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05.01.2016  21:25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强实施,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造成了农机具更新速度不断增快和拥有数量急剧增加,农业机械化迅速向大型、新型、节能方向发展。而随着农机化事业的迅猛发展,新型、大型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与其相应的农机维修行业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笔者以湖南省汝城县为例,经调研发现,该县基层农机维修网点的布局不合理、人员老化、设施和技术显滞后,明显不能适应农机快速更新换代的形势要求,并提出以下一些浅薄的建议。
  一、汝城县农机维修行业现状    
  为了摸清行业状况,促进县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笔者对辖区内的农机维修网点进行了全面走访调查。该县1995年发证的35家维修网点,到目前为止只存19家,维修从业人员23人,且维修设备陈旧老化,只有少量车床、钻床,普遍有电焊机、火焊、电钻、切割机、扒胎机等,机械工具简易,只能对拖拉机、小四轮补胎,农机具的电焊焊接,以及柴油机、汽油机等动力的换件维修,现在比较新型的机械就不能应付了,比如近年来发展快速的收割机和插秧机,一旦出现问题,只能等厂家维修人员,农户只有干着急的份。
  二、农机维修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维修网点分布层次不齐。现阶段,该县农机维修网点主要集中在乡镇,村级的维修点相对比较少,而且维修服务水平比较低。各乡镇的维修服务组织体系建设远远不能满足该县农业机械保有量的迅速增长。目前大部分的农机具及农机手都在农村,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机具的及时维修,尤其在农忙季节,由于机械故障而影响农机作业的案例比比皆是。
  2.农机维修网点规模小、效益低。农机维修企业及专业农机维修企业工作人员1到2人,年营业收入5万元左右。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年营业收入不足3万元的维修点占整个行业总量的70%。  
  3.农机维修设备老化、专业维修人员紧缺,维修水平低。长期以来农机维修网点的低效益使得维修网点更新设备的意愿不强烈,设备老化严重,更新换代缓慢,无法跟上农机机械化的步伐。从业人员维修水平低,这些维修工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靠经验、凭感觉维修农机,其结果可想而知。这些农机维修网点只能提供简单的维修保障,对于新型、大型设备只能依靠厂家的“三包”服务,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特别是多用农田作业机、联合收割机结构复杂,一次性投资大,农民购置一台不容易,如果在使用中出现故障,得不到及时维修,就会耽误农事,造成损失,严重的挫伤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4.对农机维修网点管理力度不够。农机管理部门做为农机维修网点的行业主管部门,受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制约,无法实施对农机维修网点的有效管理,虽然千方百计筹措,仍无法对维修人员进行定期上岗培训和新机具维修培训,合格证换发工作也进展迟缓,尽管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由于网点分散在乡、镇农村,主动办证的少,存在无证经营、使用过期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现象、超范围经营现象。
  5.农机维修网点缺乏强有力的质量监督管理。管理部门职权界定不明,很多部门都有权管理农机维修行业,比如农机部门、工商、技术监督、公安、安检部门,如何界定各自具体职权需要进一步明确。
  三、促进基层农机维修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将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要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与农业机械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理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制定农机化发展规划的时候,要把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规划。做到布置工作有农机维修网点工作,检查工作有农机维修网点工作,总结工作有农机维修网点工作,使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工作有专人抓,有专人管。
  2.要合理布局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在研究筹划基层农机维修网点的布局上,一是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即农机维修达到“就地就近、少花钱、时间短、质量好”的要求;二是考虑农机维修人员的经济效益原则。即每搞一个维修网点建设,都应根据农业机械分布状况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年限,进行维修成本估算和盈亏分析,应保证维修点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3.要加强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借助国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阳光政策,认真搞好农机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管理工作。对农机修理工培训考核要制度化、规范化,做到规范教材、规范培训、规范考试,并设立相对固定地培训基地,对其教学条件和师资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以保证培训质量。
  4.要加大示范网点建设、扶持高新技术农机产品维修网点。对管理规范、服务优质、农机户反映良好的维修点,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提高维修点的综合维修能力,从而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鼓励农机维修点实行维修与零配件供应一体化服务,把农机维修服务工作前移,方便农民,建议在2-3个乡镇之间建一个维修功能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先进、维修人员技术水平比较高农机维修综合服务站,使得农机具出现毛病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不误农事。
  5.要明确管理责任、加大执法力度。要确定农机质量监管部门在农机维修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完善农机、工商和技术监督等部门对农机维修行业管理的监督协调机制。制定常规性行业管理制度,加强服务意识,深入现场,依法依规对从业人员、从业网店进行登记、年审年检,明确要求网点建立健全维修记录档案。严格规范农机维修市场,经常性开展联合执法大检查,检查农机维修网点是否证照齐全,是否合法经营,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农机配件质量是否合格等。对无证照、证照不全和不按时参加年度检审的要坚决进行处罚,甚至予以取缔,促使农机维修市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