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推行“一线工作法”——让后进村增“后劲”

30.11.2014  14:18

  这还是一年前来过的那个山寨吗?

  初冬时节,记者再次走进了古丈县红石林镇河南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美观的特色民居,一条条整洁的道路,一盏盏明亮的路灯。傍晚时分,村民们纷纷赶到村部坪场跳起了“广场舞”……这个曾经脏、乱、差、穷的后进村成为古丈县财政局的结对扶贫村后,一年多时间,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这是古丈党员干部“一线工作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古丈推行“一线工作法”,120余个工作队近1000名党员干部深入一线,访民情,解民忧,惠民生。截至11月初,该县党员干部已上门入户走访群众20000多人次,查找梳理问题15大类600余件。

   民情在一线掌握

  “后进村里缺什么,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古丈县委书记杨彦芳说道。在断龙山乡百家村,杨彦芳专门听取基层群众的“抱怨”,在群众的“牢骚”里找问题、寻差距、解难题;在罗依溪镇罗依村,古丈县委副书记、县长邓晓东进门入户一件件察看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村村寨寨、田间地头都留下了党员干部的足迹,他们开动脑筋,到户工作法、群众工作法、驻村工作日志等办法纷纷“出炉”。

  为了摸清贫困症结,真正让“一线”的基层群众政策清、情况明、心底亮,古丈县委、县政府通过村级组织“自诊”、乡镇把脉“会诊”、联村单位“问诊”、县级领导“巡诊”等方式和开展“昼访夜谈”等活动,针对140个行政村的产业、基础设施、教育等现状和热点、难点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分类建立台账。该县所有副科级以上县直机关与行政村结成对子,确保村村有后盾单位,村村有帮扶措施。该县48名县级领导深入联系点并形成调研报告;2230余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写下《民情日记》1万余篇,收集民情民意5780余条。

   问题在一线解决

  “12个孩子都是我们村里的希望,现在终于有读书的地方了!”冬日的阳光下,古丈县山枣乡筲箕田村幼儿园志愿者唐晓华高兴地告诉记者。筲箕田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今年年初,县教育局的党员干部来村里听取群众意见后,决定在该村设立一个山村幼儿园教学点。9月1日,筲箕田村山村幼儿园教学点正式投入使用,村里3至6岁的幼儿终于可以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学前教育了。

  为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古丈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逐步建立“户有牌、村有册、乡有簿、县有备案”台账式扶贫管理制度。该县建立县乡村联合办公工作机制,为每个后进村“量身订制”出帮扶方案,为每个贫困户有针对性地制定脱贫计划。同时,定人、定时、定责,对“台账”反映问题限时办结、跟踪反馈。

  目前,该县已整合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山村幼儿园78个,边远山村覆盖率达100%。该县还每年重点扶持10个产业后进村,力争通过3至4年努力,实现产业全覆盖。县委、县政府通过整合扶贫开发、交通、发改、农业、水利、移民等部门资金,引导各类支农资金向产业后进村倾斜集中,目前已为12个产业后进村整合落实资金1356万元。古丈还不断加大对涉农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今年来共投放金融扶贫贷款7000余万元、政府贴息20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产业提质、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截至11月初,党员干部在一线为基层村解决生产难题3120个,解决人居问题3753个。

   作风在一线转变

  “现在经常见到干部,只要反映困难,他们都会想办法帮我们解决。”高峰乡岩排溪村村民田圣龙感叹道。

  为了进一步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古丈县把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作为检验干部的试金石,把扶贫工作绩效作为考察各级班子和干部业绩的重要依据,出台了《关于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着力推行“355”群众工法,即沉下心听民意,沉下身解民忧,沉下力破难题,联系乡镇,联系村、社区、居委会,联系重点工程、企业,联系基层党组织,联系困难群众,组织领导到位,督导检查到位,考核奖罚到位,纪律约束到位,宣传推介到位。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推进党员干部走访调研、集中办公活动常态化。

  在古丈采访时,我们时常看到干部们下基层的身影,听到群众由衷的笑声。据统计,该县已办理各种民生建设事项2320多件,结对帮扶困难户2730余户,送去帮扶资金8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