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查清地名的“家谱”——全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纪实

22.12.2015  10:34

  

  (《湖南日报》2015年12月21日7版)

   对于省会长沙上世纪70年代建在湘江上的那座桥,“一桥”、“老桥”、“橘子洲大桥”都被喊成它的名字。土生土长的长沙人听到后心里倒是清楚,外地人可能就一头雾水。这就是地名不规范带来的麻烦。还有一地多名、无名或者名字丢失等情况,也会让人找不着北。2014年8月开始的全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就是为地名正本清源,查清地名的“家谱”。这项工作按照国务院安排到2018年6月结束,我省目前正进入关键性的完成普查和检查验收工作阶段。

   大多数人对“人口普查”、“经济普查”较为熟悉,对地名普查尚有陌生感。地名普查工作做些什么?我省一年多来做了哪些工作?近日,我们来到省地名普查办进行了采访了解。

   为了搞好这项工作,我省成立了由副省长任组长,23个省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省地名普查领导小组下发了《湖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任务分工和相关资料提供要求;成立了由地名文化、计算机技术、测绘技术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地名普查专家咨询委员会,明确了地名普查技术支持单位;在省级层面将普查软件开发、普查作业用图准备、普查保密工作等放到省地名普查办统一开展,不但创新了工作机制,而且创制了技术体系,使地名普查各项工作平稳、高效、有序推进。

   强化培训,落实保障。自2014年7月以来,省地名普查办先后组织5次培训,共培训1800余人次,参训人员主要为各市州、县市区的地名普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以及地名普查外包服务单位的技术骨干和项目经理。培训内容包括政策文件、技术标准、地名文化、操作流程、保密措施、普查软件等多个方面。特别在对外包服务单位的培训中,省地名普查办还组织了严格的考试,考试通过的才可以担任普查外包服务项目经理。除省级组织的培训外,省地名普查办还安排人员到各市州、县市区培训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地名普查技术骨干,共计培训30余次,参训人员超过5万人次。各地还加强保障措施,落实经费、人员、设备保障。中央、省、市、县层层落实了普查经费,省地名普查办安排专职人员6名,其中有测绘及计算机专业人员4人,历史文化专业人员2名,市、县两级地名普查办共安排专业人员600余人,省里为各地配发了地名普查涉密计算机保密防护软硬件设备,并明确了地名普查设备配置清单和参数要求。各地还在主流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地名普查宣传,扩大影响力和知晓度。

   创新试点成果。分别在浏阳、龙山、桑植、汝城等县市开展地名普查实施流程、少数民族语地名和方言地名审音定字试点,成果丰硕,为全省地名普查规范制度、技术标准的创制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少数民族语地名的试点成果填补了土家族、苗语地名的翻译规则空白,受到了省民族工作部门和地方群众的广泛好评。下一步,我省还将在地名标志普查、地名文化普查、历史地名普查、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利用等方面继续开展试点。

   创新质量管理。根据我省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我省出台了《湖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实施细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湖南”建设要求,制定了湖南省地名普查技术标准体系,从地名普查的技术流程、数据库标准、地名普查成果质量评价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创制了注重当前、着眼长远的地名普查工作技术体系。

  地名,记录着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信息凝聚。省地名普查办负责人说,现在,1000多名普查员和工作人员跋山涉水,不辞辛劳地工作在普查一线,对包括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11大类别所查地名的名称、位置及其他相关属性信息进行核实登记、分析甄别等,为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陈林霄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