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匠心·守艺人 岁月·乡愁·时光机

22.05.2018  13:11

  ◎星沙时报全媒体 文/林畅 图/章帝 曾诗怡 彭家瑞

  傍晚时分,热菜上桌,一家人围坐桌前就餐,一碗美味的腊八豆蒸肉让家人都添了碗饭。饭后,沏上一壶绿茶,打开电视,节目里有山歌、有快板、有舞龙、有花鼓戏……一家人吃着小花片,津津有味地观看。

  这是长沙县居民的日常生活,但其中包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不简单。昨日,2018长沙媒体艺术节暨“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开幕,本报特带你了解长沙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在“食” 让人回味

  腊八豆、绿茶、小花片,这些食物的味道,大家都很熟悉。这些味道的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县、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腊八豆是长沙人爱吃的特色家常菜。腊八豆及其制作工艺至少流传了两千多年。泡煮黄豆、发酵腌制、开坛食用,这份美食记忆,在每家每户的饭桌上。

  长沙绿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汉时期,那时长沙县人便开始生产茶叶。鲜叶采摘、摊青、杀青、散热、揉捻、提毫、足火,环环相扣的工艺下来,绿茶新鲜出炉。喝一口新茶,甘醇爽口、绵甘悠长。

  小花片是长沙县的传统糕点之一,因形状很像猫的耳朵,又称“猫耳朵”。和料、压皮、切片、油炸、出锅,色、香、酥、脆的小花片就做好了,如今它飞上蓝天成为了航空食品。

  非遗在“乐” 余音绕梁

  长沙山歌深受楚文化影响,歌词美丽动人,曲调清新脱俗,充满民间及地域特征。“上山砍柴有山歌,下田插秧有秧歌,接待亲朋有迎客歌,新婚嫁娶有伴嫁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沙县山歌风靡一时,并流传至今。

  “长沙快板”早年叫做“顺口溜”,由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而成。长沙快板表演,手、眼、口的一招一式神形兼备,跳跃的节奏间流露出长沙话特有的诙谐。

  大筒,形似二胡,因琴筒较大较粗而得名,是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具有浓郁的湖南特色,也是湖南最受群众喜爱的民间器乐伴奏。

  非遗在“舞” 精彩纷呈

  在明末清初,北山镇布龙龙舞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程式:取龙、迎龙、休龙、送龙。北山布龙形象娇美,起舞时,五彩斑斓、灵活矫健,犹如真龙凌空飞舞。

  独轮小车在舞台上滚动,精致的彩色灯笼随之旋转;四到八名轿夫抬着精美的木质轿亭,三名乐手在亭内敲锣奏乐。双江滚灯车与双江锣鼓亭子表演均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是一种生活习俗舞蹈,作为庙会和喜庆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形式,传承至今。

  在榔梨,每逢两位陶公菩萨(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日),当地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以庆陶公菩萨的寿诞。每次陶公庙会,庙内古戏楼上好戏连台,庙坪里,玩龙、舞狮、竹马灯等竞相上场,庙会成了百艺汇集之所。

  长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长沙绿茶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长沙陶公庙会(民俗);长沙山歌(民间音乐)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双江滚车灯(生活习俗舞蹈);双江锣鼓亭子(民间音乐);腊八豆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长沙快板(曲艺);北山布龙龙舞(生活习俗舞蹈)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大筒演奏技艺(民间音乐);小花片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编辑:杨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