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县抓好双季稻种植关键技术 促进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
“一年之计在于春”,3、4月份是我县粮食作物的重要播种时节。宁乡是传统的种粮大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近200万亩,双季稻是粮食生产的绝对主体,抓好双季稻的种植,把握好关键的种植技术,对于提高我县粮食的单产水平,促进双季稻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型,保障我县的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产优质,抓好优良品种的推广。
省农业委员会把良种的推广作为2015年水稻种植的一项新的关键技术措施。优良的品种应当是生育期适宜,能够适应种植制度的安排,同时又能高产、优质、抗性好,且能适应机械化操作等。当前我县在品种的应用上主要的问题一是品种种性退化,例如湘早籼24号、湘早籼45号、湘晚籼13号等,种子的生产往往是种子生产企业在各地收上来的早稻谷,经过简单的精选而成,经过多年的种植后,存在品种混杂、抗性下降、米质降低、产量下降等问题;二是品种杂乱,尤其是我县的晚稻品种,没有一个大规模代表性的主导品种,农户在选种上容易无所适从;三是晚稻优质杂交稻稀缺。目前在我县种植的优质稻主要还是常规稻,由于我县早稻灌浆期间气温高,不利于米质的形成,因此目前的优质稻主要是常规晚稻,但是在我县种植的优质常规晚稻,生育期往往过长,例如在我县回龙铺镇大面积种植的湘晚籼13号近三年的全生育期都在135天以上。生育期过长主要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为了避免晚稻秧龄过长,早稻难免割青,二是晚稻齐穗期在9月中下旬,容易遭受寒露风的危害。
在我县品种的推广应用上,早稻应重点从高产的角度考虑,主要推广超级稻和杂交稻。今年在我县回龙铺镇高产创建核心示范片推广种植的超级稻中早39,该品种生育期适中(2014年苗情观察112天),分蘖能力中等,穗粒数多,穗层整齐,后期不早衰,结实率高。根据我县粮油站在该示范区的测产,其产量普遍高于湘早籼24号和湘早籼45号。早稻如果单从优质的角度考虑,重点种植早中熟的常规稻品种,尽可能地避开高温期灌浆,而迟熟的杂交稻,尽管产量普遍高于常规稻,但米质差,且稻谷价格也偏低。晚稻品种的选择应该重点考虑与早稻的搭配。从产量出发,最好的搭配是早稻种植超级稻或杂交稻品种,晚稻种植中迟熟的杂交稻品种,这样既能到达全年高产的目的,防止早稻割青,又能尽早齐穗最大程度避开寒露风。晚稻如果从优质的角度考虑,由于优质杂交稻稀缺,早稻应选择早中熟的常规稻,晚稻可以选择迟熟的优质常规稻品种。
二、适当增密,抓好合理密植技术。
优良品种和合理密植是提高水稻单产最容易见效的两项关键技术措施。不管是早稻、晚稻或一季稻,杂交稻或常规稻,还是超级稻或普通稻,都只有保证一定的栽培密度才有可能获得高产,如果无法保证一定的栽培密度和基本苗,光靠后期的施肥难以达到高产的有效穗数。相对于晚稻来讲,我县早稻的合理密植显得更为重要,这主要是由我县近年来的气象条件决定的。近年来我县秧田期的烂种烂秧情况比较少,秧苗素质普遍较好,但移栽以后的低温对我县的早稻分蘖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近五年从我县的水稻苗情观察情况看,其中2010年和2014年发生了显著的低温阴雨寡照导致僵苗不发的现象,而2013年我县的早稻移栽后更是发生了强冷空气,48小时内降温幅度达到23.1℃,过程最低气温仅为6.8℃,导致我县早稻大面积死苗。因此,对于我县的早稻来讲,适当增加用种量,适当增加抛秧盘数,保证一定的栽插密度和基本苗显得尤为重要。就我县多年种植的湘早籼45号讲,由于该品种抗寒性较差,高产的亩用种量不能低于14斤/亩,抛秧盘数在100个以上,确保2.5到2.8万的蔸数,保证基本苗不下于14万/亩;即使对于中早39这样的超级稻,用种量一般也不宜低于12斤/亩。而对于晚稻来讲,情况相对要好些,因为我县晚稻分蘖期间气温高,苗数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但高产栽培也要保证一定的密度,抛秧最好能抛足1.7万到2万蔸,保证基本苗在8万以上。
三、 高效高产,抓好机插秧的推广。
我县机插秧起步早,从手扶式的插秧机、小型的乘坐式的插秧机到目前的高速插秧机,见证了我县机插秧的发展历程。虽然起步早,但多年推广效果并不显著,发展缓慢,可以说到现在并没有真正普及开来,早晚稻的移栽主要还是以手工抛秧为主导。制约我县机插秧应用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抛秧相比,机插秧虽然省工高效,但受制于多重因素,并不高产。当前我县的机插秧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栽插密度过稀,目前我县许多机插秧还是9寸的栽插行距,按4寸的株距计算,每亩所插蔸数只有1.7万蔸,这个栽插密度难以保证高产,因此推广普及7寸行距的机插秧尤为迫切;二是伤秧,机插秧的整盘秧苗密度非常高,机械在分秧栽插的时候难免伤秧,对秧苗的叶片、根系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三是栽插过深,返青分蘖时间长,生育进程也相应推迟。如果无法有效解决这些瓶颈,我县的机插秧难以大面积推广开来。
要解决上述困难,在推广机插秧过程中,应重点把握好几点:1、选好适合机插的品种,省农业委员会筛选了一批适合早晚稻机插的品种,具体到我县,早稻主要有湘早籼45号、中早39、陆两优996、株两优819等,晚稻主要有丰源优299、五优308、岳优9113等;2、控制好秧龄,适宜机插的秧龄为一般为17到22天;3、必须淘汰9寸的栽插行距,同时尽量把株距调到4寸以内,否则产量很难上去;4、省农业委员会粮油处在多地试验推广砵形毯状秧,实现了将密度过大的整盘秧苗按钵孔适当分开,同时将栽插深度调浅,甚至采取“机抛”、“机摆”0厘米插秧深度的栽插方式,有效地解决了伤秧和深插的问题,缩短了缓苗期,增产效果明显。
四、 转变方式,抓好专业化集中育秧。
在水稻种植的全程社会化服务生产链中,代育代插是一个难点。专业化代育代插对于我县的水稻种植具有重要意义,是转变生产组织方式、实现水稻种植全程社会化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对于遏制我县早稻抛荒、早稻直播、双季稻改单季稻都具有切实可行的实际意义。此外还具有三个重要意义,一,专业化代育代插实现了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农田集中起来,实行统一育秧、统一管理、统一栽插,降低了育秧移栽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二是专业化代育代插有效地促进了我县机械化水平,主要原因在于专业化代育代插都是机插秧,与抛秧等其他育秧方式相比,机插秧秧田利用率高,栽插速度快,效率更高;三,我县专业化育插秧的主体是种家庭农场,他们不仅为其他农户进行代育秧,同时自身也租种一定规模的农地,他们集中了一些大型的农业生产设施,具有较强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种田的能手,是农村种田的中坚力量,代育代插不仅促进了水稻种植在育插秧环节的社会化转变,同时也培育壮大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促进了规模经营,夯实了我县双季稻的种植基础。近年我县的专业化育秧主体得到加速涌现,但到目前为止,数量依然偏少、代育代插面积小,实力有限,示范影响力低,亟待发展。目前我县专业化育插秧的发展除了需要技术支撑外,财政对于集中育秧的补贴资金应重点向专业化的育秧主体倾斜,而以村组为模式的集中育秧往往是为了集中而集中,为了好看而集中,很多时候反而增加了运秧的成本,补贴一旦取消,这种模式难以为继,因此不具有明显的推广意义。
五、科学搭配,抓好晚稻安全齐穗技术。
我县地处湘中偏北,进入9月后冷空气活动频繁,而我县的晚稻集中在9月份抽穗扬花,往往遭遇低温阴雨天气,造成稻穗包颈,开花受精困难,结实率低下等,寒露风是影响我县晚稻产量的重要因素。按照连续三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0度或者连续五天以上气温低于22度的标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4年中,我县9月份出现寒露风的年份有8次,占比57.1%,其中有的年份出现了2次寒露风,因此就总的寒露风次数看,14年当中一共发生了12次。所以寒露风在我县出现的频率还是很高的,在水稻生产当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近14年来我县寒露风的发生具有两个特点,一,分旬统计,上旬发生次数为2次,占比16.7%,中旬发生次数4次,占比33.3%,下旬发生次数6次,占比50%,发生寒露风概率逐旬增加;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露风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最近的5年中我县有4年发生了寒露风,频率明显高于新世纪初几年,而且持续时间最长,过程气温最低也是发生在最近的五年,其中2010年9月下旬连续9天气温≤20度, 2011年的过程最低温仅为11.9度。根据我县近14年的晚稻苗情看,我县的中熟杂交稻只要是正常播种,适时移栽,都能够在9月上旬齐穗,遭受寒露风的概率较小,如岳优9113、五优308、丰源优272等,在6月20日左右播种,7月13日左右移栽正常年份都能够保证在9月10日以前齐穗。但在我县有些年份由于早稻黄熟期推迟或者收割期连续阴雨,导致晚稻不能适时移栽,因而使得丰源优272这样的生育期相对偏迟的品种无法在上旬齐穗,因此,晚稻的适时移栽对于减小寒露风的危害几率尤为重要。我县的迟熟品种齐穗期主要集中在9月中旬,部分气温高的年份有的品种提早到9月上旬,而我县产粮大镇双江口的优质稻品种黄华占齐穗期有的年份延迟到了9月下旬。对于这部分最容易遭受寒露风的迟熟品种,首要的是搞好早晚稻的搭配,早稻避用迟熟的杂交稻,其次,选用秧龄弹性长的品种如湘晚籼13号等,而对于花黄占来讲由于其秧龄弹性小,容易早穗,不宜过早播种,黄华占的早稻品种搭配最好选用早熟品种,否则很容易遭受寒露风危害导致减产,所以黄华占作双季晚稻在我县不宜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