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主席”陈超英——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07.10.2014  12:43
第1页:“大姐主席”陈超英——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第2页:“大姐主席”陈超英——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第3页:“大姐主席”陈超英——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第4页:“大姐主席”陈超英——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上图:2010年4月27日14时30分,陈超英在沙井管网项目参加项目施工管理标准化推进会暨安全生产月、“品质杯”劳动竞赛时在工地现场指导。高伟 摄

  6月13日夜,倾盆的大雨中,陈超英“走了”。

  6月14日,长沙井湾子中建五局办公大楼前一片阴霾。为了让陈超英再“看”一眼生前的办公地点,灵车载着她缓缓绕过这里。路边站满了她悲伤的同事,他们等着她,想透过泪眼,再看一眼她那温暖的背影……53岁的陈超英生前是中建五局土木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在6月13日慰问职工家属连夜返回长沙的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幸殉职。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亲友和同事就写下了20多万字追思陈超英平凡而感人的一生。

  中建五局、中建总公司、中共湖南省直工委、湖南省总工会先后作出向陈超英同志学习的决定,陈超英被追授“五一先锋”荣誉称号……

 上篇:有过多少往事

  【采访手记】

  那是一场打破平静的泪雨,它洗涤心中的尘埃,也将一个人的名字擦亮。

  人们呼喊并凝视着“陈超英”这个名字的时候,那些散落的记忆碎片也一点点汇集——阴阳两隔,一场情感“互动”却在中建五局1万多名员工与这个叫“陈姐”的英灵之间绵绵展开。

  记者的采访似乎有一段极其漫长的路要走:每一次采访都有新的线索冒出来,一个接着一个,每一个情节又都是那样琐碎和细微,而每一位讲述者对那些细枝末节的往事念念不忘的神情,像谜一样交织在眼前。“大姐主席”,这是一个工会主席的独特LOGO,其“品牌”内涵就是真诚与善良。“用命工作”、用心履职,在24年的工会履历中,陈超英的爱虽细碎而平凡,但点点滴滴都汇聚为企业的精神财富,成为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建五局有限公司董事长鲁贵卿说:“她与职工群众有着与生俱来的鱼水情深,时刻把解决职工的具体问题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

  这是一根心连心的纽带,它连着往事,也连着未来。

  从今年6月13日“走了”那天起到7月29日那段时间,陈超英的办公室没人动过。

  公司内勤吕春林好几次躲进这间办公室偷偷哭泣,“真的天天想她,老师你不晓得,她人有多好……”说起陈超英,吕春林便低头哽咽,眼圈红红的。在陈超英的遗物还没有清理之前,每天一上班,吕春林总是不由自主地要打开办公室的门进去看一看,隔一个星期给陈超英栽的几盆吊兰浇浇水,好像只要吊兰还在,陈超英就还会回来……

  留着兰草余香的办公室里,遗落一摞谜一样的欠条

  如今,办公室窗台上的7盆吊兰已经被同事和亲友一盆一盆抱走了。清理遗物那一天,陈超英的丈夫宁建国攥着一把从抽屉里找到的收条、欠条递给党群工作部部长向群,说“不看了、也不管了”,让她存个底。

  这一摞收条、欠条总共18张,其中有一位职工的遗孀及女儿从2003年3月到2008年1月先后打的6张字据,“今借到陈主席2000元”、“今收到公司上大学经费3500元”……先后从陈超英手里拿走17010元。

  工会干事欧丽华查遍历年账本,告诉记者:“肯定这是陈姐私人出的。”

  “难怪她经常找人借钱应急,怎么也不会想到……”欧丽华声音颤抖,一抬头,泪水在眼睛里打着转。

  有人估计,她前前后后资助过别人20多万元。“这个人是有点‘傻’啊。”土木公司前党委书记于建国说,陈超英资助别人,没打条子的,比打了条子的要多得多。

  “譬如职工遗属,看不起病的、上不起大学的、生活不下去的问题,已经超出了企业能够照顾的政策范围。”于建国说,一直到最近七八年里,还有三四个职工遗属每年从陈超英手里拿到过的钱少则几百、多则上千,“都以为是公司在长期照顾”。

  2006年过世的职工李红星家庭生活困难,他家2300多元的天然气管道初装费就是陈超英拿的。其遗孀梁爱桃直到去年病逝前,一直以为是公司帮她装的天然气,总是跟人念叨公司的好。

  “那可是个‘无底洞’,你有多少家当去填这个‘窟窿’?”“能帮多少算多少,解决一个是一个吧。人家也可怜……”于建国跟陈超英经常这样翻烙饼似地谈话,谁也说服不了谁。提起这些,于建国的情绪陡然有些激动,眼睛瞪得圆圆的,他盯着记者,好像在等待回应,好像陈超英还在,他要劝她别再那样“傻”下去。

   “她没啥故事,全是些小事”

  张木生退休好几年了,住在土木公司最早建起来的职工住宅小区里,陈超英每年都会来看望他。

  去年来看他的时候,正好他的小孙子也在场。陈超英记下了孩子的生日,说“明年一定来庆贺”。今年“六一”儿童节时,陈超英真的来了,给他的小孙子买了5套漂亮衣服。

  陈超英殉职后,张木生总是伤心地想:难道冥冥之中陈超英知道自己要走了,就一次买了那么多衣服?

  这个小区住着400来户,户主多为土木公司30多年前初创时期的第一批职工。陈超英遭遇交通事故的第二天早晨,“公司出大事了”、“陈主席走了”的消息就在这个小区里传开了……

  “一个人要对一两个人好并不难,难的是对所有人都那么好。”中建五局有限公司董事长鲁贵卿对陈超英的评价,触动了土木公司职工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刘爱云也是在6月14日上午才听说“陈主席走了”,她患有精神疾病,“怕受刺激,想了很久,最后还是不敢去送陈主席”。

  刘爱云的丈夫刘助友是土木公司的职工,1984年病故,把从农村来的妻子和一双年幼的儿女丢在了这个城市的角落。刘爱云一直找不到工作,靠做一些缝缝补补的活维持生计,陈超英不声不响地照顾着她的生意,是光顾她那个缝纫摊的常客。每一次陈超英抱来一堆旗帜、横幅让她加工时,她就知道,土木公司又有一个项目快要在长沙举行开工仪式了。

  刘爱云的缝纫摊摆在中建五局宿舍区附近的一个菜市场里。记者从菜市场一直找到一幢低矮、破旧的房子前,才找到她,她说“连住的地方都是陈主席帮忙租的”。房子是10年前盖的临时建筑,她最近听人说这幢房子“快要拆了”,一时急得“想不清今后住哪里”,她知道,这一次陈主席再也不能来了。

  “一想起往后,心里就不是个滋味……” 深深的悲痛让2004年退休的老职工沈昌学感到格外的孤单。说起陈超英,他摇着头叹息:“她没啥故事,全是些小事。”

  许多人像周祥明一样,默默地将一份感念珍存在心底

  在陈超英24年工会履职经历中,公司从困顿走向辉煌,而陈超英也在职工记忆深处日复一日地播撒温暖……采访中,职工用得最多的词,是“不离不弃”。

  武汉分公司职工胡明德甚至觉得,有没有“陈主席”这样的“好人”,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最大的不同之处”。

  胡明德曾一度下岗,长期在广东一家民营建筑企业打工。他说,民营建筑企业的特点是“工程一竣工,人就散了,交情也散了,连个电话都不会再打了,心里空落落的”。

  回到有“陈姐”的土木公司,胡明德像回到一个温暖的怀抱。当他和同事们回忆中建五局1998年到2002年那段特困时期的艰难生活时,泪眼中满是对“陈姐”的一片深情。

  1999年春节前,长沙市慈善总会拖来一大卡车大米、食用油,慰问中建五局的下岗职工。当时,土木公司只分到了一百来份,可下岗职工却有200多人。

  大家围着那堆米和油,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吭声。时任工会副主席的陈超英看出了大家的心思,说:“我保证,有工会在,你们都能过好年,每户人家都能分到一袋米、一瓶油。”

  当时下岗待业的钟江兰印象很清晰,陈超英眼睛红红地这样一说,人群才慢慢走散。“陈主席果然说话算数,第二天就给大家分了东西。”

  那时土木公司的总经理是谭立新,他记得,陈超英很固执地缠着他从本来就“揭不开锅”的经营资金里抽出3万元,又拉着他到五局去“求助”了2万元。

  鲁贵卿说:“这些温暖聚拢了人心,是土木公司乃至中建五局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的感情基础。”近些年,土木公司飞速发展,员工队伍日渐壮大,还有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在各个工地出力流汗,陈超英式的真诚和善良,仍然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工地盖“农民工公寓”,办农民工夜校,组建农民工工会联合会,春节前后到农民工输出地送温暖……土木公司的农民工就这样跟忙前忙后的陈超英熟悉了,和项目部的正式职工一样,亲热地叫她“陈姐”。

  48岁的农民工周祥明是砌筑能手,可近几年接连两次车祸,把他和妻子先后拖进伤病的苦海,也把他们的小康之家拖进贫困的深渊。他10多年前盖起的漂亮房子,让邻里乡亲啧啧称叹,如今却因年久失修到处漏雨,一儿一女也先后辍学。

  “不能让老实人受罪”、“不能让能干的人吃亏”。今年5月,陈超英把周祥明列为企业“情系工友千万家”帮扶对象,带头捐款募集了6万多元,要帮他翻修房屋,帮他的孩子重新入学。

  按照陈超英制定的帮扶计划,6月14日——陈超英殉职的第二天,她将要带“队伍”去周祥明家开工修房子……7月30日上午,五局举行陈超英事迹报告会,周祥明被邀请上台讲述故事。这个黝黑而本分的男人走上台,对着陈超英的遗像深深地鞠躬,然后就木木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直到他艰难地移动脚步走下台去,他都没有开口讲述那个其实已经在五局不胫而走的故事……就是那一刻,记者从沉默的农民工周祥明的眼里读到了“敬畏”——那是一个永远无法挖掘和考证的情感世界。

  尽管此后经历了漫长的采访,面对记者的一次次追问,许多人像周祥明一样,默默地将一份感念珍存在心底。

   

 

 

首页 [1]  [2]  [3]  [4]  尾页 文章作者:方大丰    龙巨澜/编辑:李俊/审签:吴显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