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老人玩滑翔创中国之最 她曾是位女伞兵(图)

14.10.2015  11:16

10月13日,衡南县花桥镇,曾经的女空降兵马旭安全落地,她的老伴颜学庸在帮她解安全带。组图/通讯员彭三千

马旭在滑翔教练的陪同下翱翔空中。

戴好头盔、穿好座袋,84岁的马旭剩下要做的就是等待教练的口号,跟随教练的脚步一起进行助跑,逆风而行。

马旭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空降兵,也是其中唯一的女空降兵。

13日上午,她与老伴颜学庸一起来到衡南县花桥镇的花桥现代航空农庄里,参加快乐老人报与美时美刻国际旅行社共同举办的“2015九九重阳·快乐老人节”系列活动,活动从全国范围内征集了9位中老年朋友来挑战滑翔伞,当天9位中老年朋友全都成功飞行。

记者黎棠衡阳报道

13日早上,9人起了个大早,在准备妥当后,他们来到了滑翔基地。挑战滑翔伞,除了身体状况适合、有勇气和决心外,还需要“等风来”。

教练们一直强调,因为这次的学员们都比较特殊,年龄都比较大,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了,年纪最大的有84岁了,所以必须等待合适的风,才能由教练一对一带着老人一起飞行。

碎步小跑和高抬腿征服医生和教练

正式飞行前,医生们已经给老人们进行了一次身体检查,如量血压、测心率等等,老人的身体状况合适才可以参与飞行挑战。

并且滑翔教练也对老人们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培训,如助跑和降落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能够进行助跑,双腿能够同时抬高,具备这些身体基本素质,才能考虑参与飞行。”教练说,助跑非常重要,学员必须和教练员一起奋力往前跑才能拉动伞,跑得越快,起飞越顺利越安全。

助跑时千万不能突然停下来,或者蹲下来。”教练强调。降落时,老人也必须配合教练员,把双腿抬高,用座袋的底部着地,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受伤。

84岁的马旭个子比较矮小,身体也比较单薄,但是精神很好,行动轻便。老人现在住在湖北武汉,为了挑战滑翔伞飞行,她和老伴颜学庸特意赶来长沙。她穿着一身迷彩服,还特意准备了一顶迷彩的钢盔。作为一名曾经的空降兵,尽管现在已经84岁了,可马旭说自己身体一直很好,一定能在医生那“过关”,参与滑翔伞飞行。她用碎步小跑和高抬腿“征服”了现场的医生和教练。老伴颜学庸今年也是84岁,曾经也是空降兵,这次也一起来挑战滑翔伞飞行。

很多人看我这么矮小,都不相信我是空降兵。”马旭说,自己一米五几的个头,瘦瘦的身子,确实很难说服人家相信她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女空降兵。1961年,马旭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第45师,她当时是部队的军医,参加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工作。她当时也向组织提出参加跳伞训练的要求,可由于她身高只有1米53,体重不到75斤,达不到伞兵标准而被拒绝了。当时整个部队1万多人,还没有女兵跳伞的先例。

马旭并没有气馁,没能参加跳伞训练,她就在一旁偷偷学习。当时训练跳台有两米高,她在家中把椅子叠到桌子上,自制一个简易跳台,每天晚上练习几百次。后来,她终于用自己标准的跳伞动作说服了领导同意自己加入跳伞训练,成为了一名空降兵。

创造了中国滑翔年龄之最

84岁的马旭还是有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倔劲,她向教练员提出“想自己单飞”的想法可把教练们都吓了一大跳。空中跳伞和滑翔伞还是不一样,况且老人年龄这么大了,教练们坚持一定要由教练带着老人一起飞。

老伴颜学庸先飞,约定好在降落点等着她。看着老伴背着大伞腾空的那一刹那,马旭很激动,她迫不及待地想赶紧轮到自己飞。因为老人比较矮小,身体比较轻,起飞时为了安全起见,其他工作人员帮忙拉着伞一起助跑。

随着脚步越来越快,长方形的伞翼像充气球一样鼓起来,腾到半空中,人背着伞,伞带着人,马旭和教练员向山崖边跑去,一眨眼已经轻盈地飞离山体,大伞带着两人滑向天空。

老人在约400米的高空中开心地笑着,用力向山上的工作人员挥挥手,大家也都在为老人鼓掌欢呼。降落点距离起飞的山头大约2公里,在空中飞行了20多分钟后,老人平安降落在降落点。老伴赶紧迎了过来,马旭抓着老伴的手开心地说,“又体会到了那种飞的感觉。

我们又重新回味了一次当年的空中生涯。”从滑翔伞上下来后,马旭兴奋地说。老伴颜学庸与马旭同岁,两位84岁老人的成功飞行,创造了中国滑翔年龄之最。

第一次跳伞差点没背动伞包

马旭说,这和他们以前当空降兵时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她的第一次正式跳伞是在1962年秋天,第一次飞机跳伞,舱门打开的一刹那,巨大的风吹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她和4名战友一起从机舱门跳向空中。“跳下去之后,就会有一股上升气流袭来,身体的感觉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在空中飘荡,忽上忽下。

降到一定的程度,降落伞就会强制打开,”马旭说,虽然刚开始时有点惊慌,但此后思路开始清晰,她拉着操纵棒,按着地面箭头的指示,靠着顺风,稳稳地停在降落区。马旭说,在她登机跳伞之前,还要先经历一次高空跳伞,高空跳伞合格之后才能进行登机跳伞。“第一次正式跳,我差一点连伞包都没背动。”她说,她当时体重只有75斤,伞包却有100斤。为了不让教练看扁,她咬着牙把伞包背在了身后。

从1962年开始跳伞,到1984年正式退下来,马旭前后一共跳伞140多次,降落过各种地方,平原、山地、城市、森林等等。她说自己运气一直比较好,没有受过什么很严重的伤。“之前也有战友,因为绳子缠住了腿,摔成了骨折。”马旭说,这次飞行是教练控制了方向和速度,有机会她也要来学习滑翔伞,下次自己一个人飞。

马旭觉得自己其实一点都不老,她向往蓝天,向往自由,她觉得自己90岁的时候还要再挑战飞翔的感觉,因为心有多高,就能飞得多高。

和老伴一起研制出充气护踝

在跳伞部队时,马旭发现总有队员因为落地不稳而脚踝受伤。她和丈夫颜学庸查阅了大量资料,1983年4月,两人研制出“充气护踝”,它可使跳伞着陆时的冲击力减半,扭伤情况接近零。1989年获得国家专利,这是中国空降兵获得的第一项专利。

1996年,离休后的马旭在一次参观空降兵高原跳伞时发现,高空空气稀薄,导致战士呼吸困难,她和丈夫慢慢琢磨,研制出了一套随时可以充满氧气的“单兵高原供氧背心”,获得了国家专利,提升了恶劣条件下空降兵的战斗力。离休前后,马旭夫妇还编著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等辅导书籍。记者黎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