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创造现代农业湘潭模式

09.02.2015  22:04

1月25日,“湘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式获批。地市级以上城市整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很高、要求很严、数量很少,全国仅20个,湘潭开全省先河。
   这一“国字号”殊荣来之不易、意义重大,标志着全市农业现代化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推动湘潭农业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将有力推进湘潭“两型”社会建设,推进湘潭经济社会更加科学发展。
   回顾近两年时间的申报创建工作,湘潭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以及市农业局等部门负责人感慨万千!展望未来,全市各级各部门任重道远,决心珍惜机遇、改革创新、务实求真,立足“两型农业”主题,用五年时间建设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造出现代农业湘潭模式。
   创建优势:多项指标居前列
  整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基础实力大比拼,是现代优势大比拼。有优势才有信心,有信心才敢搏击。从全国层面而言,我市是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成员,是全国重要的粮猪生产基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势所必然。我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自始至终信心坚定,志在必成,主要缘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农业经济的比较优势。具体而言,有五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农业基础条件位于全省全国前列
  湘潭常年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发达,处在全国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战略要冲,为湖南融入珠三角、对接长三角的前沿重镇。京珠、沪昆等高速公路以及京广、沪昆高铁交汇于此,农产品物流服务业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区域发展水平均衡。
  湘江、涟水和涓水“一江两水”贯穿湘潭全境,水利设施密布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0%以上。特别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奇迹韶山灌区,灌溉面积100万亩,使湘潭农业基本上做到了水旱无忧。目前,全市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到155万亩,旱涝保收率86%以上。
  湘潭是全省唯一的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市,种养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规模养殖生产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
   主导产业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水稻复种指数和单产均居全省第一,优质稻占水稻生产面积的65%以上。湘潭县是全国100强产粮大县、已11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湘乡市已连续五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湘潭是全省最大的商品猪调出基地、加工出口基地、种猪基地、皮革加工出口基地和兽药生产基地,生猪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生猪产业年产值达200多亿元。
  湘潭“菜篮子”工程建设居全省前列,设施化比例、质量安全等七项指标均在全省领先。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由“粮猪”二元型向“粮猪菜”多元发展。
  湘潭是全国著名的“湘莲之乡”,最大的湘莲集散地。境内商品莲流通量达6万吨,占全国莲市份额的80%以上。
   两型”农业探索和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资源节约型粮食增产模式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率先在全国进行双季超级稻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大面积推广,突破了超级稻以一季稻为主的局限,有效提高了耕地产能,大幅度提高了单产,双季平均亩产达到1050公斤以上,为南方稻区发展双季超级稻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养殖面源污染治理走在全国前列。在生猪养殖方面推广5种生态治理模式,即生物发酵床生态处理、“沼气池+农牧循环”处理、“沉淀池+林业循环”处理、工业治污处理、连续动态发酵处理。
  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我市在镉低积累作物品种筛选、降镉方式和替场代作物的推广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总结了一些宝贵经验。
  “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近几年,湘潭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整治农村垃圾、马路市场、乡镇污水,以及用于农村绿化、改房改水改厕等。
  探索农业资源的保护和节约走在全省前列。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占补平衡,率先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湘潭市是水利部第三批节水型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管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重视对林地、湿地的保护,境内的水府庙国家级湿地公园面积达42平方公里,是长株潭三市最大的湿地公园。注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针对有5000多年历史的湘潭沙子岭猪,30多年来市政府先后采取系列保护开发措施,该猪种2014年正式列入国家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农业科技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目前,湘潭域内有高等院校17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家,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13个,院士工作站2家,综合科教实力排名全省第二,农业科技水平较高。拥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湘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示范基地等重大科技攻关平台,并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农科院等院所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院市共建”产学研合作关系。特别是袁隆平院士亲自授牌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中试示范基地”落户雨湖区泉塘子农技站以来,已承担了“双超配套”粮食高产示范等多个国家级、省级重要课题。
  全市拥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市、县(市)区、乡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73个。雨湖区泉塘子农技站被评为“全国先进农技站”,江泽民、朱镕基等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该站进行视察,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学习,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近5年来,湘潭农业领域共获批专利成果676个,成果转化应用率为75%。累计制订种养技术规程60个。
   创建示范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水稻和生猪是我国农业的传统主导产品,在其主产区特别是在代表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中部地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而湘潭位于中部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一直处在全省、全国的前列,又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区,在这里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既便于承接转移东部地区先进现代农业模式,带动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也有利于先行先试,探索和创造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同时,湘潭作为伟人故里,倍受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可以说,湘潭农业是湖南农业乃至中国农业的“窗口”,实现湘潭农业的现代化,必将对湖南乃至全国、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建申报:敢于竞争梦成真      
  湘潭市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经历还得从2013年5月说起。当时市农业局新一届党委班子在反复研究全市农业经济现状和发展出路时发现,尽管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稳步发展,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农业转型升级步伐有待加快,农业结构有待调优,农业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农业生产经营机制改革创新力度需进一步加大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我市农业现代化就会滞后,进而影响“四化两型”的实现。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发展瓶颈?农业部正在实施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项目,就是我们急需的最好平台和抓手。
  思路决定出路,敢想还要敢干。市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谢四清及时将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想法和打算向市委市政府及省农业委作了认真汇报。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委领导高度重视、深表赞成和支持,创建申报工作由此展开。市政府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市长胡伟林任组长的申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由市农业局牵头,市统计局、市委农村工作部(市政府农办)、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市水务局、市农机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县(市)区配合,积极做好资料准备等前期工作。
  说来容易做来难。尽管自身有突出优势,但申报伊始,就有两大难题摆在面前。一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建原则在区域布局上,重点支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大型垦区等,湖南省等中西部地区不是整市创建的重点考虑区域。二是在创建标准和数量上,地市级以上城市整市创建,必须由农业部组织单独评审,严格标准、严控数量,竞争非常激烈。面对困难,市委书记陈三新和市委副书记、市长胡伟林亲自出马,积极协调,多次向国家部委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努力争取有利条件。
  2013年6月、2014年10月,时任市委副书记李江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戴德清、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谭毓平等领导,率领市农业局和相关县(市)区负责人多次前往省农业委和国家农业部,就湘潭市市情、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效、湘潭市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前期准备工作等作了专题汇报。请求支持湘潭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市终于顺利通过了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层层筛选,取得了到农业部进行申报答辩的资格。
  2014年11月2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胡伟林,副市长戴德清等一行,参加了农业部举行的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场答辩。胡伟林在答辩中表示,我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总体思路是:以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为落脚点,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线,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主导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着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两型”现代农业先行区、都市高效农业示范区和旅游休闲农业引领区。在2020年前率先建成“两型”特色的现代农业样板区,为探索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模式积累经验。
  最终,在全国31个进入答辩序列的地级以上城市中,我市以湖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获得审定通过。
   创建目标:转型提质增效益
  湘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题是发展“两型农业”,与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一重要任务高度一致。
  按照农业部关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建意见,湘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将重点发展水稻、生猪、蔬菜、湘莲四大主导产业。目前,我市正在根据全市农业经济现状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一发展目标,抓紧谋划制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各项实施方案。
   全力转变发展方式
  总的原则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移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生产导向转移到消费导向上来。重点坚持六个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提高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
  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更加注重科技推广应用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劳动生产率。
  更加注重市场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
   科学调整农业结构
  充分发挥产业、资源、效益等各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
  在产业结构上,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壮大生猪产业、蔬菜产业、以湘莲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同时,根据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的要求,发展蚕桑、花卉苗木等非食用性经济作物,打造经作产业新亮点,形成突出重点、多元发展的局面。
  在区域布局上,着力打造三大生态高效农业经济圈,构筑三大主导产业集聚带,形成一个畜禽生态养殖区,建设五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区域布局上初步形成“三圈三带一区五园”的新格局。“三圈”,即分别以湘潭市、湘潭县和湘乡市三个城区为中心,构建城区及周边重金属污染耕地替代作物种植经济圈、近郊休闲农业经济圈、远郊生态高效种植农业经济圈。“三带”,即107国道沿线现代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水稻、蔬菜、湘莲和油菜;320国道沿线现代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水稻和蔬菜;S61高速沿线现代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水稻、蔬菜和湘莲。“一区”,即南部畜禽生态养殖区,重点发展生猪,积极发展特色畜禽。“五园”,即湘潭县梅林桥现代农业示范园、湘乡市农业科技示范园、韶山市核心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雨湖区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岳塘区盘龙现代农业示范园。
  在品种结构上,立足高产、优质、高效,大力推广高产优质稻、超级杂交稻、镉低积累优良品种,积极发展玉米、粳稻生产,良种覆盖率100%。大力推广名优特蔬菜、经作、畜禽、林果品种,提升和推广湘莲、沙子岭猪等本地特色品种。
   稳步提升质量安全
  现代农业首先是质量安全的农业。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确保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98%以上,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一是强化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年”活动,制订种植技术规程,严格按标准生产。开展标准园建设,发展“三品一标”,创建名品名牌名标。二是强化全程监管。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开展综合监管示范和诚信建设试点。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深入开展农资打假,突出抓好农药监管。积极做好农产品收购和储藏运输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强化监督抽查,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三是强化检验检测。全面启用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管理站,加强人才培训和检验检测,提升检测能力。切实抓好检测结果运用,对检测不合格的企业、基地在项目安排上实行一票否决。
   着力创新发展机制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和支持保护机制。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大力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品质,重点建设一批示范主体,典型带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禁止非农化,避免非粮化。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机制,探索“谁种粮、谁受益”模式,新增补贴向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改革农业保险方式,建立由种粮大户直接投保水稻种植保险,保险资金直接拨付给大户的模式。
  创新农业科技支撑机制。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抓好农技推广补助、科教兴村项目,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充分发挥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职能,加强与湖南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鼓励综合示范园、特色产业园、标准化生产基地等与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打造科技支农平台,加快湘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创新社会化服务和综合管理机制。大力发展供种供肥、病虫防治、生产管理、机械化生产等全程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户与合作组织发展,不断提高农业服务水平。
   切实巩固农业基础
  认真抓好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建设,进一步夯实农田基础设施,加快高标准良田建设。严格落实《湘潭市耕地质量管理办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发展绿肥生产,推进秸秆还田和酸化土壤改良,促进耕地质量改善和有机质提升。深入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业结构调整试点,巩固和提升试点区域修复治理效果,优化修复治理技术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
  开展“农业重点项目攻坚年”活动,突出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载体建设,千方百计争取农业部等各部门项目支持,加强与省政府现代农业两个“百千万”工程对接,实施园区化带动战略,以点带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创建意义:夯实平台写新篇
  2014 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题,今年中央1号文件为《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问题,两年两定农业现代化,并明确提出,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整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具有深远的意义:
  有利于扭转粗放发展模式,构建生态农业生产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依靠石化能源、化工产品来支撑现代化转型。这种“石油农业”的粗放模式,尽管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耕地土壤板结、田地肥力下降、面源污染严重、农村生态破坏以及农产品安全隐患等大量遗留问题,直接损害到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严重阻碍了“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湘潭同样面临这类突出问题,尽管市委市政府已经采取了“退二进三”、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等多种治理举措,但仍需更大的投入、更先进的模式来快速净化农业环境、实现清洁生产。
  有利于发掘湘潭“两型农业”优势,形成可复制模式。目前我市已初步构建起围绕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以“生态高效优质”为核心的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运作规模化的都市农业体系,具有明显的创新特征和“两型”特点。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日渐成熟,种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生态种养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普及,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湘潭“两型农业”基础。加快建立完善“两型农业”的产业支撑体系、配套政策保障、科技创新平台,有效促进农村增色、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面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最近,副市长杨真平到市农业局调研时指出,要按照《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湘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当前强基础,着眼长远促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湘潭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014年11月18日,市委书记陈三新到湘潭县梅林桥镇调研现代农业。

2014年2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调研湘潭耕地修复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