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罗锦堂在湖南的四个镜头

30.05.2016  11:03

5月29日,长沙黄花机场。国学大师罗锦堂先生结束了在湘祭祖讲学的半个月行程,即将返回夏威夷。

 

华声在线讯(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婷婷)

面对镜头,罗锦堂先生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胸前的围巾,呵呵一笑。围巾很长,红色,是前几日在十翼书院讲学时,院长米鸿宾送给他的礼物。快门声响,罗老捏着围巾,转过头说:“这上面还有很多福字,好看!

5月29日,清晨,长沙黄花机场。罗老和家人、弟子拍下此次湖湘之行的最后一张合影,逐一与大家握手,开始往候机大厅里走。在安检通道前,他停住脚步,再次转过身与每个人握手,说:“谢谢你”。

二十个小时后,他将抵达熟悉的夏威夷。半个月前,也是在这里,凌晨夜色中,他一步一步迈下飞机台阶,第一次踏上了湖南的土地。这也是他去国多年后,首次回到大陆。

这一步,他走了近70年。

 

【镜头一】健步登南岳,忆鹣鲽情深

细雨过后,清晨的南岳有些凉意。这是罗老来到湖南的第四天。他照例遵循他的“夏威夷时间”,4点半起床,洗漱完毕,穿戴齐整,拄着拐杖一头扎进山雾里。

女儿Grace和弟子陈艳群陪伴着他。“在夏威夷他就是住在山上,每天4点半准时起床,听一段净空法师的讲座,自己开车下山,在树木繁盛的夏威夷大学里散两三个小时步,到食堂吃个早餐,然后去图书馆看书。”陈艳群说,知道先生的习惯,所以特意早起陪他出来散步。

来这座山看一看,是罗老多年的心愿。不仅因为它是颇负盛名的佛教圣地,更是于去年仙逝的夫人曹晓云的故乡。作为促成罗老此次来湘讲学的关键人物之一,陈艳群说,这趟行程同时也是为偿夫人遗愿回乡祭祖,“他太太常说起自己的家乡,很多年前就想和老师一起回来看看。但她身患疾病40余年,返乡一直未能如愿。

上南岳是我的理想,90岁终于看到了。山雾,树林,确实很美。”面对大山,罗老说。

 

【镜头二】磨镜台前问马祖,圆五十年夙愿

磨镜台前,罗老用拐杖指指脚下的石头:“就是这里吗?

被雨水浸湿的石头光滑可鉴,上面的字迹需要仔细辨认。在刚刚前往磨镜台的路上,罗老一直跟身边的人说那个他早已烂熟于心的故事:怀让磨砖作镜点化马祖道一。从40岁研究佛学开始,这个故事,他在课堂上讲了50年。

讲了50年的石头啊,今天终于见到了!”上车后,罗老摊开书本,即兴写了一首诗:

淡淡烟雨上衡山,

斜路车行湾又湾。

磨镜台前问马祖,

可曾借我打牛鞭。

 

【镜头三】 生日宴收徒,传下国学一脉

我虽然虚度了90年光阴,但今天看到大家坐在这里,以这样的方式为我祝寿,我很感动,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活下去。

5月20日,一个特别的日子,正逢罗老90大寿。在名为“桃李罗门,春满锦堂”、特别为老先生准备的祝寿宴上,当全场唱起生日歌并齐呼“罗老师,我爱您”时,罗老感慨地说下这番话。

生日宴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罗老遵照古礼招收弟子徐天舒、李晓阳,并为徒儿赐字、赐训。罗老精研国学、佛学、元曲等,曾与胡适、钱穆、于右任、傅斯年等民国知名学者交往甚密,往来皆鸿儒,是国学正宗之传人。21岁离开家乡,在此之前,罗老从未有机会回到大陆。

90年人生,70年家国。去国多年,罗老首次回大陆便在湘收徒,也意味着在湖南的土地上,开出一枝传统文脉的花叶,接下一口“真气”。

 

【镜头四】千年学府论道,浇灌古典文心

26日,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罗老端坐讲台,开讲《从唐朝的禅学看宋儒理学》。台下,200余多人挤在只能容纳百余人的讲堂,很多人只能搬来小板凳坐在过道里听课。

我虽然退休多年,但今天坐在这里,看着这样热闹的光景,恍惚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当年的讲台。”这是在盈峰翠邸、十翼书院讲座之后,罗老此次在湘最后一场讲学的开场白。

从谈人生,谈诗经与赋诗,到谈禅学与理学,一位九旬老先生半辈子的学问和感悟,浓缩在五六个小时的语言里。这些语言或许不足够带给我们太多,但它可能是一道光亮,一种指引:那棵中国古典文化的树木,需要我们用心浇灌;真诚而审美的人生态度,能让我们心灵不死。

正如他在讲座中反复提到的那句话:光明地活着。在湘半月,他招收了两名弟子,但由光亮和指引带来的传承,应该远不止两个人。

 

【尾声】

罗老不能吃辣,他说,年轻时和夫人闹情绪,她总是在每一道菜里都放辣椒,做一桌正宗的“湘菜”。如今,他真的尝到了湘菜。

半个月啊,我已经开始习惯湖南菜了,现在却要走了。”上飞机前,罗老这样说。

Grace比他早几天回夏威夷。他叮嘱女儿:回去告诉母亲,我们到了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