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卓宇:留学成就新文学 反思中国新生代文学生态

01.01.2016  22:40


林卓宇

  湖南新闻网长沙1月1日电 被誉为“90后作家掌门人”的湖南作家林卓宇刚刚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结束了第一个学期的生活。虽然在美国大学的英文系攻读创意写作,但林卓宇1日告诉记者,他依然坚信中文是自己未来创作的主要语言。他目前想做的,便是能够借助西方的工具,开垦自己母语中的文化土壤。 

  中国文学世界影响力依然有限

  和当年赴美留学的作家严歌苓有着相似的经历,林卓宇出国前便已是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出版发行了14部个人著作,在读者群中已然有了极高的人气。而来到异国求学,第一件事便是忘记自己的昨天。林卓宇说,即便有时无意中还是会被来自国内的其他留学生发现自己的背景和经历,但在英语的文学国度中,自己必须从头开始。 

  林卓宇认为,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人们的阅读意识往往非常强。即便赴美之前便对西方国家的阅读氛围有所了解,但实地体验一番之后的感受却更加深刻。“在中国,人们在公共场所捧着厚厚的文学书细读的场景几乎是绝迹了。在美国这却是随处可见的。”林卓宇欣慰地说:“在今天还是有不少的美国年轻人喜欢文学,尤其是那种和现实联系不大的文学。”。在他看来,一个对现实满足,对自我笃定的人往往不会有太强的阅读欲望,唯有当人对未知的精神世界有足够的好奇与期待,才会发生阅读的行为。而这样的行为,往往也是创造力的原动力。  

  然而,中国文学通吃不被美国读者所关注。他提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让国人对华语文学有了空前的信心,但今年中国作家在纽约书展集体遇冷的境遇,倒是折射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便是在西方读者中,中国纯文学作品影响极其有限。 

  “我比较关注年轻一代对中国作家的了解,但凡被问起熟悉的中国作家,美国学生们往往摇头,顶多能说出孔子,老子之类的文化人物。”林卓宇表示虽然这样的现象并不让他意外,却令他遗憾。 

  “美国人有很强的文化自信,对待翻译文学往往不是那么有热情。这可能是导致问题的原因之一。但对比一下外国文学在中国市场上的销行,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林卓宇说。 

  留学不是目的 文学才是主道

  在刚刚结束的学期中,林卓宇获得了4.0的满绩GPA。这份令人羡慕的成绩单背后也有着许多的故事。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一门社会学,主讲美国社会问题。种族隔离,过量监禁,同性恋问题,校园性侵等都是课堂上被讨论的话题。光是为了这样一堂课,我就写了25篇文章。”林卓宇说,教授会要求学生完成大量的材料阅读,所写的文章就是根据1-3篇阅读材料所作的总结以及互动。 

  每一次的作业提交日期都密集紧凑,这对于初来美国的林卓宇是个不小的挑战,以至于有时直至午夜,他都还在读着四五十页的阅读材料。“我是这堂课上唯一的中国学生,因此没有谁能来帮我,所以到最后我的所有文章都拿到满分时,真是瞬间觉得如释重负。

  林卓宇认为人文教育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阅读和写作一直是最重要的部分。即便这样的博雅教育也曾引发过人们关于教育实用性的讨论,但不容置疑的是,该模式在今天依旧是美国本科教育的重点。 

  林卓宇又以一门自然科学通识课“全球变化”为例,讲述了写作能力在美国教育中的重要性。学期末,教授给大家一项额外学分的项目,其所要求的便是根据教科书的封面——艺术家GregoryKitterle的画作“Eden。”写一篇具有创意性的文章。林卓宇说“让我意外的是,这是科学课的一项作业。这幅画作的主体就是一颗被栅栏围着的小树。想要根据画作内容再结合课程内容写一篇文章,考验的却是人文逻辑。

  即便很多课程并不和文学创作直接相关,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林卓宇对写作的认识。“充实,细致,多元化的写作训练,给我带来了更多反观文学创作的可能。”  

  青春文学已成“鸡汤秀”  即便留学在外已有半年,林卓宇依旧关注着国内文坛的动态。他认为,一个作家固然可以尝试不同门类的写作,但无论写什么,都得抱定明确的态度。“国外的作者基本上都有比较明确的定位,是走类型文学还是纯文学路线,是传统路线还是先锋路线。这不是给大家贴标签,而是树立一种严肃的写作态度。

  “有一定文学意识的写作者本就少,最近几年市场上大行其道的却是写所谓励志暖文的鸡汤型作者。”林卓宇坦言,现在的年轻作者的创作,主要采取的办法一是贩卖自身经历,二是重复小说段子。然后用貌似很现实的手法去传递很不现实的价值观。“这样的作品只需要读者作出最无脑的价值判断,于是把大家一个个都看得高兴死了,可高兴之后却又寂寂无声。

  强大的市场运营能力,将这些简单直白,文体不明的作品强势推出,获得极高销量的同时,也挤兑了纯文学的空间。林卓宇说,在“90后”的创作群体中,几乎没有作家还对文学抱定着技巧,审美,探索上的意识。这让他担心:“随着新生代作家的市场影响力的扩大,大众的文字鉴赏能力也随之退化。

  作为第十五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林卓宇曾慨叹过和自己一同出道的新一代的同龄作者们,其实都有着惊人的天赋。“年轻作者一定要有先锋意识,去致力于表达人性冲突的极致,要让自己的灵感处于活跃的状态。”林卓宇觉得文学是人学,且人的灵魂也是具有层次的。 

  “年轻作家应当去探索不同层次的人性冲突,矛盾还有秘密,而非倒退到最庸俗的现实主义的谷底。如果仅仅就事写事的话,还不如让大家直接去看生活原态呢。”林卓宇说,无论今天的文学气候如何,自己对文学的初衷一直没有变,他致力于在作品中渗透更多个人独特的美学和人生哲学,在作品中呈现广袤深邃的人性视野。“我希望等自己有了真正能站住脚的文本时,别人看到的是属于我自己的文学,而不是笼统地把我归类到中国或美国中的任意一个体系当中。