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新的起跑线 长沙市以改革促发展纪实(图)

01.12.2014  13:13

  

  长沙市湘江橘子洲美景。(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2014,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长沙,不经意间发生着喜人的嬗变:

  芙蓉路等主要街道、背街小巷、老旧社区,变得干净整洁起来;

  新登记注册企业,雨后春笋般冒出,千年古城,涌动创业大潮:

  民间资本,如开闸洪水奔涌而入,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大展拳脚;

  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来势喜人……

  在新一轮改革的起跑线上,长沙市只争朝夕,率先起跑。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誓言铿锵:“长沙,必须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起跑线上!”

  作为湖南的龙头与核心增长极,长沙转型发展唯有全面深化改革

  近年,长沙经济一路凯歌高奏。

  2013年,实现GDP7150多亿元,在各省会城市奋勇当先的竞争态势下,连续5年保持了第七位;县域经济可圈可点,2014年全国经济百强县,长沙县挺进10强,浏阳、宁乡跃进前50强。

  然而,掂量着这份经济总量与发展速度的亮丽成绩单,长沙人还不能沾沾自喜。

  以经济“首位度”(在省域范围内,第一大城市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来分析,长沙充当全省的发展龙头与核心增长极,任重道远。

  长沙市统计局提供的报告表明,2013年长沙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但与中部省会城市比,长沙首位度排位呈下降态势。特别是第三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首位度排位下降。

  区域经济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已演绎为区域核心增长极的竞争;首位度高的城市,对生产要素的吸附能力自然较强。

  “第三产业、进出口等指标是长沙首位度提升的软肋。”报告指出,长沙要提升经济首位度与省会城市竞争力,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经济外向度;应营造有利于三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实施统一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工商登记制度便利化。

  长沙市市长胡衡华坦陈,长沙除了需拉长外向型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短腿外,支柱产业还须转型升级,工业结构有待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需做大做强。

  今年9月中旬,省党政代表团赴深圳、广州考察。这两地在基本完成经济转型后活力勃发,其改革态势与发展来势令人震撼。回顾南国之行,易炼红直言不讳地指出,在改革举措与发展转型创新上,长沙与广东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宏观经济下行大环境下,长沙唯有以改革释放的红利来稳增长、促发展。

  10月20日,寒风拂面。长沙市委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来自改革前沿深圳前海管理局局长张备的一番发言,让与会者浑身发热。“深圳已完成从工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正在建立与之配套的体制机制和商业氛围。长沙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只有改革才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发展、赢得未来!”易炼红语不高声,但振聋发聩。

  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经济体制改革蹄疾步稳

  11月14日11时55分,接近中午下班时分,当记者匆忙赶到岳麓区政务大厅时,工商登记窗口仍然挤满了人。

  工商登记开户数猛增,岳麓区工商局只得将原来4个服务窗口,增加到8个、16个。“服务大厅左边一排全给了我们还不够用,只能再增加两张桌子。”该局注册登记科科长陈颖川介绍,去年该区新登记注册企业1518户,而今年头10个月已达3600户。“办理注册登记工作人员由4个增加到24个还忙不过来。”

  今年1月1日,长沙在全省率先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打响全面深化改革“第一炮”。

  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大幅削减前置审批,从361项减至19项,办事环节更简捷,办照时间更短。

  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降低创业“门槛”。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长沙引发了一股创业热潮。

  “好久就想自己创业,今年才下定决心。”草根出生的湘潭小伙子罗旺,两年前试图注册一家公司,跑到工商局咨询后便打起了退堂鼓:手续太繁琐;50万元注册资金拿不出,“弄个假验资,加上整个手续代办下来要上万元,出不起。”小罗不得已放弃了开公司的梦想。

  年初,听说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了,1月7日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了雨花区工商局。“没想到这么简便!”仅跑了两趟,3天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如今罗旺的长沙宇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靠着一项汽车保养高科技,生意兴隆,“现在每月开票额已达10万元以上,市场空间大得很,明年还要多招几名员工。”“小老板”罗旺乐呵呵地说。

  截至10月31日,长沙市今年以来新设立商事主体90885户,同比增长53.9%;其中企业33294户,同比增长94.7%。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倒逼着相关管理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加强监管,优化流程,提升服务。”长沙市工商局副局长周自立介绍,长沙市直32个职能部门,制订了与此改革相配套的监管制度;工商管理部门增设受理窗口,增设便民设施,下放名称核准权限……

  改革捷报频传,推进科技创新、扩大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国企改革等系列经济体制改革,衔枚疾行。

  大举改革科技创新体制,一口气出台33条“利好”,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速转型发展;

  出台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意见,撤除民间资本前的“玻璃门”与“弹簧门”。对市级层面主导、并能进行市场化运作的领域,坚决予以放开,并重点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8大领域强力突破。

  今年5月,长沙市一次发布86个对民间投资放开的项目,总投资达1010亿元。其中,万家丽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黄兴生态新城南片区开发等10多个项目,已实质性引进民间投资主体,均采用BT、BOT、PPP等新机制运营。

  改革的行动,决定着改革的成色。今年前10个月,长沙市完成民间投资3278.96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全市投资70.7%,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达85.6%。

  改革行政体制,简政放权,让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深度互动

  “过去这里稀烂的,3栋破房子,成了周边居民的垃圾场。”

  开福区清水塘路社区居民王娟口中这个“稀烂”的地方,已摇身一变为小巧精致的社区公园。1200平方米的公园内别有洞天:假山、凉亭、鱼池四周,银杏、桂花、红枫等名贵树木错落有致。以旧居民区为主的清水塘街道办事处,成了长沙市两个城市管理示范街道之一。

  记者走马观花岳麓区长华社区,开福区紫荆园、荷花池社区,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位于背街小巷的老旧社区,已成了城市精美的细节。

  蝶变,来自城管体制变革。

  以前,人、财、物权全部集中在市级城管部门,区、街道城管部门,有责无权、有责无利,自然影响到城市管理积极性。

  今年长沙大刀阔斧改革城管体制,按照“权随责走、人随事走”原则,将人、财、物、执法权等7项具体事权,下放给各区、街道,让基层责权事“一把抓”。“目前,长沙城管体制可说是史上最严厉、最精细、最到位的。”开福区城管局局长朱旭东评价。

  相比城管体制变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是长沙全面深化改革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继年初向区、县、市下放99项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后,今年长沙市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通过收缩政府的手,放活市场的手,补强社会的手,释放发展潜能。

  11月12日,长沙市政府公布《长沙市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从485项,减至219项,精简58.2%;政府部门行政职权从9706项,减至3393项,精简61.7%。

  同时发布《长沙市行政审批项目流程清单》,从审批程序、承诺期限等16方面,规范审批事项办理。

  为防止已精简的审批事项“死灰复燃”,以及巧立名目新增审批事项,还出台了《长沙市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暂行办法》。

  为做到“清单之外无权力,目录之外无审批,法无授权不可为”,长沙市编办副主任向伟介绍,将清权、减权、晒权、控权相结合;将权力清单纳入电子监察范围,进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

  长沙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之大全国罕见!

  对政府而言,简政放权相当于“割自己的肉,革自己的命”。

  “两清单一办法”出笼,并非一蹴而就。

  “权大责小不愿放,责大利小不愿留。”对此,长沙市委、市政府要求,绝不允许“选择性改革”和“象征性执行”,行政审批事项必须精简50%以上,行政审批效率必须提速50%以上;且改革的“含金量”要足。

  为此,各行政管理部门对照法律条文,对行政审批事项与行政职权,“翻箱倒柜”逐条清理。

  长沙市教育局,拥有行政处罚、检查、许可等12类职能131项。7月第一次自查自清后,向市改革办上报保留93项;8月再次清理减至73项;最终减至42项。

  有部门提出,所有保留项目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实在无法精简。“凡是广州、武汉、杭州等已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城市没有的项目,长沙一律比照精简!”胡衡华斩钉截铁回答。

  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长沙,正在释放改革红利。今年前3季度,长沙GDP同比增长10%左右,是6个GDP增速超过10%的省会城市。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已从新起跑线起跑的长沙市,正朝着“赢”的目标奋进!




(稿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记者 邓献忠 孙振华 周湘云 熊远帆)
(编辑:段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