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堡韵味惹人醉

19.02.2016  10:57

  没有经得住你的诱惑,

  在匆匆的脚步停下来,

  从一幅古老的画卷中,

  追溯土家传奇古文化。

  湖南新闻网泸溪2月18日电(通讯员 向晓玲 张言文)在魅力湘西的泸溪县,距离浦市千年古镇约9公里的地方有一块神秘的宝地,它就是具有数百年历史渊源的达岚镇岩门古堡寨。

  神奇的岩门古堡寨距离达岚镇1.2公里,坐落在崇山峻岭的山坳深处,古香古色的古堡民屋屹立在这丛山叠翠与绿水潺潺的小溪之中。古堡寨兴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地域面积2万多平方米,现有人口500余人,以土家族为主。由于全村的人都姓康,所以也叫康家村。

   醉人仙境的古堡韵

  抵达岩门古堡寨已是猴年正月的一天下午,天下起淅沥的新春细雨,整个古堡寨在早春小雨的洗涤下显得格外清晰与安然。升起的薄雾笼罩着寨子,给这古堡寨悠久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几分迷人的仙境。

  村口,一块青石板石碑上写有这样一幅对联:“岩门留胜迹厚重人文书一部,古堡沐春晖神奇山水画十帧”。临入村寨,就已经被古堡寨几百年的沧桑岁月所陶醉。

  一条九曲回环的小溪穿寨而过,流入沅江。溪上有一座石桥,是通往村外古驿道的出口。平时,村民们把残存的桥墩当成上山砍柴的磨刀石。

  踏上石桥,踏上古老的足迹,一页页翻开那藏在时光深处的古堡寨。

  从外俯瞰古堡寨,如一头巨虎活灵活现盘踞在溪岸上。

  相传当年岩门村始祖康廉五兄弟分家,他为了让父母安养天年,舍弃泸溪县浦市镇康家垅房产田地,从沅江边的一条小溪逆流而上,到岩门村时,看到两岸古树参天,鸟啼猿鸣,一条清流弯曲环绕,活像一条巨龙。康廉拍手叫好,便弃舟登陆,在此落地生根,繁衍后代。

  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康氏村落已经成型,而康廉,也就成了康家的开山鼻祖。

  古堡寨四周的建筑以康家大院为中心围成一圈,这更像是一种守护、呵护祖祖辈辈留下的家规族训。

  目前村里保留了54栋明清古建筑,各个古建筑之间都有巷道,巷道是联通古建筑群间的通道。村民说以前房子经常发生火灾,这些通道有助于在发生火灾时邻居间相互帮助,平时也可以更好的“串门”。这些无不体现了村民间团结和气、相敬相助的优良习俗。

  大院外,一排排屹立的围墙和诗情画意的吊脚楼环环相绕。 

  古堡寨以红砂岩为墙基,呈椭圆形状拔地而起。墙基上设有军事哨卡、枪眼炮洞和观望孔等军事防御系统以防兵匪。

  岩门古堡寨历史上是西南的交通要道,一条东北可达浦市,西南连通凤凰古驿道依寨而过,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和重要。明朝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至万历二十四年,即公元1596年。在这228年的时间里,这里还曾是军事驻防之地。

  匪乱时期,古堡寨自身的防御系统有效的保卫了村民的财产和安全。由于比较偏僻,村民团结,在匪乱时期,这里躲过了很多的烧杀抢掠。古堡寨犹如一颗镶在深山里的璀璨明珠,静静地发光发亮。

  门庭外的青石板经过岁月的醉染格外清亮,一直铺到中堂。基石上长起的青苔生机蓬勃,和这悠久的古堡形成对比,让人感觉到一股向上的生气,惹人十分沉醉。

  院内门庭匠心独运,不拘一格。厢房内别具一格的雕花、额枋和撑拱花样繁多,技法奇特。梁柱上的白虎、麒麟浮雕依然气势盎然。

  康家自迁到岩门后,家族开始兴旺,人才辈出,先后出过不少文官武职。康氏世子孙相继建院树宅,才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康家大院。康家大院最兴盛的时候有八大院落,后来前三院落毁于兵火。留存下来的五座院落是康家历史的有力考证,彰显着浓浓的古韵味。

   忠孝德厚的长寿村

  如今康家大院里住有13户人家,66岁的康启文是这座大院的主人之一。康启文年轻时当过乡村教师,也当过村主任,对康家历史和古堡建筑了然于胸。

  李幼珠老人是康启文的母亲,今年已满90岁。老人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如今重孙子都有了孩子,儿孙们加起来一共32口人。

  李幼珠老人一边用竹筛筛着黄豆一边招呼着重孙子,重孙子时不时帮忙老人一起筛豆子,五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如古堡一般醉人。

  其实在岩门古堡寨,几百年来都传承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孝悌家风村俗。在康启文家的墙壁上,至今保留着“康氏祖训”———家训八条,分别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家规十二则,为敬兄事长、尊师信友、专心习业、安分守法、睦祖和邻等。

  晚辈们孝敬长辈、团结和气,长辈们生活安心,其乐融融。所以岩门古堡寨是附近村寨长寿老人最多的村子。如今,古堡寨里有103岁的老人1人,90岁的18人,70到90岁的60余人,是泸溪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在古堡村头巷尾,经常看到老人们聚在一起下棋、打牌、唱辰河高腔。孩子在身旁嬉闹,追打游戏。远山近水,牧牛田园,如一幅美不胜收宁静的山水画。

  关于古堡寨的“慈孝”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康志仁中举后在县衙为官。他公正廉明,一心为百姓,受百姓的爱戴。后来,康志仁母亲双目失明,他便辞官回家,在家精心伺候母亲。40年如一日,端茶送饭,嘘寒问暖,毕恭毕敬。

  母亲爱回娘家探亲,可是那时没有石桥,康志仁便用大竖石块建起跳岩桥。但怕颠簸老母亲,无论严冬酷暑,总是涉水背母过河。村里人纷纷效仿,孝道得以更好孝道传承。

  康志仁的弟弟也在外为官,被哥哥的孝举所感动;二弟康志义便出资修造长30米、宽2米的木桥,方便村民过河;小弟也修建洗衣洗菜的码头。

  村民们被康志仁三兄弟的孝举所感动,便纷纷效仿。几百年来,这里的人们继承孝统,守护淳朴,向善包容,和睦乡邻,古堡寨处处呈现着一片生机,一片安详。

   奈人回味的古村落

  据《康氏族谱》记载,岩门村康氏于明朝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从江西万安县迁至湖南省辰溪县,后又迁至泸溪县浦市镇康家垅。明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康氏五兄弟分家,长子康廉带着父母移居岩门村。康廉也就成了岩门村康氏的落担始祖。

  至今村里还流传着康氏先祖移居岩门的许多故事。当时康廉为了让老父母满意,特地请了一位风水先生从浦市沅江边的一条小溪沿溪而上遍访附近风水宝地。当到岩门村时,只见两岸古树参天,猿鸣鸟啼,一弯清流弯曲环绕,活像一条玉龙直奔沅江。风水先生大呼:真一个风水宝地。于是,康廉带着父母弃舟登岸,便把家选定了岩门村。

  康氏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最终形成村落,奈人回味无穷。

  来到这个荒芜之地落地生根,另立门户,康廉想到的是如何让他这一支脉烟火相续、血脉绵延。双亲在堂,康廉自然就想到了孝,于是便给他的后人立下了以孝立命安身,维系家族兴旺的家规。

  如今古堡屋中悬挂一块精致雕龙画虎牌匾,这块牌匾据说是道光年间一位康氏族人八十寿诞时,当地的官员送的。“寿考维祺”既是对老人寿诞的祝福也是对康氏孝道家风的褒奖。如今这块牌匾成为岩门村康氏纯孝家风的历史见证。

  湖南省湘西州考古学界的领军人物,龙京沙先生对湘西的传统古村落十分了解。在这个建于清乾嘉时期的康家大院内,他为我们乐淘淘地介绍厅堂布局以及这些雕花围栏中蕴含着的家族灿烂文化。

  猴年伊始,万物更新。黄昏的阳光平铺在古香古色的古堡寨上。沐浴在夕阳里的层层梯田,伴随着古村寨飘来的袅袅炊烟,沉浸古堡几百年的岁月,如那刻在梁柱上的雕花,经过岁月的洗涤,开的格外斑斓。

  在古堡寨里,103岁的康启焕老人正准备吃饭。他是当今中国在世不多的抗战老兵,1936年入伍,以前在警卫排服役,1945年不愿参加内战而退役还乡。

  小儿媳李成香给公公端上了一碗热腾腾的饭菜,菜里有新鲜的蔬菜和肉。“公公吃饭比较慢,但是能吃两大碗。”李成香乐呵呵地说道。

  难怪康启焕老人看起来还是那么精神气爽。古稀老人除了有点耳背,身体还很建朗,头脑也很清醒,还能到处走动,尤其眼睛特别清楚。村里人说那是“回光返照”。

  老人有三个儿子。在10年前的今天,李成香的丈夫,也就是康启焕的小儿子逝世,李成香便担起赡养公公的重任。李成香很孝顺,每天给公公做饭、洗衣服、揉背,显得十分勤快贤惠、十分简朴祥和。

  这些都是岩门古堡村立下的“人伦有五,忠孝为先”的族规族训,光照后人,代代相传。

  因为儿媳比较孝顺,老人的生活过的甜蜜舒坦。每天晒晒太阳,看看书,逗逗孩子,去村边走动走动,快乐享受着“老来福”。

  灯光下,老人坐在木凳上,虽然有点瘦弱,但那身姿依然挺拔高大,无不让人看到当年老人抗战时的英姿和风范,更能看到岩门村人的直率和顽强,让人肃然起敬。

  夜慢慢降下,静静地听古堡寨的的声息。那几百年历史的古堡韵味慢慢袭来,印在墙壁上的康家“孝悌传家”的族训越来越清晰。在流动的时光中,一幅和谐安然、宁静祥和的古堡春秋传奇山水画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