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县市试种粳稻成功

06.10.2014  19:42

本报9月22日讯(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刘登魁)东北粳米以食味好广受消费者欢迎,但多年来在我省难觅踪迹。记者今天从省农委获悉,我省引进粳稻新品种在23个县(市)试种成功,有望大面积推广。

粳稻穗粗粒多,一穗达500多粒,亩产600公斤已无悬念。”在浏阳市永安镇坪头村的百亩粳稻示范片,记者看到新引进的“春优84”长势喜人,省农技推广总站专家称,推广粳稻,有利于调优我省粮食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作为杂交水稻的故乡,近30年来,湖南一直是杂交籼稻“当家”。据省农委专家介绍,上世纪60-80年代,湖南有近100个粳稻品种用于生产,主推品种晚稻粳稻“农垦58”在湖南累计种植5000万亩以上。

按照《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启动“早籼晚粳”示范。去年,省农技推广总站引进7个粳稻品种,在省内不同生态区试种,个个表现良好。今年该站从江苏、浙江、重庆、云南等省市,引进中稻及双晚粳稻品种41个,在全省23个县(市)开展试种、示范,有10多个品种表现出抗病虫、耐低温、高产稳产的良好性状。据专家现场理论测产,龙山、石门的“甬优5550”示范片,亩产可达750公斤左右。在今年长期低温冷害的情况下,粳稻品种的优异表现,展示了我省粳稻示范取得成功。

从国内大米市场来看,粳米批发均价普遍比籼米批发均价高出15%左右;而按国家最低保护收购价,粳稻比籼稻每50公斤高出15元至20元。

省农委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刘年喜要求,我省农技推广部门要联合科研单位,加大品种筛选力度,深入开展粳稻高产特性、高产集成技术、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与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