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注“三农”,汗洒沃土志不改——记衡阳市人大代表、耒阳市农业局推广研究员贺才明

13.05.2015  15:11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深深地爱着这片沃土。”因为这种特殊的乡土情感,参工28年来,他一直坚守服务“三农”第一线,致力于粮油作物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农业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多次荣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为耒阳农业跨越发展、两度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耒阳市粮食生产功臣、科技兴农技术骨干、衡阳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耒阳市农业局推广研究员、科教站站长贺才明同志。

情结三农服务,无悔青春献基层

长大后一定要让家乡人们都能会种地、种好地,吃上饱饭。”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贺才明,怀揣着儿时纯真的梦想,高考填报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学农,1987年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耒阳市农业局工作,从此肩负起了农技推广的重担。近30年来,他把青春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农技推广事业,把汗水洒遍了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耒阳河畔的每一寸田土都都见证了他的身影、留下了他的足迹。

为做好技术指导,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不论寒冬酷暑,他都常常早出晚归,头戴草帽,脚穿雨靴,走村串户,穿梭于田间地头,手把手做给农民看,领着群众干;并将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编写成通俗易懂、真正管用的实用技术手册或明白纸,发放到农民手中,耐心指导,直到农民掌握。为搞好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杂交水稻“双两大”、超级稻、无公害水稻、水稻抛秧、机插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他带领技术团队走遍了耒阳各个村组的田土地块,白天下田躬身作业,晚上挑灯研究数据,鞋子破了一双又一双,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为办好各类高产示范点,确保示范点农民增产增收,他把自己的家当成旅馆,舍小家顾大家,长年在村组驻点,坚持现场调研、现场指导,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了群众口中比农民还农民的“泥猪崽”,深受群众的爱戴和尊敬。

1994年,在负责实施“中国红壤二期开发项目—耒阳流域区”项目时,孩子才1岁多的贺才明,在项目区中位置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马水乡东升小流域,一住就是9年,让当年荒芜的红壤山地桃李满园、果香四溢。

2006年,耒阳爆发了百年一遇的“8·15”特大洪灾,稻田一片汪洋,公平镇农科村、公平村超级稻示范片刚刚插下的超级稻全部淹没,他率领驻点技术人员迅速研究应对措施,组织群众连续抗灾8个多小时,挽救了两个村2430亩的晚稻损失,保住了亩产584公斤的好收成。

2009至2014年,在连续6年驻点农业部双季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时,为防止群众浸种催芽出问题、杜绝烂种烂秧的发生,每年他都会带领驻点技术干部亲自动手,通宵达旦给群众搞好早稻浸种催芽工作,并主动卷起衣裤、打着赤脚下到刺骨的水田里,手把手教群众摆秧盘、灌泥浆、均匀播种、盖膜,深深感动了当地群众。

2013年我市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连续的高温干旱,造成全市农作物出现大面积严重干枯死苗现象,在洲陂万亩示范片驻点的贺才明,不论节假、不分昼夜,积极组织当地群众开展科学抗旱救灾,并亲自带领6名驻点技术干部参与清理疏通淤塞水渠850多米,架通1500多米的抽水线路,修复3套抽水泵站,2处拦水堰坝,还向上级争取抗旱物质5万多元免费发放给农户,确保了万亩示范片晚稻的正常生产,示范片内没有因旱灾抛荒一丘田。

潜心示范推广,科技花开结硕果

我来自农村,能让农民兄弟通过科学种田增产增收,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近30年来,贺才明积极主持并参与国家、省级重大农业项目的建设,先后主持和参与实施各类试验、示范项目100多项次,引进推广水稻、油菜、水果、红薯等新品种45个,示范推广实用新技术50多项,累计推广面积800多万亩次。从参工到成长为全市科技兴农的技术骨干,他几十年如一日,不畏艰辛,任劳任怨。

2007至2009年,他主持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湖南专项——湘南丘岗区水稻抗逆稳产轻简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耒阳核心试验区项目,经省科技厅组织的现场验收,累计实施49.92万亩,增产4243.2万公斤。

2008至2010年,他主持承担的国家优质杂交水稻良种繁育项目,建设优质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基地2.2万亩,每亩增收290元。2004年以来,他组织在全市示范推广超级稻,累计推广215多万亩,完成了农业部确定的“双增一百”的目标,亩平增产61.2公斤,亩节本增效149.1元,累计增产13158万公斤,新增收入32056.5万元,技术攻关研究形成了耒阳市双季超级稻栽培技术规范。

2010至2011年他主持承担的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面积199.12万亩,项目区粮食增产4791.4万公斤,为农民节本增收10304万元,肥料利用率提高4.18%,经湖南省农业厅专家鉴定达到了国内同类先进水平。

2009至2014年,他主持承担的“农业部万亩双季稻高产创建”项目,在示范片坚持双季稻高产创建与全程机械化作业相结合,实施统一技术方案、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种布局、统一集中育秧、统一机插、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统防统治、统一科学管水的“八统一”管理模式,切实抓好了水稻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安全齐穗三项双季稻关键增产技术,每年的粮食产量和面积均超额完成任务,为2012年、2014年耒阳两度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8年作为耒阳市红薯协会常务会长的他,积极推广湘辐一号、美国LS—9等高产高淀粉红薯新品种,为耒阳发展特色红薯培育了种源,为农民增收致富拨亮了一盏明灯。2010年—2014年,贺才明主持研究制定了耒阳市红薯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在全市累计推广特色红薯29.4万亩,平均亩产2837.0公斤,比本地多年栽培品种亩增产351.1公斤,为农民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协助注册成立的“耒阳市谭鸣红薯专业合作社”、“耒阳市盛洋绿色红薯专业合作社”、“耒兴红薯加工合作社”、“耒阳三利红薯合作社”等企业,更是迅速发展,不断壮大,其红薯系列产品多次获得省、市级农博会金奖,“耒阳红薯粉皮”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昔日不起眼的地瓜如今变成了抢手的“金瓜”,红薯也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的一朵奇葩。

热衷教育培训,助力现代农业梦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贺才明在多年的农技推广道路上,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诠释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争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2001年获得全国红壤开发项目先进个人,2012年获得湖南省水稻集中育秧先进个人,获得衡阳市先进个人10次,耒阳市先进个人10多次,记三等功3次,优秀共产党员5次,带领的工作团队,出色地完成了各级交办的工作任务,2005年—2014年连年被评为衡阳市农业科技教育先进单位;获得衡阳市、省部级科研成果12项,其中湖南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5项,衡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衡阳市农业丰收奖一等奖4项;在省、市级学术论坛获三等奖以上的优秀论文15篇,在《杂交水稻》、《湖南农业科学》、《农业科技通讯》、《中国农业科技》等科技刊物公开发表科技论文13篇,成了耒阳农业战线名副其实的“农博士”。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学农的贺才明深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才能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自担任耒阳市农业局科教站站长、挑起全市农业科技培训的重任以来,他积极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等项目的实施,带领科教站人员踏遍了耒阳的每个角落,通过调查摸底,建立了上万个培训对象信息库,编写了水稻、油菜、蔬菜、红薯、水果等实用教材,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培训。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培训农民3.15万人,培训基层农技人员2500人次,培育出了1500多个科技示范户、100多个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为发展我市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越来越多的“百事通”、“土专家”农村实用人才,为耒阳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希望。

如今,贺才明已年过半百,近三十年的风雨历程让他饱尝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艰辛,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三农”服务的执着,更没减少他对农技推广的热情。不论寒冬酷暑,群众口中的那个“泥猪崽”,仍然带着感情、带着激情、带着责任,早出晚归,穿梭于田间地头,传技术、做指导、忙服务。2015年,在耒阳经济转型关键时期,他又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特色强农战略,带领技术团队挑起了发展红薯特色产业的新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