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省民政亮点工作【救灾】:2014年救灾工作关键词:变化

08.01.2015  03:36

 2014年救灾工作关键词:变化

--2014年全省民政救灾减灾工作综述

用 易,不易

  ——《易经

  唯变是不变,这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易经》中表述为“易,不易”,易即变化,不易则为永恒,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在这里却合而为一。回顾2014年民政救灾工作走过的道路,我们一直都在探索、创新、前行,在变化的单元里寻找进步的路径,在不断的变化中坚守不变的信仰。是为题记。

   一、工作要述

  2014年,是马年中国万马奔腾的改革之年,这一年里,政治新气象、经济新常态、文化新风尚让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倍受鼓舞。

  2014年,是湖南民政攻坚克难的转型之年,这一年里,涉军、救助、社会管理等工作业务的创新发展让每一个民政对象都倍加幸福。

  2014年,是民政救灾不懈拼搏的收获之年,这一年里,防灾、减灾、救灾等领域的可喜变化让每一位受灾群众都倍感温暖。

  一年辛苦不寻常,这一年里,从中央到地方、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或用改革推动进步,或用决心赢得民心,党和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呈现出了新常态。新常态之“”,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意味着宗旨不变。民政救灾工作亦是如此,我们用日夜坚守和不懈付出换回了灾区群众的安居乐业,用精诚团结和改革创新带来了灾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变化的是灾区旧貌换新颜,不变的是心系灾区、服务灾民的为民之心。

  今年以来,低温雨雪、风雹、洪涝、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接连袭湘,全省1598.4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11.4亿元。面对严重灾情,省减灾委、省民政厅共争取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四级响应3次,启动省救灾应急二级响应1次,三级响应3次,四级响应2次,派出30余个工作组深入灾区查灾核灾,调拨救灾棉被34000床、救灾帐篷1200顶,下拨中央和省级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3.11亿元,累计转移安置受灾群众79.3万人,救助受灾群众420万人次。这一个个看似平常的数据背后,凝聚的是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心关爱,汇集的是三湘儿女众志成城的抗灾精神,更是湖南民政救灾人视险如夷、风雨兼程的不易成果。

 

灾害救助工作图例

 

  

   二、越变化、越美丽——灾害救助工作

  进入汛期的三湘四水从来就不平静,尤以今年为甚,从5月中旬到7月中旬,短短两个月内就先后发生了20次洪涝、滑坡灾害过程,灾害过程的密集程度高、损失之惨重为历年罕见。其中,“5•21”、“6•19”、“7•11”三次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相继袭湘,给美丽富饶的三湘大地带来了无数创伤,5月25日,邵东、新邵洪水倒灌县城,辖区大片良田被毁;6月21日,怀化境内多条溪河水势猛涨,多处农房倒塌,麻阳、鹤城已成水中之城;7月11日,益阳安化暴雨倾盆导致山体大面积滑坡,造成8人死亡11人失踪的惨重后果;7月中旬,旅游重镇湘西凤凰古城连降暴雨,景区内三分之一面积出现内涝,曾为无数游人遮风挡雨的风雨桥在洪水中毁于一旦……。

灾区现场

    

  然而,在那些天灾肆虐的日子里,灾区随处可见的不仅仅都是这些不忍回望的景象,还有那些始终奔走在抗灾救灾一线的人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灾难才变得不再可怕,美丽家园才变得不再遥远。

  他们从北京来,带来了首都的慰问。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先后3次派出工作组来湘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并慰问灾民,他们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我省灾区群众夺取抗洪救灾战斗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民政部领导到湖南指导救灾工作

他们从省里来,带来了省委省政府的关心。省委书记徐守盛先后两次对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省长杜家毫多次主持召开防汛抗灾工作会议并亲临一线指导救灾工作,省委副书记孙金龙、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肇雄、省委常委、两型工委书记张文雄、副省长盛茂林、张硕辅等省领导身先士卒,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查看灾情。

  

 省领导关心救灾工作汇总(一)

 省领导关心救灾工作汇总(二)

   

  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带来了人间的温情。在应急救助和灾后重建期间,民政、农业、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协调联动,紧急会商雨情水情灾情,积极开展应急救助,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来自各地自发组成的义工组织、志愿服务队,他们都为灾区重建家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随着灾难的渐行渐远,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也已接近尾声。截至目前统计,全省需重建10027户,需维修31968户,共计41995户因灾倒房恢复重建任务已全部完成,各地正积极组织建房资金发放和检查验收等工作,春节前,全省所有倒损住房困难灾民可入住新居。当灾区群众不再因为无情的天灾而无家可归,损毁的家园也因为党和政府的关心帮扶而重新屹立,相信这变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日渐愈合的伤痛,更多的是奔向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心。

  

省民政厅领导深入灾区一线

  

因灾倒损农房旧貌换新颜

  

  

   三、越变化、越规范——救灾资金社会化发放工作

  救灾资金是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关心关爱的直接体现,是受灾群众的“救命钱”。长期以来,我厅就高度重视救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致力于探索出既能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又能确保安全运行的方法和路子。

  2012年,全省14个市州的14个县市区被列为首批救灾资金社会化发放试点单位,标志着救灾资金社会化发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湖南救灾资金规范化管理工作迈出重要一步。

  2013年,在充分总结上年度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省进一步扩大了救灾资金社会化发放试点范围,明确每个市州半数以上的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

  2014年,我厅下发《关于全面推进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的通知》,决定从今年起在全省全面实行救灾资金社会化发放。

  

救灾资金社会化发放工作的三年探索与实践

 

  三年的探索和积累,湖南的救灾资金规范化管理使用取得了长足发展,受灾群众对政府的补助标准和自己的受助额度做到了心中有数,基层民政干部也真正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受到灾区群众和民政干部的一致拥护。

  转变之一:受灾群众更方便了。救灾资金在实行社会化发放之前,一般由乡镇民政办从农村信用社取出钱后再通知救助对象前来领取。部分困难灾民住址往往地处偏僻,远离集镇,交通极不便利,经常导致救灾资金不能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自从救灾资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以后,救助对象可以凭身份证就近到信用社领取,减少了领取救灾资金来回跑路的时间和精力,极大的方便了困难群众。

  转变之二:民政干部更轻松了。往常,基层民政工作人员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发放救灾资金,且由于工作量大经常出现一些差错,自从救灾资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以来,基层民政工作人员从过去这种复杂而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更多更好地应用到为民政救助对象服务上来。

  转变之三:救灾资金更安全了。在原来的救灾资金发放方式下,资金滞拨、他人代领、超范围使用等现象时有发生,而实行社会化发放后,救助资金直接打入到个人账户,既减少了资金流通环节,又有效的防止了贪污或挪用等违规情况的发生,救灾资金的运行变得更加高效安全了。

   四、越变化、越安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防灾减灾工作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项工作不会像汛期应急救助工作那般十万火急,也没有如灾民救助工作那般立竿见影的现实效应,但却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实事。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并通过创建国家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这一重要平台将工作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我省先后共有267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556个社区被省减灾委、省民政厅授予“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尤其是今年,厅救灾处将夯实基础、严格标准、提升水平作为国省两级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真正实现了城乡综合减灾基础设施的大提升、创建工作规范化水平的大提升和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的大提升。

 

防灾减灾宣传演练活动剪影
 

 

  一是城乡综合减灾基础设施的大提升。40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总投入和部分地市配套奖励资金扶助,为社区防灾减灾软硬件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2个上千平米可容纳600人以上的避难场所,覆市、县、乡三级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志愿者队伍等创建内容成为社区标配,综合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二是创建工作规范化水平的大提升。符合我省实际的《湖南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办法》为全省提供了创建工作指南,会议部署、业务培训、中期督查、检查验收和复核评估贯通了创建工作全程,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是扎扎实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完善的创建机制,极大促进了我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三是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的大提升,国家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的集中宣传和各具特色的应急演练成为创建工作的基本内容,各地社区在注重实效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创建模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减灾之路。“一对一”爱心帮扶、“老首长”工作室、少年安全知识讲座、居民安全培训、“老来乐”义务巡逻、减灾演练等活动平台新、效果好、知晓率和参与度高,极大提升了城乡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2014年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验收工作

   五、结束语

  唯变是不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号角,湖南民政事业在服务大局、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步履坚实,减灾救灾工作也走过了新常态下求变中求新的365个日日夜夜,这一年中,创新成为了我们事业的主色调,变化成为了减灾救灾工作的关键词。新的一年,湖南民政救灾人将与各界一起继续拼搏,恪守“变是不变”的哲学命题,迎接新的挑战,共同为灾区人民撑起一片湛蓝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