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湘西州永顺举行

23.10.2016  16:10

  10月22日,第六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永顺县开幕。中国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李世愉,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以及湖南、湖北、贵州、广西、云南、西藏、香港、台湾等全国13个省、市、地区和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共1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武长、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李平、州政协副主席向顶天,省文物局副局长江文辉,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游俊出席会议。   研讨会由湖南省文物局、吉首大学、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永顺县人民政府主办,吉首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永顺老司城遗址管理处承办。研讨会为期2天,共收到相关论文125篇。   研讨会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向永顺县授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中心/基地”, 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李良品发出了向永顺县“中国土司文化资料库”捐献图书资料的倡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土司文化遗产、土司文献与土司学研究,土司的国家认同与地方治理研究,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等专题,采取主会场发言和分会场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就如何加强开展土司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研讨。专家、学者还现场考察了老司城遗址生活区、衙署区、祖师殿建筑群、文教区、墓葬区等重要遗址遗存,品尝了丰盛的土司宴,观看了土家族原居民原生态表演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古斯、哭嫁、摆手舞等节目。   土司制度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族群管理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发展有着深刻影响。据统计,我国古代有各级大小土司1700余家。老司城遗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级别最高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是土司时期西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始建于910年,历经五代、宋、元、明、清九个朝代,止于1728年清“改土归流”,历时818年,世袭27代,共35位土司。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静止的文物,又是活着的文化;既是独立的考古遗址,又是复合的遗产体系,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独特管理智慧,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的考古学标本,是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典范。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牵头、联合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申报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本次研讨会是永顺县继老司城遗址成功申遗之后的又一件国际大事,是我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学术研究界的一次盛会,汇集了国内外土司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会议确定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为下一届主办单位。

常德审计:推动市属国有企业“瘦身健体”规范运行
     下发15张审计调查表,全面摸清国有企业家底;报送的23篇审计要情和专报全部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促进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出台制度18项,促进企业完善政策制度33项;揭示大量违纪违法问题,挽回经济损失2.审计厅
宁远县:三向发力抓整改 联农带农促增收
     永州市宁远县以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资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