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型引领,实现绿色发展

24.08.2015  10:11

  


长沙县坚持绿色发展的战略,有效地保护了北部乡镇的绿水青山。图为北山青河村新貌。均为资料图片
长沙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9.2%,三年造绿行动实施两年,城市绿化率达到45.7%。图为星沙特立公园,俨然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长沙县境内的主要河流——捞刀河曾经污染严重,近年来通过加大河流治理力度,现在整个流域绿水长流。图为春华境内的捞刀河,夕阳中如同玉带缠腰。
湖南绿心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基地种满了速生草,这种草能有效地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8月24日讯(记者 李文婧)坚守10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开创出了一个个掷地有声的“率先”后,长沙县成功捧回“国家生态县”绿色奖杯;当雾霾和气候变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成为国人讨论的热点时,长沙县勇于担当,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零碳县”,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更加宜居。

 

  近年来,长沙县以两型为引领,始终秉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在8月22日公布的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中,长沙县再进一位,位列全国第八。而令人关注的是,在“县域相对绿色指数等级”这一指标评价体系中,长沙县超过了排名第五的福建晋江市和排名第七的浙江慈溪市。

   绿色考核:不唯GDP论英雄

  对各镇街实施“分类考核 统筹发展”

  多年来的生态治理实践证明,没有科学的标尺和指挥棒,就注定无法有长远的发展。

  从2008年开始,长沙县提出“分类考核 统筹发展”战略,率先取消GDP考核指标,仅以1%的土地创造财富,99%的土地用来保护生态环境。这种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与经济社会建设同等重要地位的分类考核机制,导向十分鲜明,指挥棒作用明显。

  在科学指挥棒的指引下,一个又一个“率先”之举在长沙县大地推行。率先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率先清退“三高”产业,率先实行生猪退养,率先建立河流常态保洁体系,率先成立农村环保合作社,率先提出生态补偿机制,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污水处理体系……

  生猪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曾一度是困扰长沙县的一大难题。2010年,为了保护捞刀河流域生态环境,长沙县率先在县域内划定畜禽养殖业禁止养殖区、一级限制养殖区和二级限制养殖区。为鼓励农民主动拆除栏舍,长沙县还出台了资金扶助政策。

  “养猪不违法,污染就有罪。”今年,长沙县铁腕治理环境、冲出“猪围”:7户养殖户因违反生猪限养协议被告上法庭,原告是镇政府;10多户养殖户因违法排污被行政拘留7到10天。

  近三年,长沙县在环境保护上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超过3.5%。在退和进的盘算之中,在加和减的抉择之下,“山青水不秀,处处猪粪臭”、“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农村环境难题一一有解,“百条乡村公路,千里河港堤岸,万户农家庭院”三大绿色愿景工程纵深推进,80%的镇村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镇村,百亩薰衣草基地、蓝莓基地、百里茶廊等现代农业项目遍地开花。生态优美,产业绿色,惬意安居。今天,“美丽乡村”与工业强县一样,成为长沙县的闪亮名片。

  如今,绿色成为长沙县的发展底色,今年是长沙县三年造绿行动的第二年,据了解,目前长沙县森林覆盖率达49.2%,城市绿化率达45.70%,空气优良率达到了90%以上。

   零碳革命:两型发展的新梦想

  全县开展零碳单位、零碳社区、零碳企业创建

  根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核查证明,当前长沙县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已成功实现“负增长”,而作为领跑中西部的经济强县,长沙县实现“绿色崛起”的秘诀,正是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创建“零碳县”。

  目前,这场轰轰烈烈而又实实在在的“零碳革命”正在积极推进:聘请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编制了《长沙县零碳发展规划(2015年—2035年)》,投资3.5亿元推进速生草种植基地和固碳加工中心建设。今年长沙县将同时形成速生草种植、碳产品加工、替代化石原料发电等碳产业链,并可推动碳资源交易从虚拟走向实体。以此为依托,全县今年将开展零碳单位、零碳社区、零碳企业等的创建。今年,一座新型生物质发电厂将在长沙县投入建设。

  同时,长沙县也正在每一个可触可及的领域耕耘“零碳梦想”:耕地沃土搬家,让被征耕地得“重生”,一项被通俗地称为“耕作植皮手术”的土壤剥离再利用的创新项目在长沙县实施。

  金井镇涧山村田间沟渠设立俗称“青蛙宾馆”的生物池。使得农田生态系统得到了优化,4000亩的农田经过整治每年能够减少200余吨的碳排放。

  星沙街道各个社区正在推广的绿色互联网+生活,居民只要轻点手指,扫一下二维码,以前一文不值的垃圾,如今不但能兑换成牙膏、电吹风等日用品,甚至还能折抵物业管理费。

   海绵城市:让城市学会呼吸

  让雨水“包袱”成为城市的资源

  打造“零碳县”的同时,长沙县已经开始尝试让雨水“包袱”成为城市资源,创建“海绵城市”。目前城区新建的银河社区公园和人防公园的游道采用透水混凝土,并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统。下雨时,雨水通过表面径流,向蓄水池内汇集,再用水泵抽水浇灌花木,使雨水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同时,星沙城区的人行道改造均采用了透水砖,让雨水渗透至地下,减少道路排水压力,让道路有了“呼吸的毛孔”。

  除了可以“呼吸”的道路,长沙县首个城市“绿色建筑”——市民服务中心目前正在抓紧建设。据了解,整座建筑设置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整个雨水蓄水池的有效容积达350立方米,可满足3天二期绿地及项目整体道路浇洒用水。

  眼下的长沙县,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生态环境日臻秀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它正以其特有的魅力,崛起在三湘四水之畔!

  数据

  1、根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核查,2013年长沙县国内生产总值为976亿元,净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0.61 tCO2/万元GDP,净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同比降低了4.69%,成功实现了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负增长。

  2、今年是长沙县三年造绿行动的第二年,围绕品质星沙,铺排项目24个,投入8.6亿元。森林覆盖率达49.2%,城市绿化率达45.70%,空气优良率达到了90%以上。

  3、长沙县开展拆除生猪养殖栏舍行动范围包括全县18个镇街,目前已签订同意拆除承诺书、并进行面积丈量的达4700余户,面积达120多万平方米。超千平方米以上生猪养殖栏舍的养殖户已有10户以上启动拆除工作。

  声音

  现在看来,长沙县零碳路径的探索是具有历史战略意义的,值得大力赞扬和推广。首先,面对生产生活产生大量的碳排放,零碳是大势所趋。其次,长沙县的做法实现了以低成本解决了高碳经济的难题,我们从来不提倡高碳发展,但很多时候是被动的高排放。最为重要的是,长沙县零碳模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好路径,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不断节能减排。

  ——中国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 刘鸿志

  在不唯GDP发展的同时,长沙县并没有输掉GDP。县域经济在不断增长的高基数上仍以惊人的高速发展,从而兼得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可以说是真正闯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星沙模式”。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主任研究员李津逵

[编辑:王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