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公里回家路 一位湘妹子从无锡到湘西的返乡之旅

15.02.2015  11:45

  在上海浦东机场,向流琴顺利通过安检,提前半小时到达机场登机口,抱着孩子等待登上飞往张家界的航班。

  10日11时52分  向流琴赶到无锡高铁东站,准备乘坐前往上海的高铁。

  10日14时47分  向流琴坐上往上海机场的地铁,车厢很拥挤。

  11日上午  在前往惹巴拉村的大巴上,向流琴挑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等待着大巴的出发。虽然有点疲倦,但她却很兴奋。

  11日15时22分  一路的奔波,终于安全到家了。村口土家凉亭桥上,已经挂起了红灯笼。

  11日下午   向流琴和母亲坐在院子里唠嗑,话还没来得及说上几句,邻居们便都围过来聊天叙旧。

  11日17时39分  向流琴和从前一样,跟家人一起围坐在火塘边吃晚饭。火塘上挂满了各种自制的腊味。

  12日上午  吃完早餐,母亲刘代娥就在织布机旁边忙碌起来,向流琴在一旁默默观看,儿子好奇地看着外婆的手上下翻腾,就像她小时候那样充满了好奇。

  文图/长沙晚报记者 李锋

  春节渐近,当浓浓的年味儿透过喜庆的灯笼、孩子的喜悦、大人的忙碌飘来的时候,有一份牵挂跨越了千山万水,在城市和山村之间牵起一根根看不见的线。线的这头是江苏无锡市,一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创业打拼的土家族姑娘;线的那头是偏远的湘西龙山县土家古村落惹巴拉村,期盼她回家团圆和过年的家人。

  2月10日,清晨的阳光温暖地洒在无锡南禅寺风景区旁边小巷的一栋居民房里,来自龙山的向流琴正在整理着返乡的行囊。3年没回家了,她将带着一岁半的儿子回家过年。

  2009年,湘西边陲小镇惹巴拉村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旁的土家凉亭桥上,土家织锦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刘代娥放下手中的纺线牛骨梭,依依不舍地将女儿向流琴送出大山。2012年,向流琴和丈夫在无锡开出了自己的创意小店。向流琴从小看着母亲纺线织锦,对民俗技艺、色彩搭配有着与生俱来的灵气。在夫妻俩起早贪黑的精心打理下,生意有声有色。到了年底,订单非常多,丈夫决定独自留下来守店。

  10日上午11时,向流琴带着儿子可乐坐上前往高铁站的出租车,这是返回老家1500公里旅程的开始,“我一年最多只能回家一次。我希望回家看看爸爸妈妈,我想念他们。”到上海后,向流琴转乘地铁前往浦东机场,准备搭乘飞机前往张家界。想起当年买站票挤普快辗转近30个小时的回家路,向流琴说:“现在飞机直通张家界,没那么累了”。

  傍晚时分,飞机降落在张家界荷花机场,前来接机的姐姐带着她们在一家宾馆住下。

  在张家界休息一晚后,11日上午,向流琴和儿子坐上开往惹巴拉的县际班车。本以为能赶到家吃上热腾腾的午饭,却没想到国道由于返家车辆过多而塞车,直到下午3时才到达惹巴拉村。一下车,向流琴脚步瞬间变得轻快起来,一路的劳顿也遮掩不住她回家的喜悦。她开心地指着路边的田地和远处的山脉说:“看,这就是我的家,空气好很多吧!环境怎么样,还不赖吧?

  土家凉亭桥上已经挂满了红灯笼,记忆中的年味让向流琴很是兴奋。母亲隔老远就跑了出来,女儿的归来,让这位老母亲干涩的眼里闪过许多泪花……

  缓缓流动的捞车河水兑满阳光,从家门口的桥下流过。织了一半的土家锦躺在织布机上,散发着十足的乡土气息。向流琴从它身边走过,轻轻地抚摸着木架。家里的亲戚和街坊邻居听说向流琴回来了,都纷纷赶来看望、聊天。

  惹巴拉村这个完好地保存了100多栋土家木建筑的“土家织锦之乡”,院子里的土家织机在村民不经意的翻动中嗡嗡作响,那些乡间石板小路旁敲打桐油果、户户家门口悬挂的红灯笼,似乎从来就不曾远离我们的视线。而那些鸡鸣狗吠声和吊脚楼中冒出的炊烟,让记忆中的年味和乡愁,是这样的真实和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