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遗中寻回长沙的美丽乡愁
春节过完,火宫殿庙会依然年味不减。大年初十,太平老街里人潮涌动、锣鼓喧天,《刘海砍樵》《胡大回门》等花鼓戏精选片段,引得台下不时鼓掌叫好。
长沙博物馆内,长沙棕叶编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佳霖和丈夫黄小平耗时半年完成的棕编巨作《百鸟朝凤》,让参观者啧啧称奇。
春节期间,长沙各地开展了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从浏阳河流域到湘江古镇群,从花鼓戏到舞龙舞狮,非遗让不少长沙人寻回了失落已久的年味。
美丽乡愁寻回来
鸡年春节,一位近代史专家到长沙岳母家过年。一到长沙他就托朋友打听:“鉴湖女侠”秋瑾在湘潭和长沙期间最爱吃的脑髓卷还找不找得到。如今,脑髓卷、臭豆腐早已入选省非遗名录,在火宫殿保留了全套制作方法。
长沙此前已有国家级非遗8项、省级非遗17项。在近期公布的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中,长沙山歌、金井绿茶、巫家拳、捞刀河刀剪、皮影戏、花鼓戏、江氏正骨术等九项入选。市政府去年底公布了浏阳豆豉、古山贡纸、长沙童谣等24项市级非遗。
这些传统技艺和习俗,凝聚着长沙人的精气神。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杨长江介绍:“保护这些文化瑰宝,留住民俗文化的根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古老技艺活起来
长沙弹词是国家级的濒危项目,只有彭延坤一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去年4月,彭老在长沙市文广新局的协调下收了张明星、刘丹两位爱徒。有人听完彭老徒弟的表演后评价:“长沙弹词又回来了。”去年11月,彭老不幸逝世,但长沙弹词依旧在星城大地上传唱。
长沙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人、省级12人、市级32人,政府每年对他们发放传习补助经费。通过保护传承人、鼓励传承人“传帮带”,一批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刘爱云等湘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培育了数百名高校湘绣专业毕业生;“长沙快板王”熊梦鹤和传承弟子王持斌、汪建科开起了“快板传习所”,江背镇45名快板爱好者成为了第一批学员;周佳霖成立了棕编传习所,收了五位徒弟,其中四位是像她一样的聋哑人,师徒编制的棕编作品通过网络,月销售额达到数万元……
非遗进校园在长沙全面开花。市文广新局授予长沙市实验小学梅溪湖学校全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学校”。雨花区确立了明德洞井中学、东方红小学等为首批传承示范基地,宁乡县在部分学校开设了黄材山歌、刘章喜剪纸等非遗课程……每逢周末、节假日,铜官古街长沙窑非遗示范基地、泥人刘陶艺馆便热闹非凡,每月有约万名学生来这里“玩泥巴”。
传统戏曲演起来
凭一张身份证便可以在城区的剧场免费观看湘剧、花鼓戏。90后的曹威治、周帆等年轻演员已经在舞台上挑大梁,耳朵挑剔的老戏迷也给他们喝彩点赞。
这样的演出,每年在城区就有200余场,每场座无虚席。复排的《白兔记》《拜月记》等经典剧目,不光长沙人觉得“对味”,也引来好多外地的游客。讲述“长沙故事”的戏剧,自然长沙人爱听。湘剧《护国》在湖南大剧院首演一票难求。湘剧《田老大》晋京演出,反响热烈。花鼓戏《耀邦回乡》,连90后都看得津津有味。
全域旅游火起来
春节期间,铜官窑原汁原味的祭窑神、靖港活灵活现的皮影戏、新康古韵古香的地方戏吸引着各地的游客来这里寻找“年味”。2016年望城湘江古镇群接待游客55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非遗体验、民俗表演,让大打湖湘文化牌的湘江古镇群“记得住乡愁、留得下脚步”。
浏阳文庙春秋两季的祭孔大典,有孔氏后人专程从全国各地赶来,只为一睹古乐的风采。铜官聚集了一批80后、90后的“创客”,非遗文创产品,很是畅销。浏阳夏布登陆上海时装周,穿出了国际范。
逛陶公庙会,灰汤、道林、关山古镇体验非遗,成为长沙的一种新时尚。非遗焕发了全域旅游魅力。
魅力非遗亮出来
湘绣、陶瓷、湘剧、花鼓戏等17个非遗项目在去年12月开馆的天心非遗展示中心展出。游老街、尝美食、赏非遗,人们流连忘返。民办公助的雨花非遗馆人气火爆。橘子洲上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橘洲客栈将被改造成长沙非遗展示馆,向市民免费开放。还有沙坪湘绣博物馆、靖港朱国强皮影博物馆等地,每年都开展多场活动,受到市民喜爱。
长沙非遗经常走出国门,收获了一批“国际粉”。赴法国展出的长沙铜官窑被法国人啧啧称奇,连声叫绝。在美国罗利艺术节上,世界著名女高音、被称为意大利歌剧皇后的Chiara Taigi更是以“巧夺天工”来形容湘绣,并收藏了江再红的湘绣作品。
长沙市2016年获评“东亚文化之都”,长沙非遗将借“东亚文化之都”强劲动力“走出去”,让非遗展示魅力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