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长沙理工大学校长赖明勇:争做双一流大学

09.10.2016  02:11

  “争做双一流大学”

  ——新华网专访长沙理工大学校长赖明勇

长沙理工大学校长赖明勇

  新华网长沙10月8日电(记者 龙新华 赵伟)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工、理、管、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建校以来,已为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近40万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已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教育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学校。

  10月9日,长沙理工大学将迎来建校60周年大庆的日子。为此,新华网记者日前走进长沙理工大学,专访了赖明勇校长,这位更喜欢学生称呼他“赖老师”的校长,与我们一起面对面,畅谈起长沙理工大学如何“把握机遇,争做双一流大学”,以及他的治学治校之道。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

  新华网:作为湖南省属重点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近年来在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上成绩提升显著。您履职大学校长以来,您秉持的办学思路是怎样的?

  赖明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的改革已经在逐步推进,同时高考制度也进行了的改革,这必然带来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未来的教育改革方向的很多思考,未来的学生将按照学术性和职业技术型进行分类培养。我们的办学方针因此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路,希望通过一些改革,如:高校的简政放权、协调科研体制与教学的关系、处理好高校改革顶层设计中的各种关系等方面,来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使我校的产学研能有较高的产出,为行业发展、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助推作用。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的主题已从数量增加转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

  新华网:贵校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上,具体实行了什么改革措施,又获得了哪些成果?

  赖明勇:在改革措施方面,我们2014年9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29条意见,其中关于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比如,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推行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分专业定制和实施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行教师挂牌上课等制度,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逐步扩大学生专业、课程的选择权等等。

  2014年,我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7项,连续3届名列全省前三;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我校代表队成绩全国排名第3;在第二届湖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我校选手荣获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成绩位居全省第一。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新华网:社会实践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专业了解、确认适合职业、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和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贵校有哪些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赖明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服务社会和国家的理想,所以我校是非常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义务咨询、政策宣传、帮贫济困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上我们也会给予最大的支持和指导,一方面学校会主动与省内各市州政府或团组织对接联系,请地方团组织收集基层的科技、文化、卫生等需求,然后将信息需求转化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学校将给予经费资助。另一方面,学校鼓励各学生团队与与地方基层政府、社会福利机构、公共事业机构、企业等建立社会实践合作管理,实现项目对接,学校根据活动规模和质量进行立项资助。

  去年,针对我们结对帮扶的省级贫困村——新宁县回龙寺镇周家岭村。学校结合交通、电力、水利等领域的资源优势及推进周家岭村扶贫开发规划步骤,派了4支实践团队、50余人实践。内容涉及整村地形勘察测量、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五小”水利调研规划、农网低电压改造设计及留守儿童义务陪伴等,为周家岭村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可行解决方案,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今年我校又继续派出了实践团。

  新华网:贵校社会实践的开展主要有哪些方面?有哪些具有特色的学生社团和长期的实践项目?取得了哪些效果?

  赖明勇:针对我校的工科特色,每年社会实践呈现出鲜明的交通、电力、水利等专业特点。学校现有学生社团94个,成员1万余人,其中"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中转站"、"湿地使者"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是省内知名品牌社团,我校"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被团中央官方网站等媒体报道300余次。 2014年我校博士团队被共青团湖南省委评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015年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活动被《中国研究生》杂志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专题报道,湖南省教育厅以“教育快讯”专刊的形式向全省高校印发推广。我校还承办湖南省高校研究生男子篮球联赛并获优秀组织奖,曾荣获湖南省首届研究生辩论赛季军及优秀组织奖。

   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新华网:在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下,贵校是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办学理念、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实践环节、育人文化之中的?

  赖明勇:社会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不足,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显得异常严峻。201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49万人,毕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所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是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我校一直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打造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重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重视学生社团组织的纽带作用、榜样的教育力量以及正确理解创新的适度性,学校将以这“四个融入”助力我们的大学生创新创业。

  2011年10月,我校成立了学生创业园,推进创业园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现有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239家,其中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25家,实习基地绝大部分设在交通、电力、水利和轻工行业。且学校将通过依托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建立独具特色的学科竞赛体系等多种方式开展创新教育。

  新华网:“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长沙理工大学建立的创新创业园走在全省高校前面,创业园目前的运行及入驻情况如何?贵校在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赖明勇:目前我们的创业园由招生就业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负责园区的日常管理,为园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创业园最大能容纳近40个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现在共有20多个学生创业公司和创业工作室入驻创业园。创业园对学生创业公司免收场地租金,并提供多项优惠政策扶持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

  例如,我们的创业园会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定期对入驻的在读学生进行考核评估、指导优秀企业申报相关基金、建立工作室年度评估制度、帮助学生申请小额贷款和熟悉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等提供多项政策扶持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对示范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学校招生就业处提供首期一万元经费支持,其它创新创业基地,提供首期四千元经费支持。学生创业团队-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园”三位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使学生创业实践具有低成本、低风险、高成功的优势,为成熟企业提供促进其进一步成长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对学生创业的极大支持和帮助,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在2014年,学校成功当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第二届理事单位;201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先进单位;201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新华网: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经常面临四处碰壁的局面。贵校是如何确保优秀毕业生、困难学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百分百?

  赖明勇:我们提出来三个百分百,第一个是优秀的毕业生确保百分百就业,第二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确保百分百的就业,第三个少数民族的学生确保百分百的就业。具体措施:一是学风建设就业引领工程”让优秀学生百分百就业。学院实行名师推荐制度和校企沟通制度,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研究潜能及其他各方面都要非常不错,就能得到各专业5名以上一线专业教授和博士教师联署推荐,经学院审核同意,将会被学校列为优秀毕业生源,在就业推荐中予以优先、重点推荐。

  我们还有就业帮扶“五个一工程”措施,有针对性的解决经济条件不好、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到每一名就业困难毕业生有一名院领导联系,保证接受至少1次“一对一”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有1-2次就业推荐的机会,为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是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在大学学习期间,学校会实行一对一的学习帮扶。同时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勇于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另外,有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可能会受到用人单位的一些生活条件的局限。学校这边会积极与我们的学生、家长,与这些单位进行联系,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就业。

  专访结束时,赖明勇校长郑重表示,近几年来,长沙理工大学无论是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科研教学成果,还是在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秉持学生实践创新理念的就业发展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有不少的突破。但大学改革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机遇难得,任务艰巨,前路漫漫。我们将围绕湖南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大局发挥力量,长沙理工大学愿意成为一块改革试验田,当好湖南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完)

   (赖明勇简介:2014年3月开始任长沙理工大学校长,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湖南省委主委、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经济与贸易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8年获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奖,并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经济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物流系统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曾出版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