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爱 风雨同舟不言累
在赤岭路街道新丰社区湘银家园小区中,住着郭啸寰一家人。郭母叫李月香,曾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现已67高龄,两鬓也已斑白,身躯也已微驼,说话慢条斯理,走路却神采奕奕。此时,正在厨房里收拾餐具。
客厅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一二一,一二一,手要甩起来啦”, 三十多岁的郭啸寰在70岁的父亲陪护下,正在训练行走。啸寰先天患有脑瘫及肢瘫多重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像这样的脑瘫患者,有些父母要不就直接放在福利院寄养,要不放在家里的床上照顾着,像这样能够站起来的,对于在社区从事残疾人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是头一次见到。
“刚出生的时候,他全身都是软的”郭父擦擦额上的汗水,坐下来说起往事。啸寰刚出生的时候,医生定义为缺氧,败血症,黄疸,扑面而来的打击并没有打倒李月香夫妇,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关爱一点点地把儿子拉扯大。从啸寰的面容能看出他的下巴也有些变形,后颈有个弧形的支架固定着,特殊的鞋子和膝盖处连接,有点机器人的感觉。啸寰说话有点含糊不清,看到我们来,他面露微笑,并用手示意我们坐下。“你别看他33岁了,个子这么大,实际智商只有5岁的样子。看到你们来,他蛮高兴类。”
啸寰露出羞涩的样子,然后拉扯爸爸的衣服,示意要去厕所。郭父赶紧起身,搀起他放到厕所一个特制的凳子上。上完厕所,郭父把啸寰收拾干净,穿戴整齐,一同回到了客厅。
“喝茶咯,我们啸寰会背诗呢”,李月香从厨房忙完,端着茶水走进客厅说。
“是啊,背几首诗给客人们听听。”郭父一脸的骄傲。
“白日,预备起”,郭父引领啸寰开始背诗,如果不熟悉的诗词,实在听不出那个音调说的是什么,他每背完一句,郭父都重复一遍。一连背了七八首,不是很流畅,但是足以想象,教育的艰难。这时不免有点哽咽。李月香在一旁憨憨的笑着,那眼神里能看出幸福和满足。
年轻的时候,郭父经营自己的厂子,李月香要去学校上课,每天背着啸寰去上班,所以小学的课程1到6年级,他上了不下3遍。
如今家里,只剩下了老两口和郭啸寰,二儿子在外工作,并已成家,一天忙的不可开交,没有时间回来,心里想着瘫痪的哥哥,特意为哥哥买了轮椅,还寄回一些专治哥哥病的昂贵中药。孙子还在上幼儿园,只有放假才过来看望爷爷奶奶。啸寰的吃喝拉撒全是年迈的夫妻二人的事,他们也早已习惯照顾他,看着孩子一天天的进步,他们已经很满足了。
从家里的布局可以看到,两口子生活的全部重心都在这个儿子身上,本来面积就不小的屋子,除了几个训练上肢协调和步行的器具,几乎连多余的椅子都没有,屋子显得空荡荡的。墙壁上设有扶手,橱窗里摆放着门栓、开关等益智器具,夫妇把我们领到了二楼,楼梯经过改造,啸寰也可以自己拉着扶手走上来。
趁着一同前来的康复技师在二楼的客房,为啸寰做按摩训练,我来到了三楼(因为郭家住顶楼,自己在楼顶开辟了一层),映入眼帘的一套齐全的康复器材,有能够有效的改善步态的足托矫形器,训练恢复其行走功能的平行杠、助行器等。
回到二楼,郭父说,夫妻二人最大的希望就是能为啸寰找个值得托付的人,曾经也有人说媒,并与一个乡下姑娘结了婚,并拟定好协议,只要在二老百年之后照顾好啸寰,就将房子写在她名下。然而,他的起居生活,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人照顾,尽管家里物质条件不缺,短暂的婚姻,还是被女方终结了。
二老并没有任何挽留,也没有半点儿责怪,他们理解这样的情况,也不好拖累别人。自己的骨肉还是自己照顾放心。
从此,二老的生活千篇一律。为确保每天八个小时的康复训练时间,李月香夫妇的作息时间军事化般严格,经过一小时的按摩,每天早上7点,瘦弱的夫妻俩先把床上比自己重二十几斤的儿子扶起来,缓慢的搀扶走到客厅进行基本的站立行走训练。为了给儿子最好的治疗,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通过几次重大手术,耗尽二老大半辈子积蓄,十多年的针灸治疗,借助直立辅助器材,终于可以让啸寰站起来,他们感觉很幸福,剩下的,只有和老伴在人生的路上,风雨同舟,走好一生。
人之常情,我们都希望在年老时,能够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但对于残疾人士的父母而言,一辈子都好像在持续一场不到自己生命结束就没有尽头的“战争”。从孩子确诊为残疾,到康复治疗、入学、就业,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家长全身心的陪伴。但是年老体衰却让他们越来越力不从心。而更让这对勇敢而坚强的父母忧虑的是,自己百年之后残儿的命运将如何继续。失去了父母这把最温暖的保护伞,残缺的儿子该如何艰难的在人生之路继续前行。父母质朴的爱像涓涓细流,不汹涌,不澎湃,却像清泉般沁人心脾,滋润着自己的后辈;像微风,不猛烈,却像一支甜蜜的催眠曲,让飘摇的心得到最轻柔最暖心的安慰。在无私无畏照顾着自己的儿子的父母面前,艰辛的磨砺让一切赞美与夸耀的话都显得苍白无力而又冠冕堂皇。我们所能做的,是给予他们全家心灵深处最真挚的祝福,并汲取他们身上坚韧不屈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精神!
赤岭路街道新丰社区 张雪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