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山乡尽朝晖

01.02.2016  16:42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暮冬的潭溪镇下都村,山明水秀,红墙绿瓦参差错落,依山而建,街边一幅幅彩绘墙画映入眼帘,生动活泼,吸引村民不时驻足观看。

现在村里变化真是太大了,老弱病残有‘亲戚’照拂,椪柑销售有合作社牵头,发展产业有人带路,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下都村燕子坳合作社社员向勇告诉记者。据了解,下都村的变化是县扶贫办及农业系统开展精准扶贫活动的一个缩影。

坐落在峒河沿岸三水交汇之处的下都村,是泸溪县西北面的门户,山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70%以上,全村总人口1040人,劳动力680人,外出劳务劳动力380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劳务输出与椪柑生产,人均收入一直在贫困线以下。

2015年,由泸溪县农业局牵头的扶贫工作组为加快下都村脱贫致富步伐,突出“精准”二字,做到入村、入户、到人,全面掌握农民收入、农村需求和农业发展现状等真实情况,真正让扶贫扶到户头上,扶到点子上,充分发挥事业单位技术及资源优势,通过“三带动”的帮扶模式使贫困户保收增收初见成效。

推行“股份合作”机制保农增收

下都村是该县椪柑主产区之一,该村桔农200多户,家家户户种植椪柑,椪柑也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因种植水平限制,产值一直偏低。

工作组队长刘毅华介绍,下都村处于潭溪万亩椪柑科技生态示范园核心区区域,潭溪镇党委、政府和工作组利用这一优势,采取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椪柑附加值,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目前,下都已成立燕子坳椪柑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共有社员132户612人,其中贫困户48户216人。合作社采取“六统一分”(指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培管)管理经营模式,贫困户以椪柑树、土地、贫困户帮扶资金入股。

据了解,2015年合作社椪柑总产量达300余万斤,平均售价为1.2-1.6元/公斤,合作社预计收入可达210万元,预计今年每股分红可达940元。

采用“委托帮扶”方式助农增收

下都村山多田少,椪柑是该村的支柱产业,全村贫困人口84户372人,因种植年限过长,市场化等因素影响,现有的合作社成立时间不长,与农民之间联结松散,农民整体贫困程度高。

产业扶贫是关键,直接给钱虽然短平快,但后续无力。”同年3月,农业局扶贫工作组队员符皓在下都调研时分析,要怎样在现有的椪柑产业上整合资源,提高农业产值呢?

2015年实行‘委托帮扶’后,村里才真正变了样。

‘委托帮扶’贵在精准,下都村位于泸溪县潭溪万亩椪柑科技生态示范园核心区区域,示范园内实施“草-猪-沼-果”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该村在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有效结合椪柑种植和浦市铁骨猪养殖,实施“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帮扶”,确保贫困户有稳定收益,推进精准扶贫见实效。

今年,县扶贫办共投入4.2万元,发放浦市铁骨猪仔60头给60户贫困户,浦市铁骨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10元/公斤的价格签订委托养殖收购合同。铁骨猪回收价格为30元/公斤,以每头出栏猪平均90公斤计,可为受委托户增收1100元/户。

采取干部“结对帮扶”模式促农脱贫。

农村多为留守老人与儿童,缺关爱,缺教育,劳动能力有限,生活来源困难。”村主任向林的介绍,体现了中国大多数农村现状。

工作组根据该村实际情况,以“领导联点、干部住村、帮扶到户”的方式,实行结对帮扶。工作队四家单位干部职工共67人,结对帮扶贫困户70户,剩余14户由乡镇住村干部与村主干帮联。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明年就有新房子住了。”金菊家告诉前来的笔者,他家因房屋简陋陈旧,户主长期患病,一家7口缺乏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和低保维持生计,生活十分困难。工作组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鼓励他们继续发扬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尽快脱贫,送去慰问金,还为他家向上申请了危房改造资金,并叮嘱他,再困难也要让孩子继续上学。

工作组通过深入调研、走访座谈、交心谈心,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帮助扶贫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到目前为止,共发放慰问金3.6万元。

时近春节,沉静的乡村渐渐喧闹起来,归家的脚步、飘香的腊肉、火红的灯笼与孩子的吵闹混在一起,交织出一股浓浓的年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