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玉副厅长在全省减灾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省减灾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唐白玉
2015年4月2日
(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减灾救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2015年全国减灾救灾工作会议和省减灾委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部署安排2015年工作。刚才本文同志报告了工作,讲得很好,我都同意。之前我曾经分管过救灾工作,这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上又有了很多新的拓展和变化,这次会议对我来讲,也是一次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新时期民政减灾救灾工作谈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减灾救灾工作呈现的几大转变
根据国家减灾救灾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比较近些年来减灾救灾工作的发展状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理念转变,自然灾害特点变化,新形势下的减灾救灾工作主要呈现了以下几个转变。
一是由单一强调救灾到注重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转变。 早些年我们主要是强调救灾工作,在防灾减灾和预案体系建设等方面谈的不多,重视不够。现在逐渐从单一强调救灾到注重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的转变,救灾工作的链条延长、领域延伸,赋予了我们新的更重要的责任。近期,省政府已经公布了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清单上明确了民政救灾工作的9项职责。不但要抓好传统的救灾工作,也要依法履职,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
二是由单一部门行为向多部门联动转变。 往常我们讲到救灾工作时涉及的部门主要是民政、水利、国土、农业、林业、气象、地震等,其他部门似乎参与不多。在新的形势下,自然灾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灾民生活救助到灾后恢复重建的各个环节,都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受灾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各方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明显提高。上个月底,省减灾委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根据需要将成员单位由26个增加到31个。新增的部门参与热情很高,履职意识很强,尤其在大灾发生时,部门联动救灾的优势更加突出。所以说,新形势下的减灾救灾工作由原来单一、封闭的部门行为逐步向开放、多部门联动转变。
三是由传统粗放型救助向精准化救助转变。 过去我们很多工作做得还不够精细,方式方法还比较粗放。从灾情信息报送来看,很多时候都是统计加估计,现在就要更加具体准确,提交的数据要经得起推敲核查。在灾后重建方面,我们也没有一个准确完整的档案系统,对重建过程的监督和把握不够,现在在对象确定、重建进度、资金发放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在应急资金、重建资金和冬春救助资金的管理发放使用上,中央和省里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今后要着力做好精准化救助方面的工作。
四是以政府为主向由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转变。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公民慈善、公益意识逐步提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救灾工作已经成为新的趋势。以汶川地震为例,中央财政下拨资金和社会各界捐助资金几乎相当,民间团体和社会志愿者力量投入远大于各级政府的投入。从我们省里来看,局部灾情发生后,一些社会贤达、爱心人士也都纷纷捐款捐物,参与灾后重建。同时,还有很多来自民间和媒体的关注、监督。因此,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性,更有序引导社会参与,是我们面临的新的严峻任务。
二、做好新形势下减灾救灾工作要注重的几个问题
(一)机遇与挑战的问题。
首先说机遇的问题。 近年来,减灾救灾工作职能理顺,有些工作内容划转,民政资金大幅增加,救灾资金占比却不增反降,一些同志似乎感觉救灾工作是不是没有那么重要了。其实,这只是看到了一些表象,我们应该从更高的层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 是各级党委政府看得更重,十八届三中全会把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决议,这是十分难得的; 第二 是现在正处于“十二五”和“十三五”的衔接关口,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已经列入国家规划的重要内容; 第三 是依法治国给救灾工作带来了新机遇,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自然灾害救助条例》,2011年民政财政两部下发了《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多部法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推进依法治国,要求讲依法行政,我们要主动利用这些重大法规规章的出台来推进我们的工作,要抓住机会去汇报、争取,实些这些重要法规政的充分落地,否则就丧失了机遇。
其次是挑战的问题。一是 履职追责的新挑战。权利职责范围内不做是不作为,不在职责范围内做了是乱作为。依法履职是对我们工作的要求,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考验,其中依法统计报灾就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新挑战。今年,省里经过充分酝酿和讨论,决定制定下发《灾情统计、会商和发布办法》。《办法》进一步明确:自然灾害情况稳定前,由各级民政部门收集灾情损失和人员伤亡等有关情况;灾情稳定后,由各级人民政府和人民政府的应急协调机构,即减灾委,负责收集、统计和发布灾情。这既是一个新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前几年我省已经出现过部门灾情数据悬殊造成的问题。新形势下我们要按照有关法规政策规定理顺归位,要以法制的思维要求做好灾情统计报送工作。灾情统计报送,既不能漏报瞒报,也不能为争取上级支持多报虚报,在这方面我省已经有了教训,今年初我省有两起统计问题被国务院通报,长沙市天心区和衡山县在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时候对GDP数据和其他分项数据报送不准确,两个地方分别有干部受处分。近期,国务院和省里也都召开了专门会议对统计工作提出了要求。所以,我们不能用原来的老观点考虑问题,如何把数据做实做准,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留有余地,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是 中央八项规定的新挑战。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了不少救灾工作的负面现象,今后救灾战线上的同志到灾区后的一言一行,都要与工作相符、与情景相符,与我们的责任相符。
(二)借力与合力的问题。
减灾救灾工作单凭民政部门,单凭我们分管的同志是做不好的,需要借力和合力。借力与合力就是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作用,充分启动各级减灾委的工作职能。有的同志谈到,减灾委和应急办、防指相比,声音小、作用难以发挥,这与领导了解重视特别是我们自身的认识、争取有关。省里在精简机构的时候保留了减灾委,就说明这个机构很重要,相比防止,减灾委涉及的灾害种类更全;相比应急办,减灾委涉及的工作重点也不同。从上个月召开的省减灾委会议来看,各成员单位都很重视,都很主动,都想在减灾委这个平台上发挥作用。同时,根据会议决定,省减灾委将出台两个文件,一个是《减灾委成员单位职责》,一个是《灾情信息统计、会商和发布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省减灾委、省减灾委办公室和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权力。会后,大家一定要向当地党委政府领导汇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完善制度、理顺机制、形成合力。在民政系统内部,要充分争取主要领导的支持,从政策、资金、人员调配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合力方面,还需要我们全省上下救灾系统加强对接和衔接,特别是市局和县局的分管同志,要加强联络,该开会的要开会,该传达部署的要传达部署。另外,我们也要重视社会力量的动员,要积极引导救灾捐赠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协调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灾工作。
(三)时效性与精准性的问题。
时效性对民政救灾来讲尤为重要,第一是快,第二是准,第三是好。快就是第一时间上报灾情,摸清情况,报告各级;第一时间派人下去查核灾情;第一时间指导基层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尤其是对2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的时间节点,要重点把握好。以2006年碧利斯台风为例,厅里大概是凌晨5点接到报灾电话,6点我们就出发了,稍后分管民政的原副省长杨泰波同志也出发了,紧接着国家就启动了响应,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同志就来到了郴州。灾情就是命令,今年的应急救助工作,大家要继续保持快速反应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进入汛期以后,大家要保持高度警惕,保持通讯畅通,保持在岗在位,保持迅速反应。在精准化方面,今年要突出的是灾情报送,灾情报送要准确,同时要根据灾情变化适时续报。减灾委职能明确我们来发布灾情,那么我们就要发布一些经得住检验的灾情。因此,各地报送的灾情必须要有依据、有来源,不能凭空捏造。还有冬春救助、倒房重建等也要严格按照政策落实,做到精准救助。在救助标准上,省厅已经选择了长沙开展试点,今后要进一步推开。
(四)基层与基础的问题。
我们的工作来源于基层,依托于基层,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民政救灾的基层基础工作底子是扎实的。但是有些地方的灾情信息员队伍不稳定,人员不够,业务不精,直接影响了灾害应急救助的后续工作,对于基层基础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重视。刚刚几个市州的经验介绍,值得大家学习。比如长沙在开展村、社换届选举干部培训时对灾情报送工作进行培训,这就很好;还有比如气象局、应急办开展一些演练和会商活动,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以减灾委的名义进行对接,把有关工作做到位。对于基础工作,其实就是台账、标准、档案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工作一定要做扎实。上级部门要查核灾情,查阅资料是重要的形式,大家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抓好落实。
(五)政策创制和政策落地的问题。
政策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郴州市开展的政策性农房保险工作为例,厅里可以协同市里一起开展调研,进一步理顺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政策性农房保险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民政部门作为协议方,在和保险公司有争议的时候可以引入第三方进行评估,对各自的职责作刚性的规定。这项业务不是没有机构做,而是我们要怎么监督承保公司做得更好,建议存在这些问题的市州做一个调研,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一个建议。在政策落地方面,就是要把现有的政策制度用足、用够、用好。比如财政分担比例的问题,作为民政部门应该要有积极的态度,把这个制度作为争取资金的一个重要依据。希望市里和县里要把各级落实救灾资金分级负担机制作为一件大事逐步落实下去,借用中央领导人的话,“绵绵发力,久久为功”,相信坚持几年,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