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七旬老翁回乡寻根问祖 耒阳市区划地名办助其梦圆

12.05.2015  18:06

 

题记: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200多年前,他的祖先背井离乡,外迁千里至贵州六盘水盘县,打从儿时记事时开始,“耒阳余从堡”就在父辈的反复念叨里,在他心里刻下了深刻的印记。随着年龄的增长,已是白发苍苍的李志明老人“寻根问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前不久,在耒阳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办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终助其寻根的夙愿得以实现。

5月5日,家住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城关鼓楼社区74岁的李志明老人携50多岁的侄儿李勇彪,踏上了回乡“寻根问祖”之路。到达耒阳之后,李志明径直来到耒阳市民政局,向工作人员倾诉自己寻根问祖的心愿,希望通过民政局有关部门找到祖籍所在地。

地名档案提供寻根线索

耒阳市民政局局长蒋从群了解情况之后,高度重视,当即指示市区划地名办对叔侄俩的“千里寻根梦”开展帮助。随后,李志明老人向市区划地名办主任罗泽丰详细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罗主任迅速组织工作人员从现有地名档案中查找“余从堡”相关信息,然而,查遍所有档案资料后,却没有发现辖区内有这么一个地名,但工作人员并未放弃,随即又将档案里所有与“余从堡”发音相似或可能相关联的地名进行梳理比对,查到了相关地名十几处,如“余冲圩”、“上堡”等。随后的数天里,工作人员对梳理出来的地名逐一进行了走访,结合地名档案资料,初步推测“余冲圩”很可能就是李志明口中的“余从堡”,于是,工作人员将余冲圩定为重点走访地。

家谱佐证祖辈故乡

将余冲圩确定为寻根重点后,区划地名办的工作人员联系了余冲圩所在辖区——余庆乡人民政府,相关领导了解情况后,指示余冲圩村委会徐支书,要求切实配合市区划地名办的工作人员开展相关调查。5月8日,李志明在区划地名办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带着200多年来自己祖祖辈辈修的家谱来到了耒阳市余庆乡余冲圩,徐支书向李志明详细介绍了余冲圩几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并将李志明一行带到李氏祠堂。李志明认真对比了自家家谱和李氏祠堂宗谱,发现虽然家谱中的字辈和祠堂宗谱中的字辈有些许细微出入,但一些祠堂名称完全相同,如:“龙门第”、“花萼第”等,这些发现进一步提升了余冲圩即李志明口中“余从堡”的可能性。至此,经过耒阳市区划地名办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寻根工作总算有了一定的进展。

专家确定祖籍所在地

家谱的对照结果让李志明十分欣喜,随后,区划地名办的工作人员又联系了当地两位历史专家蔡德初、蔺更鲜。两位专家根据《耒阳县志》记载,结合地名档案资料推测,可能由于李志明先辈迁出耒阳的时间久远,“余冲”经过数代的口口相传,在口述的过程中受贵州当地语言习惯的影响,先辈的语音发音发生了改变,后人将“余冲”记录成了“余从”。同时,两位专家还提出了几点推测缘由:一是在文字用字习惯中,“”(pù)通常指居民聚集地,驿站,耒阳有很多以“”和“”命名的地名,如“上堡”、“小水堡”、“春江铺”等。而“”指集市,如“公平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很多“”开始向“”转变,“余冲圩”可能很早之前就是“余冲堡”;二是全市以“”字开头的老地名只有余冲圩,而且在耒阳方言中,“”和“”发音相同;三是对比李志明的家谱和耒阳余冲圩李氏宗谱发现,家谱的前10个字辈名称和祠堂名称基本相符,之后的字辈名称出现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李志明的先辈只清楚自己及先人的字辈,对之后的字辈排序仅靠零散的记忆修编,于是在随后的年代里,后代在修家谱的过程中又新编了些字辈。

千里寻根终梦圆

李志明老人和他的侄儿在耒阳市区划地名办工作人员的倾心帮助下,经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和专家分析之后,确信“余冲圩”就是他们祖辈的出生地,压在心中的大石头终于就此落下。李志明老人紧握着区划地名办主任罗泽丰的手,泪如泉涌说道:“衷心地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圆了多年的心愿,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自己的故乡,让我的后代们知道,他们的根就在耒阳余冲圩,我要让他们永远记住根之所在,让他们常回家乡看看。”被年迈老人寻根情怀深深打动的罗泽丰主任则表明,帮助群众寻根是区划地名办的工作职责所在,并向李志明赠送了一幅《耒阳市行政区划图》,让李老能更清楚自己家乡的所在位置。事后,罗泽丰主任表示,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寻根意识越来越平民化,因此,耒阳市区划地名办将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搞好地名普查工作,切实保护好传统地名,为李老这样的寻根问祖之人创造条件。(作者:付琳  黄纬波  段延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