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发明农用无人机 一日可飞播300亩地(组图)

10.02.2015  12:10

  “飞翔”号农用无人机,载重大、爬升快、操纵灵敏,产业化前景辽阔。

  李明教授手捧国家扶持款中的一项百万元奖金支票。  均为长沙晚报 实习生 陈姣娣   记 者 王斌 摄

  长沙晚报记者 王斌 实习生 陈姣娣

  近年来,我们经常在电视和电影中看到小小的无人飞机在空中盘旋拍摄。这种高精尖的“武器”总给人一种很炫酷的新鲜感。不禁有人会问,既然无人机能运用于拍摄,那么是否可适用于农业作业呢?

  2月6日,站在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门口很远处,就能听到“嗡嗡”的声响。一架农用无人直升机在飞控手操作下,时而盘旋爬高,时而侧身飞行。伴随着一系列动作,这架叫做“飞翔”的无人机身体两侧的容器开始向草地均匀喷洒液体,灵活、敏捷。

   发明 获7项国家专利,10余项待审批

  昨日,记者见到了它的发明者李明。李明是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的一名教授,曾被国家教育部公派至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来自岳阳农村的他,青少年时期看着父母每天都要围着家中那一亩三分地打转,很是触动。这也成为李明钻研农业科技发明的初衷。

  “我们拥有7项国家专利,待审批专利达10多项。‘飞翔’纯载重量达到20公斤,综合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李明介绍,除了在载重量上有所突破之外,“飞翔”在安全性和稳定性上均有所提升:一是国内首创采用喷杆前后安装,转速、转向,喷头左右可控。也就是说,它可以360度无死角地喷洒到所有农作物。二是首创飞播系统。按照其覆盖宽度20米、速度45公里/小时、续航时长2小时计算,“飞翔”一天可飞播300亩地。

  困难 人均掉肉数斤,自掏腰包做飞机

  2013年3月6日,李明从日本回国,专门从事精准农业工程技术研究。2014年5月1日,他和来自日本的许永伟博士、美国回国的吴志立博士,以及自己所带的研究生陈文贵、袁晴春等组成生物环境智能装备创新(BEIE)团队,一起开始制作民用无人直升机。

  当谈到最初制作飞机的那段时间,袁晴春颇有感慨。六七月的长沙炎热无比,制作飞机的厂房没有空调,李明带着团队一起在厂房制图、修改。袁晴春笑着说,“那时穿的衣服每天都是汗湿的,每个人都瘦了好几斤。

  除此之外,因为采用OEM加工模式,外面有些加工商的质量不是很好,导致装配时容易出问题,李明便带领团队改进设计方法。皇天不负有心人,“飞翔”农用无人直升机终于顺利完成。但在李明看来,工作的艰辛不值一提,最让他感到无力的是,经费不足。因为农用无人直升机的发明都是自掏腰包,没有得到外界的经济资助。现在发明成功后,融资却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前景 获国家资金扶持,农户购机有补贴

  中国有水稻4.5亿亩,一架飞机的防治面积为1000亩/虫季,那么需要45万架农用无人直升机。李明估计,“农用无人直升机产业前景较好,今明两年会将迎来快速发展,民用无人直升机总量2025年将超过30万架,超过500亿元市场销售额。

  2014年12月5日,李明获得来自国家的项目资助奖金300万元。他的无人机也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省级鉴定推广的项目,入选湖南省补贴目录。目前,市场价为20万元的农用无人直升机,凡购机农户和相关单位都会获得5万元购机补贴。

  但对于那些没有足够的钱购买农用无人直升机的农户,又该怎么办呢?李明告诉记者,他们将采取C2C协同商业模式,服务合作社和无人机公司合作,想使用飞机的农户可找银行和服务合作社帮忙代付飞机作业费,然后由无人机公司安排专业人员去进行飞机作业,运输和维修都由无人机公司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