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会借势,善治理

21.09.2016  22:10

 
太仓港集装箱、货物、外贸货物吞吐量持续保持长江港口第一,名列全球百强港口第47位。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9月21日讯(记者 盛磊 蒋云侠 张颖璐)太仓,见证了历史轮回。站在太仓港口,江风扑面而来,绵长的江岸线上,停泊着数百艘大小船舶;极目远眺,仿佛能穿越历史遥望到600多年前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从刘家港(今太仓市浏河镇)起锚的盛况。随着浩浩荡荡的船队长驶远航,太仓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

  60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走进了太仓:230多家德国企业在这里扎根落户,太仓成为著名的“德企之乡”;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太仓投资兴业。

  “十二五”期间,太仓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5万元,比“十一五”末期增长48.4%。更直接的成绩单是,人口不足百万的太仓,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180元,这一数字直逼国内一线城市。

  这座小城究竟有什么发展诀窍?它凭什么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五?带着疑问,近日,本报记者奔赴太仓市,探访、解密其发展之道。

   做优“三篇文章”,打造开放型经济前沿阵地

  未来五年,太仓市发展目标明确:将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做优做亮“三篇文章”(以港强市、对德合作、融入上海),不断丰富开放合作内涵,打造特色鲜明的开放型经济前沿阵地。

   以港强市

  河港筑好巢,引来凤凰栖

  8月27日,苏州乐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批Vizio电视等电子产品经太仓港运往海外。“太仓港推出的物流模式大大节省了企业的物流成本,给企业省出了更多生产时间。”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乐轩科技一年从太仓港走货2500个大柜,一年节约成本100万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像乐轩科技这样的外贸客户,太仓港集聚了2885家。近5年来,太仓港累计投入101.6亿元,新增生产性泊位33个,新增通过能力4554万吨,新增集装箱航线94条,近洋航线是2010年的2倍。太仓港已发展为长江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长江外贸第一大港、全国木材进口第一口岸、长江进口铁矿石第一大港,名列全球百强港口第47位。

  世界经济发展的布局和历史证明,得港口者可得天下。透过这一组数据来看,太仓港不仅带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且在为苏州外向型经济、江苏进出口企业乃至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重要进出口岸保障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太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得不说,“开拓开放、脚踏实地、科学求索”的郑和精神对太仓人影响深远。如今,太仓正“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发展正酣。

   对德合作

  坚持“三信(心)”,打动德企心

  1993年,一家名为克恩·里伯斯的公司,正在为在中国的首个工厂寻找落脚地。公司总裁斯坦姆博士的目光落在了太仓。他在太仓试探性投下了50万马克,成立了一个仅有10人的小公司,试着在太仓投资两台机器开始生产,厂房都是租的。

  事实上,最早进入太仓的8家德企,投资都很小。但太仓市政府在服务上没有打丝毫折扣,并远赴德国,逐一拜访企业总部。这一去,着实让他们吃了一惊。这些在太仓市内看来不显山不露水的德企,大多都是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而且个个是“隐形冠军”。比如,有一家专做汽车安全带弹簧的企业,小小的弹簧占据了全世界约60%的市场份额。

  太仓对德合作20多年,如今尝到了甜头:德企在太仓投资总额近20亿美元,年产值近300亿元,亩均利税70万元。

  太仓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之所以能成为“德企之乡”,关键是靠服务。针对德企的特点,政府提出“三信(心)”原则。

  首先是诚信,注重契约精神,承诺的条件一定不打折扣兑现;其次是自信,双方互相尊重,对不适合太仓或落户条件苛刻的企业,一定婉拒;最后是耐心,因为德国人做事严谨,一开始投资规模并不大,后续才会按计划一步一步追加投资,所以耐心反而是最重要的一条。

   融入上海

  过“双城生活”,享发展红利

  “江海河三鲜”在华东地区知名度很高。每年3至5月,太仓市会利用这一招牌举行美食旅游文化节。来此的消费者中,上海人最多。品完美食,游客还能逛逛当地的名牌工厂店,享受低折扣实惠,或游览古镇,赏流水人家、品名家画作。太仓一直被称为“上海后花园”。对上海来说,太仓环境优美,生活悠然,还有鲜香诱人的美食。当地各类消费比上海低很多,用上海人的话讲,就是“多开十分钟,省掉几万元”。

  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无论是接受上海的优势辐射,还是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太仓都具有近水楼台般的先机和优势。

  现实情况亦如此。白天前往上海工作,晚上回到太仓居住,每日在两座城市中往返,成为了许多上班族的一种“双城生活”。

  从“接轨上海”到“融入上海”,太仓与上海之间已实现了从产业合作向资本融合的转变,从以工业领域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经济社会共进的拓展。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太仓市共引进529个沪上项目,注册资本达130.71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88.6%。

   创新社会治理

  政府不该管的“让位”给社会

  2008年10月起,太仓市在全国率先启动“政社互动”创新实践,政府主动把不该管的事,通过购买服务“让位”给社会。可政府“放下了”,社会如何“接得住”?在太仓市城厢镇梅园社区,记者找到了答案。

  记者来采访时,刚好碰上社区组织的烘焙课堂开课,上课的老师邵女士是社区里的一位失独母亲。

  “我利用所长帮助他们,其实他们也是在帮我。”邵女士回忆,失去孩子后自己一蹶不振,是社区的关怀给了她希望。重新融入社会的她,经常主动组织社会志愿者,给居民上课,并帮助其他失独家庭回归正常生活。

  这只是太仓“政社互动”实践的一个剪影。梅园社区居委会主任朱亚萍告诉记者,社会治理并不只是政府的事,而是把基层自治组织请进来一起参与。

  2010年3月,太仓市列出“两份清单”,明确规定凡村居自治事务,放手其自主管理;政府部门行政事务,不得随意下派。这一改,政府下派给村居的事务减少了64%。

  “角色转变了!”朱亚萍对此感触颇深,“以前居委会和镇政府是上下级关系,现在变成了协约式的伙伴关系,居委会真正成为居民的代言组织。”

  朱亚萍介绍,政府每年都会拨款10-15万元支持社区自由开展活动,“政府把制度构架搭好,社区往里面填内容。”如此一来,社区不再是政府的手和脚,而是回归本源,做居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据悉,太仓市有1710个社会组织、280多名专业社工、10000多名志愿者,活跃在经济、社会、文化多个领域,承接社区矫正、社会救助、青少年事务等20多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目前,“政社互动”社会治理新模式已在苏州全市推开,并获评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记者手记

   让社会治理回归本源

  大厅宽敞明亮、开放式办公窗口整洁有序、工作人员热情麻利……这是梅园社区居委会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我们来访的目的,是探寻太仓市“政社互动”走向全国的奥秘。

  “政府给予条件,居委会就是回归本源,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是梅园社区居委会主任朱亚萍对“政社互动”的概括。在这位“新时代居委会大妈”的娓娓道来中,我看到了社会治理理念的深入,社会组织孵化和扶持制度的成熟,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后的高效。

  太仓市能涌现诸多良性互动社区、其经验能走向全国,依靠的正是完善可行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太仓市政府实施行政权力清单,与社会组织互动合作,完善购买服务机制……种种举措的背后,是太仓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决心和努力。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体现了政府角色的转型和变化。而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以人为本。只有将治理重心落在社区,满足居民需要,才能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

  创新社会治理,长沙县也早已起步。三年前,“乐和乡村”等新型村级治理建设在农村试点推行,村民自主管理、自发筹资筹劳扮靓家园、乡村文化逐步复兴……美丽、幸福、文明之花逐渐在长沙县农村次第绽放,散发缕缕清香。

  居民生活舒适、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方能安定,如此才能激发民众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激情和活力。而这必将是长沙县挺进全国五强的基础和动力。

   数据太仓

  总面积:823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47.96万人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5万元

  2015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4.46亿元

  三次产业比例:3.3:51.5:45.2

  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排名:4

[编辑:廖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