到闸室。在闸室里,他一会儿爬脚手架、一会儿钻入狭窄的混凝土结构件检查施工质量,一会儿向施工人员详细询问施工情况。谭靖夷说:“检查质量,不到现场、工作面,怎么能准确的掌握第一手资料?怎么能发现问题?怎么有发言权?”他硬是在“地下迷宫”般的闸室里查看了近两个小时,从一个闸室到另一个闸室仔细检查。随行的同志没有一个不佩服。

  在质量检查中,谭靖夷喜欢挑刺,哪怕一点点质量缺陷,他都不放过,无论是建设方、监理方、设计方还是施工方原因造成的,他都会严肃批评,从不讲情面。

  向家坝水电站,是三峡电站建设之后的又一座巨型工程,建设需要生产2680万吨人工砂石骨料。谭靖夷积极支持设计施工大胆创新,采用总长达31公里的胶带机进行半成品运输。这座由太平料场、长距离胶带机、马延坡成品料生产线组成的世界生产能力最大砂石料生产线,创造了5个国内和世界之最。同时,谭靖夷积极支持建设库容200万立方米的尾渣坝库,使砂石料生产废水得到回收利用,实现了 “零排放”、“零污染”。

  小湾水电站,坝高295米,工程地处高地震烈度区,具有中国地质“百科全书”之说,环境十分恶劣。在700米的高边坡开挖中,工程遇到了险情,山体蠕滑变形,左岸2号山梁每天以1至2毫米的速度下滑。一旦山体坍塌,小湾上游江段变成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在历时7个月的抢险中,谭靖夷多次到工地指导排险。终于抢在雨季来临之前排除了险情,稳住了山体。

  溪洛渡水电站,为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高285米,坝身设25个泄流孔洞,是世界泄流量最大的拱坝,综合技术难度世界罕见。在工程建设前期,谭靖夷就对其地质状况和设计施工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组织参与了大坝坝址的优化工作,在保证大坝安全的基础上,使溪洛渡水电站发挥出最大功能,并提出了工程施工坝肩开挖超小湾,混凝土浇筑超三峡三期工程的要求。

 

  自2005年12月26日工程正式开工以来,谭靖夷院士先后10余次到溪洛渡工地指导工作。从坝肩开挖、厂房开挖、到大江截流、基坑开挖、基础处理、大坝浇筑等,每到施工的困难时刻、关键时刻,都能在工地见到谭靖夷院士的身影。为保证工程能按期蓄水发电,谭靖夷院士指导施工单位调整总工期计划,要求“好中求快,稳中求快,加强管理,勇于创新。他一方面指导建设者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另一方面要求建设者要把工程建设成“无瑕疵的艺术品”。2013年5月4日,溪洛渡大坝下闸蓄水,标志着我国第一座300米级数字化大坝建成。

  在溪洛渡、在小湾、在锦屏(一级)水电工地,谭靖夷身体力行,率领工程技术人员攻坚克难,把中国的混凝土高拱坝的建设一步一步带到了世界水电施工的最前列。

  从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从事水力发电工程技术咨询的时间仍高达3213天,平均每年160.6天。2011年至2013年上半年,谭靖夷年满90岁,外出活动减少,但仍然外出工作118天。

  谭靖夷说:“搞工程就是要面向实际,坚守实际,永远不离开实际,这样就踏实了,就永远不会落空。要用发展的观念来看待创新,进步就是创新,过去不会干的现在会了,这就是创新,就是进步。进步要像爬台阶,一阶一阶走,才踏实稳固。

 德艺双馨,绘就精彩人生

  谭靖夷既是一位创新的践行者,又是一名创新的旗手和鼓手。他说“一座工程要运行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一点点小问题没有考虑周到,就可能出大问题,细节决定成败。要用创新思维,建设一座座优质的、长寿的、现代化的工程,才能不负历史的重托。”当工程技术人员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干一项从未干过的工程、或者挑战世界难题的时候,他总是这样鼓励“搞水电开发就是一个创造奇迹,超越前人的过程,没有突破不了的难关,没有超越不了的目标和水平。“而且他还主动的帮助解决难题,哪怕是节假日、星期天。当工程技术人员取得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的时候,他又告诫大家,要戒骄戒躁,自然科学里还有许多的未知,需要去破解,国外有许多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管理经验值得大家学习、追赶。

  每一位接触过谭靖夷的业主、监理、设计、施工的干部、普通员工,包括农民工,都对谭靖夷的敬业精神和工作作风敬佩不已,佩服他高超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佩服他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做人的低调和对事业的执着。

  谭靖夷凭着对党的事业,对新中国的水电开发事业的绝对忠诚,和60多年如一日殚精竭虑的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

  1950年,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出席福建省首届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7年,被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被湖南省科协命名为湖南科技之星。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获得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09年被评为水利部“长期奉献水利优秀人员”。

  面对各种荣誉和称赞,谭靖夷总是谦逊的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我做的工作,离不开党的教诲,离不开这个时代与社会,离不开领导和群众,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集体智慧和团队共同合作所取得的。

  谭靖夷真是模范共产党员,这是大家一致评价。他60余年如一日,钻深山,穿峡谷,闯江河,亲历并参与推动了中国的水电建设从近乎一张白纸到总装机容量突破2亿万千瓦,成为世界装机容量第一的水电大国。其中,因他个人的贡献而创造出的效益难以估量。但在生活中,他低调简朴,总是穿着朴素的衣服,不抽烟,不喝酒,至今住在20世纪90年代建的老房子里,照明还是拉线开关的日光灯管,家具摆设都是用了多年的旧物。作为院士,单位为他配备了专车,但公交始终是他出行的首选,出差时他往往一个人背包出发,不接受专人陪同。

  谭靖夷60年的水电生涯,走遍了中国的大小江河,身前是滚滚激流,身后是万家灯火,每一座工程都付出了他的心血和汗水,建一座大坝,又踏上新的征程,在旁人看来可能是艰苦和枯燥,然而在他的眼里,却是“得展平生志”的幸福,他把一切奉献给了祖国的水电事业,奉献给了祖国的山川湖泊。

  青山低头,江河呜咽。谭靖夷院士辞世,是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重大损失, 一句句怀念谭院士的短信,迅速的传播,一批批电建人表达自己的哀思,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但他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这种对党的事业,对祖国水电开发事业无比忠贞的信念和情怀却没有走,永远活在20多万中国水电建设者的心中,成为水电施工战线上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愿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