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狂欢背后是深深落寞

12.11.2015  10:04


 漫画/朱慧卿

  “双十一”购物节开始后7小时45分42秒,2015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交易额就超417亿元,超过2014年美国感恩节购物节线上交易总额。(11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

  温饱不足的时代,过节是人们名正言顺解馋的日子。消费不足的时代,过节是人们名正言顺血拼的借口。

  井喷的背后总是伴随着巨大的压力,狂欢的背后往往掩藏着深深的落寞。“双十一”毫无疑问成就了阿里、京东们的光荣,也成就了“剁手党”们期盼已久的血拼派对,但这不是中国人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的骄傲,而是基于日常消费压抑之下的异常狂欢。

  在津津乐道“双十一”景气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对老百姓消费能力的完整考查,远不是只看“双十一”和重大节假日的这几天,还要看一年的365天,不仅要看电商行情,更要看作为消费主战场的店商行情。

  其实,“双十一”短短一天的井喷式消费,无论是百亿元还是千亿元,并不足以改变乃至支撑国民消费的总格局。收入是有限的,购物是无限的,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无限的购物中去,毕竟只是极少数人的疯狂。在收入总体水平并未升级的前提下,“双十一”的消费狂欢,其实不过是普通人在消费安排上“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之间的捣腾而已。既然如此,何以这么多人还不怕折腾地甘愿做“马云背后的女人”或者“马云背后的男人”?

  其实,“双十一”就是一个电商们精心策划的购物节。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在网购中凑热闹,最激动人心的理由无非是——折扣。因为日常消费中折扣力度不够,大多数人的消费其实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在日常消费落寞的环境中,突然出现“双十一”这样动辄打五折、三折的强势促销,“剁手族”们自然难以自持地沦陷了。

  这么简单的促销道理,为什么店商就不能拿来“反攻”电商呢?经验老道的店商们当然不是不懂或者不愿多打折,可是房租、水电、员工工资和各种税费顶在头上,他们想加大折扣也有心无力。

  “双十一”的狂欢,其实是电商对阵店商的辉煌胜利,是日常消费落寞累积压力下的井喷式宣泄,其最大的象征意义不是百姓消费水平突飞猛进,而是消费能力不足背景下对于折扣的过度敏感,还有店商与电商在经营成本迥异背景下的“不公平”竞争。

  谈及“双十一”景气带给我们的启示,笔者认为,答案应是各地政府应多考虑如何启用减免税费的杠杆,去尽量削减电商和店商的经营成本,让所有业态的商家都能拥有足够的盈利空间去降低商品价格。在此基础上,以物美价廉的商品拉动百姓日常消费,以被充分挖掘的消费能力去支撑商业整体发展,以细水长流的消费愉悦去取代神情大变的消费井喷。如此,才不至于在一场让买卖双方都精疲力竭的狂欢后,翘首期盼的消费者眼中所见的仅是遥遥无期的快递、爆表的账单以及口惠而实不至的抱怨。

[编辑:王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