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廊建设要有“良心”
连日来南方持续的强降雨天气,不仅让抗洪救灾牵动着国人的心,也让城市防涝能力成为城市建设质量的热议话题。就连亲自去灾区视察防汛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一再强调城市地下管廊建设质量的重要性。
据媒体报道,48小时内,李克强总理语气极重地3次提及地下管廊,足见此事分量之重,总理挂念之深。7月5日,李克强视察湖南岳阳防汛时说,内涝凸显了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短板,必须要加快地下管廊建设,尽快补上城市历史欠账。7月7日下午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总理说,地下管廊是典型的基础设施,事关公共服务,也是目前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短板,一定要调动起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事实上,仅梳理公开报道就能看到,李克强总理从2014年起就一直紧盯着地下设施和地下管廊不放——2014年5月,李克强考察内蒙古赤峰市一个污水处理厂在建项目时说,我们的城市外表亮丽光鲜,但地下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过多。“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这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2015年7月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李克强说:“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这还是在一些大城市。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我们的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加快这方面的建设,很有必要!”那次会上,他还专门提到,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将提高城市防汛抗洪的安全水平。
2015年11月,李克强出席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并作报告。在回答政协常委的提问时,总理说:“我们的城市建设,‘地下’的问题是发展中更大的短板,所以我们必须进行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个已经推动的项目,就是城市地下管廊。”
2016年5月,李克强考察湖北武汉CBD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时说,我们的城市在地下空间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地下空间不仅是城市的“里子”,更是巨大潜在资源。要积极探索PPP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地下管廊建设。这是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可如今做良心与智慧的事情都不给力。如果说前些年城市遇到暴雨还只是被调侃为“看海”的话,今年遭遇历史级别强降雨的长江中下游部分城市,已经演变成为严重的内涝灾害了。难怪总理在视察灾情时一再强调城市管廊建设问题,更是将其看成是民生之基、安全之策、当代之功、百年之计、千秋之利。
要落实总理提出的要求,把我们城市的地下管廊建好,建成真正的“良心”工程,除了破解一些资本、管理等方面的掣肘之外,提升地下管廊的品质,从而提升整个城市的品质,是重点、核心和关键。换言之,必须把我们的城市地下管廊建成真正的高品质工程,经得起老天爷的考验和时间的检验。而不仅仅是在城市建设中只顾地上的“面子”工程,应付地下的“里子”建设,缺少“良心”。
要让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成为城市的“良心”,首要的就是要高标准。标准决定质量,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关于城市地下管廊建设的重要政策文件中,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标准,充分说明只有在设计规划、工程建设、产品材质等方面,拥有完善且要求高的标准体系,才能更好地完成高质量的地下管廊建设。
要让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成为城市的“良心”,还应当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确保管廊的质量水平,只有每个管道、每根管线都做到了真材实料和高品质,才有整个城市管廊的高质量。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无疑会为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提供更好的契机,也希望在此过程中,城市建设者们能够真正打造“良心”管廊,形成“面子”“里子”共同发展的态势,不让城市再“看海”。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